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國際化教育路線,規劃比什麼都重要!

03-20

又到瞭一年一度的升學、擇校關頭,在這個時刻,傢長們總是感覺特別迷茫。" 爸爸真棒 " 之前針對國際化學校的選擇發過不少精彩的文章,今天我們就將這篇有案例又有方法的經典 " 規劃 " 好文再度發佈出來,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要走國際化教育路線,可能比體制內更需要規劃。但是在我們真的開始聊規劃之前,不禁想到瞭那句百試不爽的語錄:戰略上重視,戰術上輕視。我想這句話可能同樣用於傢長們給孩子做的教育規劃。

為什麼要有一個清晰的規劃?

老規矩,我先舉個栗子吧。

其實手裡有一堆臨時抱佛腳的 " 反例 ",但是都比不上以下這個故事。(本文原載於《三聯生活周刊》,口述:段凌(化名)采寫:吳琪。)

段凌一傢 2005 年從海南搬到北京時,大兒子在上小學五年級,小女兒正準備進幼兒園。兒子之前在海南一所公立小學讀書。為瞭孩子的教育,他們一傢義無反顧地搬到瞭北京。

作為傢長,她和老公對於教育問題並不是沒有思考,但是當時的資源很少,想法也有些過時。到瞭北京後,她才發現原來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北京的傢長很不一樣。信息非常多,這時候她才對國際教育產生瞭興趣。

在北京的第一年,她讓兒子就近上瞭一個小學,女兒去瞭一所雙語幼兒園。

2006 年兒子小學升初中,進瞭朝陽區的一所重點學校。這所學校是百分之百的應試教育,兒子整個初中幾乎沒有在夜裡零點之前睡覺。三年下來,兒子變成瞭一個整齊的理科男,對未來毫無想法,跟他說什麼也提不起興趣,失去瞭好奇心,一切都等著被安排。

段凌和老公都期望孩子去國外接受本科教育,希望他走出去看世界。因此,兒子初中畢業後,段凌讓他去瞭一所管理者和老師全是中國人的私立學校讀國際課程。

考慮到兒子英文水平不夠高,並偏好理科,段凌給他選瞭 A-level 課程。可兒子讀瞭一陣發現問題瞭,老師們用中文講授英文課程,兒子的語言問題難以提高。兒子又處在青春叛逆期,不願意背英文、不願意考托福或雅思,那段時期父母和他沖突特別大。

在這所私立學校讀瞭一年之後,段凌決定把兒子轉到某所著名公立高中的國際班,全外教上課。

沒想到這兩年更讓人痛苦。從全中文環境一下過渡到全英文環境,孩子上課根本聽不懂。外教認為學習是個人的事情,管得很少。每個班雖然配一個中國班主任,可是不像公立學校那樣考核嚴格,班主任壓力不大。國際班的同學是為瞭考國外大學走到一起的,平時彼此沒什麼聯系,上完課就回傢,也沒有任何校園文化。

這時候段凌開始懷念兒子初中時公立學校那種保姆式的教育瞭。老師比傢長還急,一個班幾十號人,老師對每個孩子的一點點進步和退步都不漏過。

到瞭國際班之後,段凌感覺兒子一下子沒人管瞭。這些不以高考為目標的孩子,一方面要參加高中會考,拿到高中畢業證書;一方面要拼命適應國際課程,爭取被國外大學錄取。孩子的壓力非常大,可是他們一下子找不到學習國際課程的方法,很多人成績退步特別大。

為瞭讓兒子成績提高,段凌又隻好給他找傢教補 SAT 和托福。兒子出去補習一次,一兩千元就沒有瞭。

走這條路的傢庭,經濟壓力越大的,對孩子要求往往越高,傢長的情緒也最容易失控。走這條路的孩子,沒有退路,隻能往前。

既然回不去公立體制,隻能背水一戰。那兩年段凌一直逼兒子,好在他在最後時刻雅思拿到瞭 6.5 分,進瞭多倫多大學。

雖然最後的結局不錯,但段凌還是有點失落,兒子是那種典型的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傳統教育給瞭他理科紮實的基本功,但也讓他失去瞭對周遭事物的熱情。段凌更期望他能多點熱情,人生多一些色彩。

這是段凌兒子的教育之路。是不是看得人長籲短嘆,心情起伏?

