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跟談戀愛一樣,不存在 " 最好的 ",隻存在 " 最合適的 "。最匹配自己的,就是最合適的。甲之砒霜,乙之玫瑰。之所以有一條教育的鄙視鏈,那是因為傢長們都在追求獨木橋上 " 最好的 " 那一所學校。
1
我在大學裡工作,不做招生咨詢工作,但是,每年還會有朋友來問我:" 我的孩子應該考你們學校哪個專業?你介紹一下吧。"
面對這樣一個大而無當的題目,我感到老虎吃天無處下爪,往往我會要求孩子和父母一起見面,才能給出具體的建議。
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並非所有父母都會叫上孩子一起來見我,父母隻要求跟我談。孩子的終身大事,在他們尚不知情的情況下,就由父母和我這個陌生人設計好瞭。
我碰到的最具規劃性的一個傢長,孩子讀高一,他問:" 我傢孩子高考沒可能考上你們學院,我們在省裡讀個大學,考研時考去你們學院,你看,現在我們孩子應該做哪些努力呢?大學四年應該怎麼規劃呢?" 我愕然,我也不知道答案啊。要是能回答好這個問題,我把兩隻熊的未來也好好規劃一下算瞭。
15 歲的孩子,就那麼明確自己 24 歲的人生職業選擇嗎?萬一 24 歲時,孩子發現自己對我們專業不感興趣呢?萬一離開父母的庇護,孩子到瞭 40 歲才發現自己對大學的專業毫無興趣呢?
每念於此,我感到罪過,這本該屬於你的人生,卻被我破壞掉瞭,而且最容易被毀掉的孩子,就是最乖最聽話的孩子。而別人傢的孩子,往往又乖又聽話。
通常,我問父母的第一個問題永遠都是:" 您的孩子,將來想做什麼?有什麼興趣和特長?"
這些年來,我碰到過十幾個中學生傢長,沒有一個傢長能夠跟我侃侃而談自己孩子的興趣、特長和人生目標。表現好的傢長,需要啟發式提問和追問,五分鐘以上才能完整回答這個問題。更多的傢長 ,可能覺得自己孩子 " 將來想做什麼 " 這個問題太虛瞭,他們更關心的是自己孩子 " 能否考進你們大學,能考上哪個專業 "。
作為大學老師,我見到瞭太多選錯專業想轉卻不能夠的學生,我為他們被浪費掉的聰明才智感到惋惜,寧肯他們沒有進名校的大門,也希望他們選擇的是自己喜歡和擅長的專業。可是父母隻想讓孩子讀名校,讀名校的目的是賺大錢,通過教育實現階層躍升或者維持。在考試和成績面前,孩子的興趣可以被犧牲掉。父母說,這是為瞭孩子好。
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新聞,為瞭能讓更多學生考進北清,老師們更改瞭學生的高考志願,讓他們報名分數低一點的北清國防生,學生進入大學後很痛苦。
所以大學裡高考成績最高的專業,永遠是金融投資商業管理。哪一年的全省文科狀元要是選擇文史哲專業,肯定要成為當年大新聞瞭。高考成績最高的學生,永遠要進北清,而不是他 / 她想考的那個專業全國排名第一的大學。
2
一間辦公室,兩個同事分享。
大概五年前某一個中午,一個學生找我的同事聊天。學生坐定後第一句話就是:" 老師,我是衡中畢業的…… "
我沒打算偷聽她們的談話,但是談話聲飄進瞭我的耳朵裡。" 衡中 " 是什麼?難道跟 " 北清 " 或者 "HYPS" 一樣,一說,我同事就得懂?
突然,我就明白瞭,她說的,正是新聞裡火爆的 " 衡水中學 ",一所中學在我們大學裡能夠擁有自己的簡稱,足見它的地位。
後來我註意到,我們學院這幾年的河北籍本科生,一半來自衡中吧。我在某些場合下對衡中模式有過微詞,有個衡中學生維護母校尊嚴,跟我解釋衡中對她個人的意義:如果沒有衡中,我恐怕進不瞭這所大學的門。
衡中的學生會主動維護自己的母校,這說明衡中教育的成功。我不是親歷者,隻是旁觀者,於是問她:" 將來你會把你孩子送進衡中嗎?" 學生語塞瞭。
有一篇網文《衡中畢業生,致力於把孩子送進附中》,大意是說教育存在鄙視鏈。學生的反應,恰好符合這篇文章的觀點。
我不是站在大學評價高中,而是從為人父母的角度進行思考,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那麼,什麼才是父母心目中最好的教育呢?一旦涉及到下一代教育,衡中畢業生和附中畢業生恐怕都會覺得,自己受過的教育不夠最好,我固然愛母校愛老師愛同學,但是,我的孩子不要再回到衡中,也不要再回到附中。
3
我的身邊,規劃孩子出國讀書的傢長一浪高過一浪,已經從競爭美本下放到瞭競爭美高,從美高又下放到美初,從美國擴散到瞭英國、加拿大、澳洲。美初競爭比美高激烈,美高比美本激烈,美本名牌大學比北清還激烈。
我總是見很多傢長在糾結學校排名,大學 A 和大學 B 哪一個更好呢?很少會見到傢長問:大學 A 和大學 B,哪一個更適合我孩子呢?
