看點 最近父母們的朋友圈已經被 " 陪寫作業 " 的公眾號文章刷屏瞭,不少父母深有感觸。不用監督孩子寫作業的時候,親子關系和諧美好,一開始寫作業,親子關系仿佛有 " 階級對立 "。那麼,美國的父母們是怎樣面對這個問題的呢?他們有沒有好的方法呢?本文介紹瞭來自美國父母的各種 " 支招 ",並提出:孩子的問題可能是父母自身的焦慮和擔心造成的。
文丨康妮 編輯丨黃曄
最近網上各種陪孩子做作業的段子鋪天蓋地,從深夜獅吼,到心臟支架。想必大傢都心有戚戚:陪孩子做作業是父母飛升上神必須歷的劫(要是能給我個夜華,這劫也就值瞭)。在美國,為什麼沒見傢長跟孩子的作業這麼較勁呢?
我把這個問題放到美國的社交網站 " 臉書 " 上面,我的美國朋友們給出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門,讓我們看看她們怎麼說:
後果自付型
" 我不認為傢長能真的‘督促’孩子。我們能做的就是告訴孩子們學習的重要性,希望他們能受到激勵而自發地學習。如果不學習,她們會失敗,會承受後果。孩子越早失敗,這個後果越可控。當孩子在小學或中學時拿到壞成績不是什麼大事,不影響大局。" —— Jenny
陪伴型
" 我會選擇和孩子們一起在一個房間裡,把這個房間叫做 " 作業室 "。當孩子們做作業的時候,我也會做我的 " 作業 "(看書,寫字),這樣孩子們知道我們都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如果孩子們覺得當他們學習時,而周圍的人卻都有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他們就不能夠專心。作業是他們的責任,練琴也是他們的責任。我的陪伴對他們是一個大的激勵。
他們想取悅於我。告訴他們,如果需要的話,我就在這裡。但是不會 " 主動提供 " 幫助。我有時看看他們是不是完成瞭,但是最多也就是這樣瞭。我會在每項作業後安排一個休息時間,做作業 30 分鐘,休息 5-10 分鐘,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是孩子們小的時候我的辦法,現在我得告訴他們停止學習,要睡覺瞭,不然太晚瞭。" —— Mary
胡蘿卜加大棒型
我會在同一間屋子裡陪伴孩子,他們做他們的,我做我的事情。我不管作業的對錯,隻看是否按老師要求做瞭,還有是否整齊。如果他們做得好,可以帶他們吃個冰激凌,或者薯條,或者做些餅幹給他們。如果做得不好,也要接受。但是告訴他們,下次我會檢查他們是否按照要求做瞭。或是下次我會看作業是否整齊。
表揚他們的努力。我總是喜歡胡蘿卜加大棒的辦法。如果懲罰的話,可以剝奪他們看電視一周的權利。反復地嘮叨和催促是最差的辦法。事先對孩子的作業做一些研究,在邊吃冰激凌時邊告訴他們我學到的。讓孩子們覺得我對他們做的事情有興趣,會讓他們更有熱情。—— Vera
自我管理型
買一個計時器。告訴孩子們如果他們努力做,而且做得好,他們就可以自由選擇 30 分鐘的活動。我和孩子們因此一起玩瞭很多的遊戲。—— Pam
勞逸結合型
" 有時真的是非常容易過多地安排孩子們的活動,因為我們總是怕錯過瞭給孩子的一些機會。孩子們確實需要放松的時間(Down Time ) ,我指的不是看電視或玩電子遊戲。我指的放松是有創造性地玩或者到室外活動。孩子越大越難有這樣的時間,所以他們小的時候需要放松多一點。如果我已經給瞭孩子放松的時間,也給瞭他們做作業的時間,但是他們還沒有做的話,他們就不能再玩電子產品瞭。有時,一個固定的作業時間比較有效。孩子們做作業,我在旁邊看書,或者做飯。" —— Mellis
調整作息型
" 當我的小孩為作業掙紮的時候,我試過很多辦法。最成功的是放學後先去做一些釋放體力的活動,比如去公園,玩耍,跳躍,騎車,打球等。然後給他們吃東西。給足他們一個小時。然後到一個公共場所去寫作業,比如圖書館,直到他們寫完。回到傢再吃飯。我的孩子們都想早點回傢,所以他們做作業很快。假如孩子抗拒作業大哭大鬧後,我會連續 3-4 天這樣對付他們。然後我們再回到正常的作息。隻要他們因為做作業而哭的時候, 我就采取這個辦法。" —— Jane
反虎媽型
" 我讀瞭 " 虎媽 " 的那本書,不論你做什麼,千萬別按她說的做。" —— Richard
除瞭這些正經的回答外,我也收到瞭兩個有趣的回復:
我們在美國也會有這種糾結,但是這個很好用。附上一個狗項圈的圖片和鏈接(狗如果跳出電子圍墻,就會被電到)。—— Zak
感謝菲律賓的新總統。他取消瞭所有年級的作業。他想讓孩子們放學後能夠放松,而不是在傢感受作業的負擔。取代傢庭作業的是課後作業,學生在課後在學校做瞭,不允許學生把作業和書拿回傢裡。—— Peter(菲律賓人)
我問朋友:" 什麼情況你會和孩子在做作業時發脾氣呢?"
