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趣的事莫過於“愚蠢的哲學傢”和聰明孩子談精神

09-02

看點    讓孩子學會批判性思維、邏輯思維,具備探索欲和全球視野的一門學科,我想就是哲學瞭。本周少年書房,外灘君推薦一套給孩子的哲學書。《愛智書系》(全 7 冊),這是一套由著名哲學傢面向青少年讀者寫的哲學入門書,它自稱為 " 愚蠢的哲學傢 " 寫給聰明的孩子看的哲學書。作者以簡單的文字,用一個個小故事、小問題,讓那些歷史上最愛思考的心靈和孩子們一起探究、追問、碰撞,踏上愛智慧的行列。

文丨郭奉岐     編輯丨李臻

又是一年去往美國的前夕——除瞭煩惱於與父母友人們分別之離緒,最糾纏鬱結的便是收拾箱子瞭。

收拾衣物行裝倒還好,真正令我煩惱的是要舍下哪些書不帶去讀,又要帶哪些去讀,挑挑揀揀,這也不舍得,那也不舍得,最後隻能嘆口氣,忍痛割愛瞭。

收拾行李的時候終於發現箱子根本裝不下幾本書,恰巧想起要寫薦書書評的《愛智書系》這套還沒讀,便坐下來讀起來,打算提前寫完,也就可以給箱子省些地方瞭。

然而事與願違,讀完 7 冊其中之一的周國平先生《精神的故鄉》,反復思量,終於還是塞進瞭箱子裡——回憶起獨自在美國生活上學時,經常鬱結煩悶的心緒,再看看手中如此通透澄澈的幾本書,不知為何忽然覺得會大有助益,便用其中的四冊書替代瞭本來已經塞進箱子裡的《尤利西斯》。

這套書當然是講哲學的,但它也的確是完全寫給孩子的——誰說孩子便不能懂哲學瞭?總說哲學是嚴肅的,隻屬於成人的一門學問,周國平先生與這套書的諸多作者都不樂意瞭:孩子怎麼瞭?心智純凈透徹的孩提時期,正是最適合學習哲學,開始思考的時間段啊!

對談

以往的周國平先生,從各種著作來看,歷來以一個嚴肅的,一絲不茍的學者的形象出現在我的面前。於是看到作者一欄寫著周國平先生,再翻開這套書的其中這本時,我的確是相當吃驚的。很難想象那個寫尼采與形而上學的學者,會以這樣一種輕快而平易近人的方式來談哲學:對談。

對談,對話,談話……無論如何稱呼,這種獨特的交流方式都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間段內無比盛行過。無論是古代名士所謂的清談,還是蘇格拉底獨特的問答式教育方式,談話都在其中扮演瞭核心的角色。

而在書本中運用上談話這種技巧,無疑是很有趣的一個做法。它將本來單向的書籍變得具有雙向性,或者說,它在我們的小讀者內部創造瞭 " 問 " 與 " 答 " 兩個部分——這便是思考的一種本質,也就是對話。

這裡的對話既是小讀者的自問自答,當然也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問答。與一般的哲學著作中不同,這套書中的主語一直都是 " 你 ",也就是說,這套書的作者們始終在以一種 " 說話 " 的方式來引導小讀者們進行思考:你看到瞭嗎?你覺得呢?你再想想?

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小讀者們可不喜歡讀論文。但他們喜歡聊天,喜歡說話,喜歡交流。他們不會去看枯燥而繁瑣的論文,沒辦法靜下心來理解晦澀的概念,但當我們蹲下身子,將自己擺在與他們相同的高度,相同的視角中,用他們的語言來提問時,他們靈魂中具有的那種好奇心與探索欲就會被引發出來,他們會試著回答問題,然後發現似乎不太對,於是就自然而然地開始提問,那也正是主動學習的開始。

為什麼學哲學?

在不斷的提問與回答之中,小讀者們漸漸學會如何去一探究竟,而也就是此時,哲學的大門開始對他們打開。

不,或許不該這麼說的,因為哲學其實根本沒有大門這種無趣的陳設,它與其說是一門學問,不如說是一種開放的思考方式。用周國平先生的話來說,它本是與生俱來的本能,隻是 " 由於生存鬥爭的壓力和物質利益的誘惑,大傢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關註自己的內心世界。"

這樣說來," 小孩子沒必要接觸哲學 " 根本就是全然錯誤的理解。要我說,就得從小開始學哲學——哲學的本質是很簡單,很輕松的,隻是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學習,去研究罷瞭。

