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教育部剛出臺文件要整頓校外培訓機構,在近日的全國兩會上," 減負 " 又成瞭人們熱議的話題。但從各方聲音看,對學生負擔的真正來源,不少人沒能找到問題的癥結。
有人把校外培訓亂象歸因為老師課上不講課外講,有人提出解決辦法是改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有的人說學校不公佈學生的成績排名就可以改變學生和傢長的成績觀……總之,還是把中小學生負擔過重的原因歸咎於學校教學。這些言論看似熱情關註,實則沒把準脈而錯開瞭藥方,對真正解決問題沒有多大幫助。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說,學生課業負擔重隻是個表面現象,並不是一個真實的教育問題。他主張在發達地區開展學制改革,逐漸取消中等職業教育,使十二年普通教育延續到高中畢業,職業教育到高考後分流。
這樣做是不是就能夠解決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呢?
不妨先來探討一下學生負擔過重的來源。想必大傢近日讀到過《教育部,請不要給我傢孩子減負》的文章,類似的還有《請給別人傢孩子減負吧,我傢孩子就要上清北》等。這些聲音,我認為包含的基本信息有兩個:一是傢長對高考和就業的焦慮,二是打敗別人傢孩子成就自己傢孩子的傢長錯誤觀念。
所以,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根本問題並不在學校教育的質量不如人意,而在於高等院校及就業資源有限與不可能滿足傢庭需要之間的矛盾,在於普遍存在的 " 打敗別人傢孩子 " 的惡性競爭的持續升級。這兩個問題才是各種負擔過重背後的核心問題。
那普及高中教育而實現高考後分流,是不是就可以有效實現 " 減負 " 瞭呢?我個人覺得未必,因為競爭存在," 打敗別人傢孩子 " 的期盼就仍存在,負擔當然也就減不下來。
如果我們能夠實現教育和就業分離,實現高考的寬進嚴出,或許就能改變目前的這種惡性競爭。首先要普及高中階段的教育,讓想上大學的都能夠圓大學夢。而在大學裡,根據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可以進行多次 " 分流 ",讓每個學生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目標。當就業隻與特長和能力相關,當上大學變成真正的學習選擇的開始而不是 " 敲門磚 " 的時候,基礎教育也許就有望回歸到教育常態瞭。
總之,要有效實現 " 減負 ",首先就必須找準源頭,真正抓住負擔過重的 " 牛鼻子 ",進而從源頭上著手治理。當然," 減負 " 要走的路確實還很長。
(作者李興旺,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此為蒲公英評論網站首發作品,轉載請務必標註來源,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