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不到本科畢業標準可以拿張大專畢業證,最近華中科技大學的新規引人關註。其實清華大學在上世紀 90 年代早就這麼做過。
從各地考來的 " 學霸 " 們,有的並不清楚自己喜歡或者適合學什麼,看哪個專業分高,就報哪個,結果發現學起來太痛苦,課都不願去上;有的則發現進瞭大學一下子沒人管瞭,沖進遊戲殺個昏天黑地;還有的突然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但與所學專業大相徑庭……大學學習調整不好,結果隻有一個:考試通不過,學分不夠。好在按照清華大學的規定,畢業時可以選擇肄業也可以選擇拿張清華大學的大專文憑。
筆者曾經采訪過幾位 " 清華大專生 ",畢業後都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幹得風生水起,有的自己創業也小有成就。由於有相同的經歷,他們惺惺相惜,之間都有聯系,而且關系比同班同學更緊密。
一位被采訪者曾說:" 拿個大專畢業證,就是給我媽媽一個安慰,好歹證明我考上過清華。" 其實,文憑在他們的生存和創新本領面前就是一張紙而已,頂多能證明過去,絲毫影響不瞭未來。
兩個學校的規定類似。《華中科技大學普通本科生轉專科生管理辦法(試行)》規定,普通本科生因學業成績未達到學校要求而受到學籍警示處理,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堅持正常學習的,可申請轉入專科學習,達到專科畢業要求後,按專科畢業;《清華大學本科學籍管理規定(2015 年修改)》,因身體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堅持正常學習者,可以申請轉入專科學習。專科畢業應取得 100 學分。
有人稱此舉很 " 人性 ",是給被淘汰學生的一條出路。基礎教育 12 年,分數幾乎是唯一的尺子,導致很多學生對自己的興趣愛好並不明確,到瞭大學後,對專業學習無所適從。其實,大學學業失敗,也不意味著人生失敗。隻要找到自己的長項,終有價值。
不過,對於 " 本科變專科 " 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這是對 " 專科 " 學歷的一種 " 蔑視 "。專科與本科是兩種不同培養目標的高等教育類型,前者偏重培養應用型人才,後者培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並具備初步科學研究工作能力的人才。在專科中,不管是大專還是高職,與本科相比隻是不同類型的差別,而非不同層次,並不是本科學不好,就 " 降級 " 轉到專科。
更有人明確反對,認為這是對本科淘汰制不能實行的一種妥協。
本科淘汰是全世界高校的通行做法,特別是國外著名高校,本科淘汰率較高。有統計顯示,美國常青藤盟校等名校的本科學生淘汰率平均都超過 20%,英國高校的本科淘汰率平均在 10% 左右。反觀,我們的大學,雖然有學籍管理規定,如果達不到相應的指標,不能畢業或者不能授予學位,但是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很少有學生被淘汰。分析起來,這部分與我們對大學本科教育的重視程度有關。
重科研、輕教學,幾乎是普遍現象,甚至有人誇張地形容,本科生進入大學基本上是 " 自生自滅 " ——平時與老師接觸有限,個人成長、人格完善、高尚道德養成幾乎無人過問。教師馬虎講課,學生馬虎聽課,考試放水,判分寬松為本。除此之外,本科的課程體系普遍不理想,與實際學科發展應用相比滯後甚至脫節,有的課程內容一本書幾十年不變,一位老師給幾百人上大課,照本宣科,不講究教學方法,這都大大拉低瞭本科的教育質量。
如今每年高考錄取比例都在提升,有的省份高達百分之七八十。如此大規模招生,進入大學的學生質量、能力參差不齊,如果依舊不能真正實行學生淘汰機制,優質本科教育仍會是一句空話。
因此,提高本科教育質量,並不隻有學生分數的一個指標,需要審視和淘汰的也並非隻是學生學習狀況一個方面,還有教學體系、師資質量、課程安排、教學方法諸多內容。如果高校能夠真正重視本科教學,淘汰制的施行就不會是一個難啃的硬骨頭。
而不論是清華還是華中科大,除瞭簡單的 " 達不到本科畢業標準可轉為專科 ",如果還有一條:哪天這些學生真正想重回教室,可以重新申請註冊並接續學分,這才是向更高教育質量邁進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