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迷戀 就有多少幻滅 : 魔都雙語學校真的那麼不行嗎 ?| 圓桌

03-15

前天刷屏的那篇《不要迷戀高大上的魔都雙語學校》文章,引起瞭大規模吐槽。

還記得愛老師給 " 爸爸真棒 " 寫的第一篇國際教育文章嗎?《給孩子選擇國際學校,先繞過這些大坑再說》(←點擊直接閱讀)。

兩年多過去瞭……然而這位作者幾乎是完美掉坑。

按說,她本人復旦英語系加培生教育工作的背景,應該算是教育業內人瞭吧?怎麼會在文章裡說出這麼多外行話?實在令人費解。好瞭,不多揣測瞭。

其實這位媽媽的很多觀念也很有代表性,總結下來,她身上體現瞭不少傢長的——

教育的 " 消費主義傾向 "

傢長教育的 " 逃避傾向 "

對國際化課程的 " 認知偏差 "

文化自信的 " 缺失傾向 "

我們一條條來看。

教育的

" 消費主義傾向 "

我在給傢長做擇校咨詢的時候發現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如果是夫妻倆一起來的,往往是媽媽們聊起要把孩子送去學費昂貴、設施漂亮的國際化學校,如數傢珍,眉飛色舞;爸爸們往往略帶遲疑,不置可否。

這位媽媽在文章中不無幽怨地寫道:

原來雙語學校漂亮的成績單,竟然是虛幻一場 "

簡直是如出一轍的心態。

我越來越發現,對很多新生代不差錢的傢長,特別是女性而言,讓孩子去讀個 " 國際化 " 學校,成為瞭繼買愛馬仕包包之後的另一條攀比鏈

你看她選擇這所學校的理由:因為 "排隊清單很長 "," 有名 ",這簡直太常見瞭。我見過不知道多少傢長在剛剛選中學校後的 " 蜜月期 ",簡直覺得該學校天上有,地上無。萬一有人提出一點學校的不足,立刻跳出來捍衛學校的尊嚴。唉,咱能理性一點不?

再看她對女兒小學生活滿意的理由:

因為感受到女兒和同齡人的 " 國際范兒十足 ",無論是 " 傢長們聯系緊密 "、" 海外夏令營 "、" 英文交流無障礙 "、" 很強的社交能力 "、" 漂亮的成績單 ",無一不是可以拿來滿足她對 " 國際化教育 " 想象的有力佐證。

這種心理需求,跟買名牌包包有什麼兩樣呢?無非就是滿足虛榮心和獲得社交貨幣嘛。

如果你對國際化教育的認知隻停留在表面的熱鬧,那麼最後的結果一定也是 " 打臉來得太快就像龍卷風 " 的。

傢長教育的

" 逃避傾向 "

我註意到一個細節,這位媽媽不小心說出瞭心裡話:

我一直想當然地以為,這條教育路線明智而輕松,不必操心孩子的學習。"

看出重點在哪裡瞭嗎?——" 輕松 "。

實際上我認為這也是她會讓孩子去這所雙語學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一方面,幻想隻要送進瞭雙語學校,就此就獲得瞭一個寬松的教育環境,

一方面,傢長自己也可以樂得輕松。

所以她女兒的小學期間沒有上過任何課外補習,最多每周一次戲劇課,還是 " 娛樂大於學習 " 的那種。然後女兒玩著玩著就畢業瞭,畢業以後就對接英美一流學校瞭,從此走向人生巔峰。

這可能嗎?拜托醒一醒

我早在那篇《大坑》裡就說過——

國際化教育不等於 " 快樂教育 "!

傢長們也別以為公立教育就是火坑,

國際化學校就是天堂!

舉個例子,看上去最 " 自由散漫輕松 " 的美國學校,我所瞭解的很多華人孩子,都在外面補習。他們補的最多的是中文和理科。更別提如世外、星河灣這樣的學術標準超嚴格的雙語學校瞭。

▲來自《美國教育雜志》論壇。標題:美國補習學校現象的興起:是為瞭考試做好準備,還是教育 " 銀行模式 " 的擴大化?

更多的情況是,越是生源優秀的學校(無論公立還是私立),競爭都靜悄悄地發生在學校外。很多學校可能氛圍寬松,殊不知傢長們底下都有自己嚴密的規劃呢。

我含淚再把當年的那個算術題給大傢做一遍:

一年 365 天,在學校的時間最多190 天;

一天 24 個小時,在學校的時間滿打滿算8 個小時。

真正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的是那另外5/6 的校外時間啊!

所以,無論你選擇國際化道路還是國內道路,都不能給傢長的不作為找借口。

教育的秘密在於時間,沒有時間花下去,奇跡是不會發生的!