段凌兒子的求學路,一共經歷瞭 4 次跑道的轉換。

小學五年級,從海南轉到瞭北京公立小學

小升初,進入重點公立中學

初中畢業,進入私立高中讀 A-Level

高二從私立轉入著名公立高中國際部

從教育體系來看,是從公立→公立→私立國際課程中心→國際部。實在有點亂。依我看,段凌在孩子教育路線設計上犯瞭這些錯誤:

1

沒有從本科的結果去倒推

從文中可以看出,段凌和先生是希望孩子去國外接受本科教育的。

但是去哪個國傢讀本科?不同國傢的本科教育大致特點是什麼?看不出段凌進一步的思考。隻是持有一個比較模糊的 " 去國外 " 的概念。

這也就是不難理解,為什麼她兒子高中讀瞭英國大學更青睞的 A-Level 課程,後來本科卻申請到瞭加拿大的學校。如果是懂得規劃的人,一般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2

沒有提前做好功課

這種功課其實在他們第一次舉傢搬遷的時候就應該做好。全傢既然是主要為瞭孩子的教育才北上的,本來就應該目標明確,早做準備。

看得出他們剛到北京的第一年,兒子和女兒的學校都基本是臨時決定的,對北京的教育資源沒有一個基本調查和瞭解,所以在第一輪擇校的時候就埋下瞭倉促的種子。

3

用逃避的心態給孩子擇校

即便在海南轉到北京這樣倉促的時間,這樣巨大的環境變化之下,段凌兒子依然考上瞭一所重點中學,說明他的學習能力不錯。再加上擅長理科,雖然學校的應試風格太重,但可能其實還挺適合她兒子這樣的孩子。

我覺得在小升初這個階段,段凌一傢都還是認可公立教育的,隻是應試的風格把他們嚇壞瞭。在初中考高中的時候,他們完全可以繼續在公立體制內繼續做選擇,而不是匆匆忙忙直接逃出瞭公立體制,而且在這次選擇上還在重復之前的錯誤——不做功課。

從對那所私立學校的描述看,很像市面上的 " 洋高考 " 學校,也就是純粹在高中最後幾年給孩子考標化成績、搞國際課程 " 應試 " 那一套的學校。明顯師資、課程都不夠理想。

4

覺醒太晚,不夠果斷

而且在高中才真正接觸國際教育,其實已經有點晚瞭。一方面段凌的兒子已經適應瞭體制內的應試方式,學習方式和思維已經比較難扭轉,還有一個硬傷就是英語詞匯量。

中式轉西式,英語是關鍵

為什麼大多數公立學校孩子轉到國際學校英文都會吃力,就是詞匯量已經拉開瞭差距。美國小學的孩子每年增加 2000-3000 詞的詞匯量,到小學畢業,已經有 8000 詞匯量。如果從初中才上國際學校,就要追趕這 8000 詞,如果從高中才上國際學校,要追趕的詞就是 15000 詞。而英語水平直接影響你的課業成績,因為是全英文授課。

假設兒子初中畢業,能直接試著考一下公立名校,或者直接就去他之後的這所公立國際部,都比走那所私立 A-level 學校的昏招要好得多。因為既然兒子一路都在公立體系長大,到瞭高中最後三年再去轉換跑道,顯性和隱性的成本都太高,風險也比較大。倒不如在公立體系內直接申請海外本科。

但上面這個建議也隻是權宜之計,關鍵還是段凌覺醒得太晚,低估瞭應試的殺傷力。如果兒子在小學高年級就果斷選好一所適合的國際學校,那也不至於後來痛苦地先接受" 中式應試 ",又因為英文不夠而接受" 西式應試 "瞭。

