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哈“教育界諾貝爾獎”大會上,全球最厲害的“教育”大腦在想些什麼?

11-18

點  堪稱 " 教育界諾貝爾獎 " 的世界教育創新峰會(簡稱 WISE)11 月 14 至 16 日在卡塔爾 · 多哈舉行,外灘君榮幸被邀請到現場,見證全球范圍內 6 個教育項目獎的誕生。今年 WISE 大會的主題是 " 共存共創 ":學習共處與合作,一起來看看全球最具 " 睿智 " 的大腦,探討瞭哪些前沿的教育創新趨勢。

文丨吳妍嬌     編輯丨李臻

攝影丨曉黑

十一月的多哈,晝夜溫差極大,7 點不到,猛地吸一口晨間清冷的空氣,外灘君就乘上瞭去往卡塔爾國傢會議中心的大巴。那裡正要開始一場傳說中頒出 " 教育界的諾貝爾獎 " 的教育盛會——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簡稱 WISE)。

外灘君前往參加世界教育創新峰會

英文中的 wise 一詞,意為明智的、有遠見的。從這個角度講,這個匯集瞭全球教育創新者的盛會無疑完美代言瞭 " 明智 " 和 " 遠見 " 兩詞。你或許根本想象不到,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教育創新幾乎天天都在發生,而在科技的大力協助下,這一革新進程更是如虎添翼。

WISE 大會會場

那些在傳統教育體系裡完全無法想象的事情,正在我們身邊逐漸成為現實:Altschool,Minerva,可汗學院……這些享譽全球的新式學校和教育模式,就和我們穿戴在身上的名牌一樣,成為瞭當今教育圈的新寵兒。

時至今日,由卡塔爾基金會主席謝赫•莫紮•賓特•納賽爾王妃倡議的 WISE 大會已舉辦瞭 8 年,100 多個國傢的 2000 名頂尖學者、商業領袖、社會企業傢和創新實踐者到場探討教育趨勢。2016 年,世界教育創新峰會還曾聯合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共同發佈瞭,全球首份21 世紀核心素養報告——《面向未來:21 世紀核心素養教育的全球經驗》(點擊查看外灘君報道 >>)。

謝赫•莫紮•賓特•納賽爾王妃演講

今年 WISE 大會的主題是" 共存共創 ":學習共處與合作(Co-Exist,Co-Create)"。雖然合作精神(teamwork)已經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時髦詞瞭,但其在當今時代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突出,因為它展現瞭在真實世界裡,人與人之間最普遍的一種交往形式:人們並不是以孤立的個體形式存在,而是無時無刻不在相互協作,共同創造。

這個以 " 創新 " 為 slogan 的教育大會,每年都會在全球范圍內評選出 1 個 WISE 教育獎和 6 個教育項目獎,基於同一個標準:在創新的同時,能夠對教育做出積極的貢獻。這一理念的背後有三個關鍵詞:全面學習,終身學習,隨時隨地學習。

2017WISE 教育獎頒給瞭 Patrick Awuah,他在自己的傢鄉加納(非洲)建立瞭一所非營利性大學 Ashesi University,成為十多年來加納首屈一指的大學。

王妃為 Patrick Awuah 頒獎,圖片由 WISE 大會提供

今年,外灘君有幸成為媒體團一員,被邀請到 WISE2017 的會場。在踏進卡塔爾國際會議中心 QNCC 的瞬間,外灘君忍不住感嘆,這或許是我在過去的 20 多年裡,見到最多不同國籍、不同膚色的人們,聚集在一起,討論關於教育議題的大場面瞭。

世界教育創新峰會 WISE 現場

"後真相時代的教育"

今年 WISE 大會的第一場全體會議,主題很有意思,叫做《後真相時代的教育》,它提出瞭這樣一個問題:當今時代充斥著 " 後現實 " 和 " 虛假新聞 ",人們陷入意識形態、情感和客觀調查的拉鋸戰中。面對逆全球化潮流,教育怎樣應對後真相時代的種種挑戰?

