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到底要不要學理論知識?一位新手媽媽的思考

07-24

看點    市面上的育兒理論越來越多,有理念相同的,有理念相悖的。對於很多第一次當父母的傢長來說,總是希望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來支持他們。當然也有過來人認為,育兒過於理論化,不一定適合孩子,還是順其自然好。那麼究竟怎樣才是 " 科學理論的學習 ",而不是 " 教條主義的操作 " 呢?下文作者作為一個新手媽媽、新手幼兒教師,分享瞭自己的學習體會和心路歷程。

註: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 菁 kids 上海 "(ID:Jingkids_Shanghai)。

文 | 潘潘熊     編輯 | 李臻

常常有人說,現在的傢長養育孩子太過理論化瞭,還是模糊一點,不要這麼理論為好。

我不知道大傢是如何定義和區分 " 科學理論的學習 " 和 " 教條主義的操作 " 的。有個說法 " 大兒照書養,小兒照豬養 ",最後小兒發展的還比大兒好,於是很多人就否認看書學習養育的方法。

生搬硬套當然不可取,我非常贊同養育孩子要順其自然,量力而行,放輕松,聽從內心的直覺。然而為什麼要看這麼多書,整理這麼多筆記,是不是確實太過理論化瞭?

育兒理論,究竟學什麼?

養育孩子不是做算術題,根本沒有一套標準的答案。如果以為簡單的看書照做就可以應對孩子的種種發展和挑戰,那就太天真瞭。哪怕是主流的育兒理論之間,尚且存在種種矛盾沖突,例如應對睡眠問題的 " 哭聲免疫法 " 是否違反瞭 " 親密育兒法 " 所說的信任感的建立?就算已經認定瞭一套理論的正確性,書上說的種種,或許適用於大多數孩子的發展規律,但不一定適合你自己的孩子。

科學研究的統計結果,並不一定真實和準確,因為研究本身有可能帶有既有猜測的偏向,懷有商業目的甚至政治目的,以及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對於研究結果,不同的人也可以解讀成不同的樣子。

舉個例子。孩子的精細動作應該何時發展到能把一塊積木堆在另一塊積木上?女兒萌萌 11 個月的時候,我們去一傢著名的早教機構進行試聽測評,機構老師說應該已經可以做到瞭,但萌萌還做不到。1 歲在街道醫院體檢的時候,並沒有測評這個項目,隻是讓互相敲打積木和把積木放進杯子裡,萌萌順利完成瞭,不過按照醫院的發展進程表,應該在 13 個月左右的時候能完成這個動作。後來,我在《兒童心理學》裡讀到,這個動作一般應該在 15 個月的時候完成。設想一下實驗研究的原始結果,或許是一個正態分佈,那麼,你著眼的那個時間,是平均數,中位數,最早到 3%,還是最晚到 97%?

還要考慮時間的推移,文化的差異,不同時代和社會背景下的研究,也許並不是普遍適用的。幾十年前孩子的認知發展速度一定比不上現在,因為信息量的輸入、傢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是今非昔比的。崇尚個人主義的歐美國傢的價值傾向,拿到崇尚集體主義的中國社會就未必合適。

那麼,育兒理論究竟學的是什麼?我認為是更廣泛而全面的價值參考。

對於條件較好、選擇眾多的傢庭,可以廣泛根據研究統計的參考,結合孩子實際,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

對於無法改變的狀況,也可以從不同角度瞭解到它的利弊,對其可能的弊端想辦法進行彌補;

對於按照某一慣性方法養育的孩子,可以從其他理論中查漏補缺,更好地完善他的教育;

對於孩子的實際沒有達到或者 " 違反 " 瞭某一理論的現象,可以從另一種理論的詮釋中找到解釋和方法,或許就不再執著糾結和慌亂不安。

這些,都是需要廣泛的閱讀、思考、歸納、總結、實踐和應用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育兒理論的學習,絕不是 " 照書養 " 那麼簡單。

發展標準,究竟怎麼看?

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我們還是能夠從一些相對可信的渠道,找到相對準確的標準化統計信息的。幾個月的時候應該多重多高,第一顆牙齒什麼時候萌出,多大會爬多大會站,等等,這些信息,牽動著幾乎所有新手父母的心。

以身高和體重曲線為例。

一般你能看到 3 條或者 5 條線,中間一條是平均數 50%,上下分別是 97% 和 3%,有時候還有 20% 和 80% 線。我發現大多數傢長的目光都是盯著 50% 那條線,隻能向上不能向下。誠然過重的(例如遠高於 97% 線的)孩子也會讓傢長擔心肥胖問題,然而更多的是那些生長發育沒達到平均數的孩子傢長的憂慮,恨不得三五天能把寶寶喂成小豬。

然而,50% 線意味著有差不多一半的孩子是低於這個數字的,真正判斷孩子生長發育遲緩的其實是 3% 線……為什麼一定要達到平均以上呢?更何況,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體質特點,如果孩子一直是維持在 30% 上下的水平,說明他是正常發育的,隻是體型相對小巧而已,如果硬要喂到 70% 的高度,孩子心理影響問題不說,生長本身也不是好事情。

所以,不理會研究結果是諱疾忌醫,但生搬硬套就是教條主義瞭。標準是死的,人是活的,怎麼看,用心產生智慧,智慧指導行動。

面對問題,究竟如何做?