雖然最後看起來申請到瞭一所還算不錯的大學,但卻浪費瞭初中到高中這寶貴的人生中思維和體力都迅速成長的 7 年,而且我估計,進入瞭大學後,段凌的兒子還要經過一段痛苦的磨合期才能適應大學。

故事還沒完。

幾年後,段凌的女兒要上小學瞭。她先給女兒選瞭一所很小眾的私立學校。這所學校是一個對教育極有熱情的高材生創辦的,收費比一般私校低,主要是為瞭實踐大傢的教育理想。

但後來段凌發現,學校因為待遇不高,所以招募到的老師,往往教育熱情高於專業能力,教學質量實在不行。私立小學的道路沒走通,後來聽說這所小學又撐瞭一兩年後,因各種原因解散瞭。

她又給女兒選擇瞭另外一所私立小學。它的課程和公立學校一樣,很多老師也來自公立,但是整個管理比公立人性化一些。

可是段凌後來發現,身邊朋友的孩子們,無論是上公立小學還是公立中學的,學校課餘活動也很多,不是所有公立校都是那種一天到晚死念書的。回頭一看,公立學校的孩子也沒有想象中的扭曲,她心裡百味雜陳。

在這個過程中,段凌吸取兒子的教訓,原本打算讓女兒小學畢業後去國際學校,早點接觸全英文環境,但後來一打聽,國際學校的競爭也已經日益激烈,小升初進入國際學校越來越難,於是隻好在女兒小學畢業前一年,做出不少努力,才讓孩子上瞭一所不錯的國際學校。

進校之後,女兒英語還是落後一大截,所以英語得補課。但好在,應該暫時不用再轉學瞭。

看瞭段凌對女兒教育道路的選擇,我不得不服,這真是一位個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媽媽啊。

實在太敢做 " 小白鼠 "

隨著西方的教育流派不斷進入中國,民間開始出現一些 " 自發 " 的教育組織。比如,我猜測一下段凌給女兒挑的第一所 " 小眾 " 小學,八成是一所沒有在教育局註冊的,無正規辦學資質的學校。這種類型的學校往往是高度依賴辦學人本身的 " 個人色彩 ",而不是 " 技術含量 ",僅靠一些讓人熱血上湧,或宗教式或傳銷式的口號是肯定無法維持教育的長久運營的。

要知道教育是一個多麼仰賴時間和驗證的行業。再好的教育理念,沒有十年、幾十年的貫徹和調整,怎麼會看到效果?就算是被詬病最多的公立教育體系,起碼也是有時間加持過的,經歷千錘百煉的刷題術,中國學生的數理化就是厲害,這點也是經過驗證的。

就好比因為你吃瞭一個難吃的肉包子,你就決定開始自己養豬,這會不會有點矯枉過正,有點繞?

實在太容易被外界影響

段凌其實不是一個人,很多傢長的信息渠道比較單一,信熟人而不信專業,又沒有自己的判斷。一會 " 聽說 " 公立的也沒那麼恐怖,一會 " 聽說 " 國際學校競爭變激烈。身在曹營心在漢,身在漢營想叛變,這糾結下去可就是真的變無底洞瞭。

所以說,段凌的故事我很久以前就看過。隻是當時很多人為她的堅韌贊嘆,我卻為她的 " 折騰 " 扼腕。兩個孩子,從公立到私立到公立國際到國際,基本把能折騰的學校都折騰瞭一遍,應該說,她是對兒女的教育問題非常上心的,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走瞭非常多的彎路。

案例說完瞭,下面進入正題

相比公立學校,國際教育路線

為什麼一定需要好好規劃呢?