她說:" 當孩子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的時候。"
我:" 磨蹭的後果是什麼呢?"
她:" 做到很晚才睡覺。"
我:" 那又怎麼樣呢?"
她:" 睡眠不夠,孩子第二天沒精神呀。"
她:" 影響上課呀!"
我:" 影響瞭上課,又怎麼樣呢?"
她想瞭想說:" 其實對他來說真不會怎麼樣。但是我跟他著急的情緒好像對他影響更大。"
其實無論你是因為孩子拖拉而生氣,還是因為他們做錯而動怒,或是因為字跡潦草而發飆,看似原因不同,可是這種情緒的背後其實都是擔心。
我曾經聽過董如峰老師的一節關於管理負面情緒的課程。他講的關於 " 擔心 " 的心理學意義,非常有啟發。
董老師說:" 傢長擔心孩子將來不夠好,擔心他們數學不好,擔心孩子養成拖拉的習慣,擔心孩子受人欺負等等。在心理學中,擔心的作用特別大,特別是對親密關系中的弱者(在我們和子女的關系中,弱者就是孩子)。
可是當你的擔心的欲望很強,你的擔心往往就真的會變為現實。因為擔心在人的內心中占的權重非常大。擔心的背後實際是恐懼。人給恐懼分配的心理權重最大,因為恐懼會影響到人的生存,所以覺得它很重要。
當你覺得重要,你的言談舉止就會帶出來。孩子是弱者,他接受這些信息的時候不像我們成人一樣,能夠明白這隻是母親的擔心。他不能分辨擔心和希望、期望的區別。你擔心他變笨,他就會變笨;你擔心他不好好上課,他就不好好上課。因為他不理解你的擔心是期望他如此還是不希望他如此。特別是你因為擔心,看到他的行為而發脾氣的時候,孩子更是不知所措。
所以我們應該註意把擔心收回去,把祝福送出去。如果你的擔心有解決方案,你去做,那是前進的。如果你的擔心沒有解決方案,那就把它收回去,把祝福送出去。你會發現,如果你內心裡真正祝福你的孩子,你會發現他的優點,你們之間的互動會變,你們之間情緒關系也會變。孩子和外界的互動,他的學習,他的社會關系都會變,會特別不一樣。"
曾經在網上看到各種陪作業的攻略,我見到就給朋友轉發過去,但她說試過各種對付孩子的辦法,好像都不那麼見效。所以我想說也許問題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我們傢長身上,在我們的預期和擔心身上。
希望我們做傢長的能夠放松自己的情緒,不要過多焦慮,過多地擔心。讓我們多多地給予孩子祝福,發現他們的優點。陪伴但不過度監督,隻有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才提供適度的幫助,就可以瞭。
作者簡介
Connie 康妮:兩個孩子的媽媽。 北京大學國際經濟系學士,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曾任職於 GE,LG,Polaroid, SGS Ventures,現定居美國明尼蘇達州。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公號 " 康妮美國頻道 "(ID:ConnieUSAChanel)。
相關閱讀
這部有關作弊的電影火瞭,不過你看懂裡面各階級的教育焦慮瞭嗎?
相信瞭太多流行的謬誤,父母的焦慮多半是自找的
中產父母太焦慮瞭,可是 " 燒錢式教育 " 真能彌補狹窄的視野嗎?
整合全球優質教育資源
針對 21 世紀學習型傢庭的核心需求
外灘教育邀您加入"VIP 專享"
點擊下圖
瞭解更多 VIP 福利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開通外灘教育 VIP 專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