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攝影 | 蒲曉旭 編輯 | 鄒春霞
近年來,關於 " 人機對戰人類完敗 " 的新聞頻出。圍繞智能機器人的發展和人才培養兩大主題,政知見(微信 ID:bqzhengzhiju)對話全國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學校長、機器人專傢王樹國。
人工智能研究,中國不落後於任何一個國傢
政知見:您如何看待 " 人機大戰 " 中人類頻頻落敗?
王樹國:人機大戰中人類的失敗,隻是表明機器人某些方面的能力超越瞭人類。人類發明機器人,正是希望機器人能代替人類做一些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是人類某些能力的延伸或拓展。就像機器人大力士,任何人類的力量都比不過它,因此說,在某些單項能力方面,機器人超過人類是很正常的。
政知見:隨著智能機器人的層出不窮,未來是否會有大量人員失業?
王樹國:人類發明機器人的目的不是取代人,而是幫助人類,做人類不能及或者不擅長做的事,然後人類可以騰出精力和時間做更高層次的事。就像分揀快遞的機器人出現後,人就做管理、維護機器人等工作,這是人和智能機器人之間的一種和諧。機器人無論多先進,都不可能取代人類,機器人的應用會減少某一領域的就業人數,但也必然會創造出更多新的就業領域和就業需求。
政知見:您曾提到在生物機器人出現之前,人類暫時不必去擔心機器人的威脅。目前對生物機器人的研究進展如何?
王樹國:人類對生物機器人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很多機構和學者對此投入瞭很大的精力,然而目前還沒有取得明顯的突破,至少到現在還沒有付諸於應用。
政知見:生物機器人出現後,就需要提防其對人類的威脅嗎?
王樹國:生物機器人具備一定的邏輯推理和思維能力,可能會出現脫離人類控制的自覺行動,那時必須要考慮一些倫理道德和法律層面的問題。就像研究核武器一樣,科技的進步也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要有一定的約束而不能無限制地發展。
政知見: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在世界處於何種水平?
王樹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我國的研究不落後於任何一個國傢。這裡分兩個層面,一是基礎理論研究,二是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二者間緊密關聯。我認為中國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走得更快,而基礎研究還需加強。總體來說,中國的智能機器人研究處於世界第一梯隊,全世界關於人工智能研究才剛剛起步,未來有很長的路要走。
人才培養,如果唯 " 帽子 " 論就不太合理瞭
政知見:近期有學者呼籲國傢應加大對博士生的培養,您認為中國博士生數量是否需要進一步增加?
王樹國: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來說,我國的博士人才數量還遠遠不夠,缺口還很大,我國的博士人口比例與發達國傢差距也不小。國傢應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大對博士、碩士的培養,並根據不同區域的發展需求和學校的辦學質量,適度放開培養指標。博士生指標應該向西部地區高校傾斜,緩解西部地區高端人才短缺的矛盾。
政知見:有學者建議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國傢助學金標準。您對此怎麼看?
王樹國:給學生提高獎助學金標準是一件好事,有助於吸引更多的人從事研究工作。但我們這麼大的國傢,僅靠中央或地方財政很難支撐,這方面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解決,比如很多碩士和博士都參與課題研究,在研究經費中,就應該允許支付學生的助學金。現在,部分國傢重點項目、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已允許用研究經費來支付學生的獎助學金。如果,今後能擴大允許支付學生獎助學金的課題范圍,碩士和博士的獎助學金問題就能得到很大改善,也可以適當降低對國傢財政的壓力。
政知見:克隆羊誕生 22 年後的 2018 年,世界首例克隆誕生的靈長類動物——食蟹猴克隆體誕生於中國。其研究團隊未曾走出國門,而自稱 " 土鱉 "。曾有一段時間,全社會似乎普遍仰視 " 海歸 ",而近年來 " 土鱉 " 也成果頻出。您是否能感覺到中國本土學者正越來越自信?
王樹國:我們自己培養的人才質量本來就很高,就應該自信。長期以來,很多突破性、原創性的研究成果都是土生土長的年輕人創造的,例如我國的航天領域,99% 都是我們自己培養的學生,在高鐵研發制造領域,主力也是我們自己培養的人才。
我們國傢的引人用人政策也日漸完善,在從海外引進人才的同時,也非常重視自己培養人才的選拔和使用,能力的高低與本土培養還是海外歸來沒有必然聯系,應該一視同仁,不論出身、不唯學歷,隻看水平、能力和貢獻。
政知見:近來也有聲音呼籲應給學者減 " 帽子 ",說山川大河命名的學術頭銜幾乎都被用光瞭。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王樹國:這反映瞭我們求才若渴的心態,以及國傢對人才的重視。但這種亂象應該治理一下,目前各種人才頭銜可能上百種瞭。起初對有作為有潛能的人,給個 " 帽子 " 未嘗不可,但如果唯 " 帽子 " 論就不太合理瞭,我們應該按照其實際才能和貢獻評價其真正價值所在,如果光看帽子的話,就太過簡單瞭。
西安交大,65% 的博士生自願留在西部工作
政知見:1956 年,交通大學師生放棄瞭舒適優越的條件,響應黨和國傢號召從上海遷往西安。總書記在 2018 新年賀詞中,也講到希望西安交大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傢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您覺得現在的年輕人身上是否還有 " 西遷精神 "?
王樹國:西遷精神當然存在,至少全體交大人都是 " 西遷精神 " 的新傳人。舉個簡單的例子,2017 年,西安交大近 50% 的畢業生,65% 的博士生自願選擇留在西部工作,將繼續為西部的發展貢獻力量。在人們紛紛謀求更好的生活條件時,西安交大的學生尤其是研究生,他們看到瞭西部未來發展的大好機遇,甘心植根於西部創業和發展。
政知見:您認為當下是否還存在西部難以留住人才的問題?
王樹國:問題依然存在。和東部相比,西部的人才引進還有很大差距。真正消除這種不平衡,最終還是要靠西部自身的發展壯大,也希望在西部發展壯大之前,一批有志於為國傢富強、民族復興做貢獻的年輕人能投身西部。就像深圳一樣,當年拓荒的一代,是非常值得我們尊敬和懷念的。
政知見:西部要更好的留住人才,還有什麼值得改進之處?
王樹國:無論是物質條件還是政策方面,國傢在資源配置上應該關註東西部之間的差距,並向西部傾斜。如果沒有額外的政策激勵,不平衡性可能會永遠存在。當年開放深圳時,就出臺瞭很多配套政策,才造就瞭深圳繁榮的今天。對選擇在西部工作的年輕人,其薪酬待遇是否應適當提高,雖然他們不是為瞭錢而去,但至少應該讓他們感知到,國傢和社會在支持和重視他們。
校對 | 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