作為傢長,千萬別想著我花瞭這麼多學費,把孩子扔進學校就可以一瞭百瞭瞭。對孩子的成長你需要密切關註,對他學業的進度你需要隨時瞭解,尤其是孩子小學階段,完全放手不管,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對國際化課程的

" 認知偏差 "

這位媽媽的核心觀點落在瞭女兒的語言學習上。她最後感嘆於,上海的雙語學校無書可讀,因為到後來沒有一門語言精通的,落得個四不像。

這點大傢都看出來瞭,國內的雙語教育和英美本土的私立學校本來就沒有可比性,就像你用國外的中文學校和我們大學的中文系相比一樣滑稽。

進瞭一所雙語學校,就把它認定是國際一流學校瞭?真的不懂這樣的認知是哪裡來的?就算是學校市場和品牌做得再強,都不敢這樣自誇吧?

眾所周知,1-9 年級,國內的 " 雙語 " 學校都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怎麼可能像英美私校那樣完全考察本土學生的人文寫作水平呢?當然要兼顧國內的課程

另外這位媽媽 po 的所有英國私校考題,都是人文類目的,不可否認,註重獨立的思考、深厚的積累是英美國傢的特點,不過你也別忘瞭,那全是基於英美視野理解的人文知識

我們文科生知道,人文學科的背後是什麼?意識形態。如果你真的跳到瞭另一個單一文化體中,意識形態對你文化自信的沖擊那才叫一個超越想象呢。

最後,這位孩子的語言類學科的不足,問題關鍵出在閱讀

我自己看文章的第一直覺就是這孩子肯定缺乏系統的閱讀訓練。又問瞭一圈專傢下來果真如此。

特別是那孩子看著一副名為 " 外交官 " 的畫而肚子裡沒貨,作文寫不出來。這鍋雙語教學可不能背!這是思維能力、平時的積累出瞭問題。

語言是一門工具。深度思維要靠強勢語言來完成。

雙語教育至今都是國際難題,但這位媽媽自己也承認,女兒無論是英文還是中文都不行,那有沒有好好反思,問題出在瞭哪個環節?

就在傢門口讀的學校,傢裡都是中國人,中文也沒學好,你覺得把孩子送去英國,就那麼確定能用英語把英國課程也學好?

文化自信的

" 缺失傾向 "

別以為中國現在真的強大瞭,你隻要看現在大傢對英語的盲目崇拜就知道咱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昨天有傢長留言說,現在好多媽媽在教育選擇上有 " 自覺殖民化 " 的傾向,讓我忍俊不禁。

我一直跟打算走國際教育路線的傢長說,一定要 "以終為始 ",想清楚這些問題:

① 未來 30 年,你是看多中國還是看空中國

② 你傢孩子將來要不要回國賺錢?回國賺錢需不需要理解中國社會

③ 你介意不介意孩子以後跟你的交流差距越來越大?包括語言的、文化認同的、價值觀的全方位差距。也就是說,他成年以後,你可能會從精神上失去這位孩子。 我不是危言聳聽,這樣的慘痛例子比比皆是。

以上問題的答案,直接影響到你何時把孩子送出去,送到哪裡去,以及如何選擇國際化學校。

另外很重要的一個問題,也值得我們反思:當我們在選擇所謂 " 雙語 " 學校的時候究竟在選擇什麼?

是一口流利純正的英文嗎?

是無縫對接所有的世界名校嗎?

是值得炫耀的購買力嗎?

還是說是給孩子提供穩定的傢庭支持,讓孩子有文化歸屬感的同時,兼具國際視野?

其實雙語學校這詞是很有時代性的。很多校長和業內人士都跟我提過,未來我們的教育創新,就是把人傢好的精神、方式、框架拿過來,結合我們中國教育裡好的東西,形成一種新的教育形態

老糾結於雙語不雙語的,真沒必要。很快人工智能時代來臨瞭,三語、四語、多語都不是事兒呢。

但到時候決定你孩子站在世界舞臺上,和別人不同的東西是什麼?

還是你的膚色、民族、文化背景——這才是你最需要下功夫,最核心的競爭力啊。

當然,不得不說,這位媽媽對上海雙語學校的現狀的感慨還是比較客觀的。國內民辦教育總共才發展瞭 20 多年,上海的民辦雙語教育已經是國內最高水平瞭,每個學校又都有自己的教育價值觀和方法論,確實還是有很多不足的。

但是,如果要按照這位媽媽的雙標 "對學校的高標準,對自己的低要求"來找學校,我相信全世界都找不到。

如果不在認知上復盤一下自己的問題,我猜她對國內雙語學校的迷戀和幻滅,一樣會復制到英國私校上面。

到時候我們會不會又看到一篇:《不要迷戀高大上的英國頂級寄宿學校,那可能也隻是個傳說》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 爸爸真棒 " 每周推送國際教育圓桌

本文作者愛娃是本欄目主持人,混血娃媽,資深媒體人,某國際教育刊物前主編,國際教育研究愛好者,她認為所有關於教育的追問都會回到我們的自身。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