A-level,AP,IB,IGCSE ……很容易把人整懵。尤其對絕大多數國內傢長來說,對這些課程毫無概念。大傢會覺得是不是選瞭一種課程體系就 " 定終身 " 瞭?選錯瞭課程是不是後果很嚴重?其實更多傢長沒搞明白的是,如果你的目標僅僅是送孩子本科海外留學,讀這些國際課程隻會讓孩子更有優勢,但卻不是必要條件。你也完全可以在公立體系內讀到高中畢業再申請海外大學。必須的反而是標準化考試成績,如 SAT、托福等。

國際教育課程多

實際上就目前國內來說,能把學校分類講清楚的,連業內人士都要費一番腦子。表面上看,就是外資、民辦、公立國際部三種。往裡細分,有真 . 國際學校,理念和貫徹一致的(這裡面還可以細分);有中式的國際學校,學術不錯,其他呵呵的;也有試圖融合中國和西方教育特點的學校,但一切都在摸索中的;至於更多的所謂 " 洋高考 " 學校,水就更深瞭,這裡面,正規點的還能給你提供點外教和課程,起碼學生可以參加標準化考試,不正規的就隻能祈禱辦學人不會弄出一個全校作弊或者捐款跑人的事情出來瞭。如果傢長不做好功課,很可能要入坑。

國際教育道路試錯成本挺高的

大部分傢長會希望 " 魚與熊掌 " 兼得。最好孩子又能有體制外的靈活和體制內的嚴謹,最好又能全面發展陽光健康,又保留高考的入場券。這種情況可能嗎?不是沒有可能。不過據我接觸到的案例來看是," 轉出去 " 可行," 轉回來 " 則很稀少,主要是孩子太受罪。學習方式、思維習慣、評價體系都太不一樣瞭。而且從傢長的反饋來看,即便是去有學籍的雙語學校,將來也不太可能再走高考路。如果一開始沒有規劃,轉來轉去,大傢都痛苦不說,最後關鍵的大學申請可能結果更會受影響。

所以,國際教育路線需要規劃,但你也不必被規劃綁住。在這個過程中保持開放心態的和靈活的頭腦最重要。

就這樣規劃國際教育路線

要想規劃,先要倒推

教育規劃其實是視野的問題。能站多高,決定你看多遠。道理都懂,你是不是要說,我小孩連幼兒園都還沒上,怎麼去想大學的事情啊?

為什麼不可以呢?從你傢實際情況出發,支付能力、人脈、大致喜好等,總能篩選出留學目的地。之後從本科大學在哪裡讀開始,一步步倒推這當中需要做哪些準備,選擇相應的學校和課程,會比你盲目聽一句隻言片語靠譜得多。

看得遠的傢長,連未來的職業、研究生都想的差不多瞭。所以倒推法沒有你想象得那麼難。

關鍵的時間點很重要

如果是公立轉國際的,有幾個時間點比較重要:小學階段最好是 3、4 年級轉,還有就是小升初的階段。最好不要晚於初中一年級。再晚的話,如果之前孩子英語也不是特別優秀,風險會加大,反而得不償失。

如果是一開始就走國際教育路線的,一般讀到孩子 7 年級也就是初二的時候會面臨海外高中的選擇和申請問題。

如果是要申請海外大學的,到 11 年級的時候也要開始準備申請。

規劃大方向,實踐中可以調整

在這裡要引用一下《我在美國當老師》的林傑老師的觀點:越來越多的中國傢庭也意識到中國環境的欠缺,因此選擇出國留學。但是不論我們的孩子最終進瞭什麼樣的名校,隻要我們的孩子心中依舊保持著一顆恐懼的心,害怕將來上不瞭好大學,害怕將來找不到好工作,那麼我們沒有吸收到美國教育的精髓。它的精髓在於豐富的資源和高度的自由,從小給學生提供瞭機會試錯,去尋找自己的方向,就算是 30 多歲也可以重新開始。

我們規劃大方向,是希望能避免你在錯誤的方向上一路狂奔。但規劃並不簡單就是求穩,這是一種全球視野下面對教育的選擇。如果我們真正愛我們的孩子,不論他是小學生還是大學生,我們並不需要做特殊的事情,而是不要嚇唬他,保護好他那顆原本自由的心。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