美國大學的錄取標準,經常讓中國傢長捉摸不透,標化更低、學校 GPA 差一點、課外活動不出色的孩子,反而有時候會被幸運錄取,高分考生很可能全聚德。傢長們認為這是低分學生的 " 成功逆襲 ",卻沒有意識到,這是" 成功匹配 "。
美國大學享有招生自主權,在招生公平與吸引人才之間尋求平衡,大學尋找的是最合適自己的學生,而不是分數最高的學生。
孩子年齡越大,傢長的焦慮越少。我很少聽到傢長抱怨申請美研困難,幾乎碰到一個申請美初的傢長就在抱怨競爭激烈。為什麼呢?因為申請研究生,更有可能是孩子的決定。
傢長影響力有限,研究生專業更細分方向更明確,學生集中精力按照目標學校的要求來打造自己;而申請美初,全部是傢長在後面推動,否則 10、11 歲的孩子怎麼知道美初比自己現在的學校還要 " 好 "?美初的孩子可能還沒確定自己人生的目標,孩子沒目標,更容易浪費時間精力做一些跟目標無關的事情,傢長更容易焦慮。
朋友的孩子申請美初。她的孩子在北京讀市重點,去美國讀 8 分學校,傢長都覺得委屈瞭孩子,對接的應該是 10 分學校。僧多粥少,不僅比拼孩子的學習和才藝,私校還要比拼傢長捐款能力。朋友向我吐槽,捐多瞭自己不甘心,捐少瞭怕學校不收孩子。
我隻好安慰她:進這樣的學校,你就得接受傢長捐款是理所當然的本分,這樣你才是這所學校尋找的最合適的傢長,如果你這傢長不合適,孩子再優秀,人傢學校也不會錄,好在學校也不是看誰傢捐款最多就錄誰傢孩子。傢長看重的是學校名氣和培養能力,每年多少個 HYPS 錄取生,而學校看重的是你孩子適合我們學校,不適合的話,還是另找學校吧,《奇跡男孩》裡富二代朱利安不就退出私立學校瞭嘛!
4
傢長們追捧衡中、附中或名牌大學,因為他們認為這樣的學校是自己能夠給予孩子的 " 最好的教育 "。
而教育跟談戀愛一樣,不存在 " 最好的 ",隻存在 " 最合適的 "。最匹配自己的,就是最合適的。甲之砒霜,乙之玫瑰。之所以有一條教育的鄙視鏈,那是因為傢長們都在追求獨木橋上 " 最好的 " 那一所學校。
如果自己孩子擠進名校、成績墊底呢?
如果自己孩子難以適應衡中或附中或大學的教育方式以至於成績下降呢?
如果自己孩子對大學裡的專業毫無興趣呢?
回到本文開頭的那個故事,如果傢長們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孩子的興趣、特長和未來目標,估計是不會來找我咨詢的,我頂多能給出選校選專業的建議,卻沒法告訴他們,您孩子應該考哪個學校哪個專業將來做哪份工作。
三百六十行,每個行業都需要人才。讀不瞭名校,人生難道就一無是處嗎?那些進入 " 最好的學校 " 的學生,他們的人生,是否一定走出一條 " 最好的路 "?
父母對自己的人生不滿意,知道 " 最差的路 " 是什麼,所以希望孩子回避這條路,走上一條 " 更好的路 "。然而," 更好 " 不等於 " 最好 ",誰能保證,成績最好的學生以後一定是人生贏傢呢?
父母對自己的人生很滿意,那麼這條路是被刻意設計出來的嗎?還是自己努力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說到底,孩子的人生,總有一天要由他 / 她自己來選擇。
電影《無問西東》最近在熱映。不同年代四個大學生的選擇,無論按照當時的標準,還是今日的標準來衡量,是否一定是 " 最好的路 " 呢?我身邊很多傢長帶孩子專門去看這部電影,被感動的熱淚盈眶。除去清華大學這層外衣,有多少傢長能夠意識到,感動他們的沈光耀的故事,恰是一個年輕人違背母意、自己選擇的故事。坐在電影院裡,為別人的故事而流淚;回到自己傢裡,又該怎麼做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