《後真相時代的教育》全體會議,從左至右:BBC 知名主持人 Yalda Hakim,CNN 著名記者 Fareed Zakaria,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 Kishore Mahbuba。

在我們感恩互聯網帶來的巨大便利的同時,它的出現也造成瞭另一個副作用:那就是,擺在人們面前的或許是一種選擇性的現實,互聯網幾乎不可避免地成為瞭謠言和虛假言論傳播的溫床。

正如 CNN 記者 Fareed Zakaria 所說,真相是無聊的,它是現實發展的受害者。甚至假新聞本身都成為瞭一種絕佳的借口,當我們不同意某條新聞的時候,隻要說它是假新聞就行瞭。而真相的價值也變得一文不值。

CNN 記者 Fareed Zakaria

斯坦福大學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發現,大部分的大學生無法對互聯網內容的有效性進行辨別。可以這樣說,這一代所謂的互聯網原住民,在數字技術面前表現得異常 " 幼稚 "。在過去,人們沒有電視看,沒有智能手機玩的時候,他們隻能讀大量的書,從而獲得認識世界的工具和武器。

因此,我們更應該寄希望於教育的價值,教會我們的孩子理性地辨別海量信息的真偽。這同時也是我們常說的博雅教育的精髓,即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質疑一切,去問一個最本質的問題:怎樣的教育才能真正應用於實際生活?

而對於這些既幸運又不幸的 " 原住民們 ",或許今日的教育要教會他們的,反而不是如何使用科技,而是對科技說不的能力,或許放下手機,拒絕做低頭族,打開一本書,會不會是一個好的解決辦法呢?

無獨有偶,在今年的 WISE 大會上,好幾位發言者都提到瞭" 批判性思維 "一詞,而這也是我們近些年時常掛在嘴邊的教育熱詞。

在後真相時代,批判性思維的維度或許有必要被進一步拓寬,媒體素養成為瞭既 4C 理論後,21 世紀的核心技能之一:我們的孩子需要在文化和媒體面前具有免疫力,尤其在面對互聯網上的繁雜信息時,能夠分辨真假,獨立思考,免受操縱。這也是回到教育本質的過程——用教育捍衛真理的價值,讓教育把我們帶回正軌。

洞見 · 人工智能 AI

對於今日的教育世界來說,技術絕對是另一個無法回避的議題。而 AI 即人工智能,也儼然成為瞭人們茶餘飯後的傢居必備話題。所以,當外灘君看到在今年的 WISE 大會首日就有一場關於人工智能如何影響教育話題的論壇時,我幾乎是立刻就決定搬把小板凳,聆聽各路大神的深刻洞見。

大概是 AI 這個話題實在太 " 性感 " 瞭,小小的分論壇會場被擠得水泄不通。外灘君好不容易尋到一個方寸的空地," 買瞭張站票 ",愣是 " 學習 " 瞭 1 個半小時。好在整場論壇亮點頻出,可以說是值回票價瞭。

被圍得水泄不通的分論壇: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

這場論壇請到瞭三位嘉賓,分別是 Bertelsmann 基金會執行委員會委員 Dr. Jorg Drager、蘿卜太辣首席執行官張堯和 2016 年雨果獎得主、童行書院發起人郝景芳。雖然今天聊得都是 AI 的主題,但有意思的是,三位嘉賓分別來自三個不同的垂直領域,也因此有不同看問題的視角。

從右至左:Bertelsmann 基金會執行委員會委員 Dr. Jorg Drager;2016 年雨果獎得主、童行書院發起人郝景芳;蘿卜太辣首席執行官張堯和主持人。

論壇一開始,張堯就問瞭全場一個問題,在場為人父母的有哪個認為,當今時代不學編程是完全可以的,結果全場隻有一位爸爸 " 勇敢 " 地舉瞭手,他還被張堯調侃,未來他的孩子大概會成為經理。

在張堯看來,AI 的出現,反而使人類的 " 人味兒 " 或者說人性的本質更加凸顯(原話是:what makes human human),而並非大多數所擔憂和預測的那樣,AI 會取代人類雲雲。所以未來 AI 發展的關鍵就在於一個字:人。一切技術都是以人類為中心展開的。

而擁有科幻作傢身份的郝景芳則天生 " 頭頂 " 悲觀主義光環,就像她自嘲的那樣,沒有災難哪來的好故事。在我們以往所看到的各種科幻題材的書籍和影視作品中,AI 似乎一上來就不懷好意,磨刀霍霍,分分鐘準備取代人類,成為地球的主宰者。

但好在,郝景芳還有另外兩重身份,作為態度中立的學者,她目前正在研究 AI 對職場和教育系統產生的影響,包括利弊兩面。而作為童行書院的發起人,她又改換瞭一副面孔,她認為在現實生活中,AI 完全可以協助教育,尤其是個性化教育的概念,基於認知體系給予孩子千人千面的教育內容。從另一個角度說,這也的確是未來教育的大勢所趨,並且或許真的隻有在 AI 的協助下才有可能實現。