自然有那些我極敬重的人會在深深的學院中啃著晦澀的書,學著這人類最深刻的一門學問。

但同時,那些生活在俗世中,卻無時無刻思考著關於生命,關於世界的問題,並具有自己獨到理解的人,同樣也是哲學的研究者。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接觸哲學,用不同的方式詮釋,研究著自己的哲學。

而說到從小學習哲學對孩子的好處……我們不如來列舉幾個關鍵詞吧。

批判性思維。

邏輯思維。

探索欲。

世界觀。

全球視野。

身為教育者的我們,自然知道這許多關鍵詞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於是近幾年來,我們開始辦 " 批判性思維課 "," 邏輯課 ",開始試著培養孩子們的探索欲與更大,更廣闊的世界性視野。但實際上,他們隻要學一門學科,就會自然而然地開始學習所有這些,一個不落。

那就是哲學。

批判性思維與邏輯思維自然不用多說,哲學本來就是思考與辯證思維的發源之處。而後面二者,周國平先生用一句話很好地進行瞭總結:

哲學來自對世界止不住的驚奇。

因為驚奇而探索,因為探索而不斷思考,不斷看到更大的世界,更高層的思想與更寬闊的人性,這就是哲學能夠帶給孩子們的,一生的禮物瞭。

不成體系

還有一點是我特別喜歡這套書的:它不成體系。

我一直以來都不喜歡讀哲學著作,一方面當然是因為不喜愛過於晦澀,抽象的語言,另一方面則是……我自然也隻是個孩子,還不是學者,而孩子都是不喜歡體系與框架的。

比起嚴肅地列隊成整整齊齊,枝杈分明的 " 理論 " 與 " 概念 ",我更加喜愛漫無目的的閑聊,與散文式的感慨,具體的俗事。這樣散漫輕快的態度讓哲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我能夠饒有興味地思考許多問題——當然,如果要埋首做理論,想真的對哲學做出一些貢獻,事理論是沒有辦法避免的。

隻是,既然這套書面向的是我這樣的小孩子,我當然十分贊賞它這樣,一篇一篇零散的散文形式。它沒有像哲學教科書那樣根據一定的順序來介紹哲學中的概念,也沒有試圖去將這些散文串聯起來,編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每一篇散文都由 " 提出一個問題 " 開始,通過歷史上,或者作者自身的故事來進行分析——並且也並不常常進行總結,並不試著得出結論。換句話說,它給瞭孩子們很大的空間去得出自己的結論,文中所做到的,僅僅是告訴孩子們應當如何用邏輯去進行辯證的思考,並且分享作者自身的一些有趣經歷。

這讓這套書變得十分輕松愉快,對我這樣的孩子來說自然最好不過——若看書與上學沒什麼區別,我看那才沒趣哩。

這套書當然講瞭許許多多不同的主題:對世界的認知,思維,歷史,靈魂與智慧,美,信仰……左右斟酌,依然沒想出要如何合適地總結這套書。想瞭想,還是引用我很中意的,周國平先生的一段開場白來總結吧:

跟孩子們談談精神,是我這本小書的任務。這真是一件有趣的任務,但同時也是一件困難的任務。精神這種東西太抽象瞭,又聽說孩子們習慣於形象思維,對抽象的東西是不感興趣的。不過,我又想,如今大人們都在忙於物質的事情,譬如掙錢呀,裝修房子呀,買汽車呀,等等,哪有工夫關心精神這種沒有用處的玩意兒,要談精神也隻有跟孩子們談瞭。再說,精神是屬於人的心靈的東西,而凡是和心靈有關的一切東西本質上必定是單純的,是從孩提時期生長起來的。所以,隻要我談的真是精神,就一定能與孩子們談得通。如果談不通,就意味著我談得不好,甚至談的根本不是精神而是別的什麼復雜的東西。看起來,寫這本書對我自己也是一次考試呢。

我是覺得吧,在哲學面前,咱們也都是孩子,甚至還不如孩子們甚多呢!

郭奉岐

外灘教育非特約撰稿人,高中就讀於上海平和雙語學校,現在波士頓 Babson College 學習商科。資深貓奴,能讀善寫。

在哪裡獲得這套書?

點擊下圖

立即購買

還有什麼好書?

中學生真正需要的歷史讀物,是一本與他們智力相當的書

小時候翻爛瞭的《安徒生童話》,原來還可以這樣讀

當年歷史課上你漏掉的知識,這本書幫你搞定!

如果孩子想探索這世界的科學,看這三本書就夠瞭

▼點擊閱讀原文,進外灘教育微店購買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