我知道很多父母,從孩子未出生起,就滿懷信心地學習和實踐著各種育兒方法,世界一片美好;但當孩子忽然產生瞭所謂的 " 問題 " 時,就手足無措,忽然間一片陰霾。

我已經嘗試瞭所有的方法,為什麼寶寶還是不肯吃飯?我已經非常註意培養他的專註力瞭,玩具不過多、東西不亂放、也從來不打擾他,為什麼孩子還是沒法集中哪怕一分鐘去玩個東西?我已經……為什麼……

慢慢地,父母不是放棄瞭學習指導,隨心所欲任其發展瞭,就是過於執著地糾結於問題,千方百計地達成目標,總之,結果與初衷背道而馳。

有問題才是正常的,一時間找不到解決方法也是正常的。那麼,具體怎麼辦呢?

第一個建議是仔細分析問題的現象和本質。對於本質問題要引起重視,對於某一些表面現象的問題則放松釋然些。

還是舉個例子吧。

堆一塊積木,彩虹塔套圈,串珠,套杯……這些差不多該做的精細動作,我女兒萌萌一樣也不會做。我無數次嘗試讓她模仿,她就不,固執地拿起東西來敲敲打打或者扔來扔去。

但是萌萌的模仿能力(本質問題)並沒有問題,揮手再見、作揖謝謝、轉手跳舞、伸舌頭指耳朵等等動作,她都能幾乎一次模仿並且一直牢記;萌萌的精細動作(本質問題)也沒有問題,她能大拇指和食指準確地捏住小珠子,把海洋球塞進大小剛好的圍欄的洞洞裡,也會自己用勺子吃飯。

所以我得出結論,萌萌隻是對這一系列特定的玩具操作不感興趣而已(現象問題),想清楚瞭這些,我就不再在意瞭,對某件事情的喜好是正常的,現在不感興趣,那就過段時間再引導,慢慢來,如果強迫,估計隻會更加反感吧。

第二個建議是換一種思路,多一些瞭解。

最近,萌萌開始 " 自私霸道 ",所有喜歡的東西都要占為己有,在傢裡也就算瞭,合理要求基本尊重滿足,不合理要求(比如要一個危險的物品)至少也可以采用轉移註意力的方法應付過去;但在早教課上,每次老師從手裡收走教具都是嚎啕大哭,也確實讓我挺心累的。

如果不是瞭解和意識到這是萌萌提前到來的自我意識敏感期的正常表現,我可能會焦慮,強硬地扭轉她的 " 任性 " 反而阻礙瞭她正常的發展。但是現在,我能更加淡定,一方面采取相應措施來化解矛盾,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她還東西的行為、並反復和她講明道理,另一方面也順應她的舉止,比如允許她在課上還教具時不開心大哭、給她其他東西玩、甚至在不能避免這個沖突的情況下(老師不願意暫時性地不收回教具)考慮暫停課程,直到這段敏感期平穩度過。

第三個建議是相信孩子、相信自己,靜候花開。有時候真的隻是我們太心急,我們什麼都不需要要做,隻需要等候,願望就會悄然實現。

膽小的萌萌在過瞭那段 " 初生牛犢不怕虎 " 的無知階段後,就再也不肯滑滑梯瞭,每次把她抱到滑梯上,雙手就緊緊扶住兩邊不肯下來,如果稍稍撥開她的手推她一下,哪怕是護住她慢慢滑,也會緊張地眼淚都要出來瞭。我碎碎念告訴她不用怕,耐心地引導和保護,她都不領情。

那天,抱她上滑梯後,我既沒有動手,也沒有言語,就讓她自己坐在滑梯上面兩手扶著扶手,扶瞭一小段時間,她忽然手一松,自己滑瞭下來,很快很漂亮,停下來的時候還開心地笑瞭。原來,隻是要等一等,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也許是等兩三分鐘,也許是等兩三個月,隻要沒有原則上的大問題,就耐心等等吧!

我也是第一次做母親,也會時不時感到這樣那樣的擔心困惑:總歸是在學習和實踐中思考和摸索。學的多瞭,想的深瞭,做的初見成效瞭,漸漸也就不慌不亂瞭。

說瞭這麼多,現在,你還有 " 育兒太過理論化 " 的擔憂嗎?你還會簡單地 " 照書養 " 或者 " 照豬養 " 嗎?

如何將高級的數學思考方式

融入簡單的中小學數學內容?

外灘教育與羅博深教授共同開發

中小學數學思維在線系列課程

小學系列 5 門 + 中學系列 3 門

幫助孩子建立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

點擊下圖

立即購買

▼點擊閱讀原文,進外灘教育微店購買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