第三位講者是外灘君個人最喜歡的,Dr Jong 一上來就一針見血地指出,教育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產業,而更高程度的多元化給傳統的教育模式提出瞭巨大的挑戰,隨著課堂不斷縮小,教育的成本激增,而應對這個問題,唯有靠技術。AI 成為瞭那個最好的幫手,為孩子選擇適合他的課程,最終從事適合的工作。

Dr. Jorg Drager,圖片來自網絡

Dr Jong 還跟大傢科普瞭一個教育小歷史,事實上最初的混齡教育模式,也是高度個性化的,後來人類發明瞭黑板這樣東西,於是突然有一天,所有的孩子都開始學習一模一樣的東西,看似高效,實際上卻是違背瞭教育的初衷。

未來,學校還會存在嗎?未來,孩子還需要學習知識嗎?這或許是我們會不斷在心中問自己的問題。在郝景芳的小說裡,未來每個人的腦子都會有一個類似百度百科的系統,但郝景芳說,這其實是一個相當危險的境地。因為知識並不是腦子裡存在的東西,而是大腦學習和受訓練的過程。

說到 AI 對教育到底產生瞭哪些積極的影響,在今天的另一個會場上,滬江網創始人伏彩瑞也與郝景芳進行瞭一場關於 AI 的對話。

伏彩瑞與郝景芳

他們兩個人都同意這樣一個觀點,那就是人工智能 + 教育,並不是說要完全替代老師,而是把教學過程中那些長期以來被視為負擔的東西,徹底解放掉 " 那些不必要的大部頭 "。

伏彩瑞認為,要實現真正大規模的多元化教育,機器一定比真人更容易瞭解一個人,這也為真人老師省下瞭大量的時間。所以說,AI 真的幫人類解決瞭一個大問題,總結下來就是 " 效率 " 兩字。省下的時間幹點啥?關於愛、感情,這些才是人永遠能守住的東西。

教育要為真實世界而設計

午飯過後,外灘君在 media lounge 成功 " 捕獲 " 瞭兩位重量級教育大咖,他們分別是 Minerva 的創始人 Ben Nelson 和本次 WISE 大會獲獎項目之一——大名鼎鼎的 42 編程學校的聯合創始人兼校長 Nicolas Sadirac。

42 編程學校

雖然這是兩所畫風完全不同的學校(不過都很有名是真的),但外灘君在一個多小時的深度訪談中還是為他們找到瞭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對現在的教育體系根本不是為瞭學生更好地適應真實世界而設計,吐槽滿滿。

外灘君與 42 編程學校校長、聯合創始人 Nicolas Sadirach(左)

而他們正在做的,正是徹底地革新這種固有的教育傳統,通過不同的途徑,把學生們真正需要的 " 硬兵器 " 交到他們的手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算是殊途同歸瞭吧。(敬請期待之後外灘君對兩位創始人的深度報道)

外灘君與 Minerva 創始人 Ben Nelson(左)

在今天的 WISE 大會上,土耳其第一夫人 Emine Erdogan 說的一句話令外灘君頗為印象深刻:新的事物不需要新的地方來容納它,隻需要新的視野來看見它。所以我們必須打開雙耳聽清,張開雙眼看清這個世界。

土耳其第一夫人 Emine Erdogan 演講

的確,教育創新每天都在發生著,而以 AI 為代表的技術革新也在這一進程中扮演著其獨特的角色。作為蕓蕓眾生中的一員,我們要做的就是擁抱這份 " 新意 ",不斷地拓寬自己的視野,並且嘗試真正參與其中,去掌握那些除瞭 " 死 " 知識以外的核心技能,從而真正意義上享受到教育的 " 紅利 "。

相關閱讀

人工智能時代,場景 + 情境 + 角色式的新教育才是未來

在這四所全球最大膽創新的學校念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看完全球首份教育報告提出的 7 大素養,就知道培養孩子 4C 能力完全不夠!

外灘教育攜手耶魯大學學士、

愛荷華大學作傢寫作工坊碩士

Nikki 老師

以經典的美國小說

《瞭不起的蓋茨比》為藍本,

帶領學生考察小說的主題和人物,

走進小說內核,

掌握文學分析能力和精讀技巧。

點擊下圖 立即購買

▼點擊閱讀原文,進外灘教育微店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