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時間效率,學會這幾招就夠瞭!

08-01

來源:中信出版社,文章選自《認知突圍》,作者:蔡壘磊,一站式知識平臺螞蟻私塾創始人,個人微信公眾號 " 請辯 "。本文經中信出版社權發佈。

經驗

心理

觀點

技能

從小就被教育,一寸光陰一寸金,但我們卻並不真正懂得時間的重要性。上網查資料,卻迷失在浩瀚的信息汪洋裡,一兩個小時也定位不到有用信息;拿出手機聯系客戶談事情,卻因為幾條未讀消息而刷起瞭朋友圈,時間流逝而不自知;工作必須要拖 deadline 甚至拖過 deadline,才能勉強完成。

我們一邊焦慮時間不夠用,又一邊做著濫用時間、浪費時間的事情。

人生導師賀涵說:" 即使是吃飯時間,也應該有效利用起來,去做點什麼或學點什麼……一天三個小時,一周算起來就比別人多出一天的時間…… "

雖然在同樣的生命長度內,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但是確實可以通過提升時間使用效率而讓產出更高,經歷更豐富。某種程度上來說,你的時間就比別人 " 多 " 瞭。一站式知識平臺螞蟻私塾創始人蔡壘磊在新書《認知突圍:做復雜時代的明白人》中,提出瞭提升時間效率的高效方法。

列出任務條目,明確任務目的

多數人的一天都是渾渾噩噩的。到瞭晚上合眼之前,試著回想一下今天都幹瞭些什麼,很多人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好像做瞭很多事,但又似乎沒做什麼重要的事。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做事要有計劃。於是,我們試著早起將當日的計劃寫得滿滿當當。然而如果每天都需要如此嚴謹地對待工作和生活,怕是多數人都堅持不下來,況且列計劃也就是個很耗時間的事情,它會將你本就不多的閑暇時間又挖走一塊。

高效建議:要擺脫 " 混日子 " 的狀態,就要試著將每日的任務列出。這是不是會很花時間?不,隻需把當日重點要完成的任務條目式地列在某張便簽(或手機便簽)上即可,一兩分鐘就夠瞭,無須事無巨細,也無須做額外的標記和說明,且隨時可增添或刪減,完成一件就劃掉一件。註意是劃掉,而不是直接刪除,千萬別小看這一步,它會清晰地告訴你一天內究竟幹瞭多少事。

人是天生的多線程動物,因此在處理任務時常常會 " 跑偏 "。比如找幾個朋友談點事情,明明主題是合作推廣一個新產品,聊著聊著就變成瞭傢長裡短,最後在時間緊迫的狀況下隻能拿出一個四不像的方案草草收尾。

這種情況十分常見,並非朋友之間隻能聊工作不能談感情,但是理清任務目的和主次是我們高效利用時間的關鍵。

高效建議:每個人都必須時刻牢記自己當下的任務目的——我來這裡做什麼,當下的主要任務是什麼。多線程處理並沒有問題,但必須時刻保持界限。很多人認為這隻是有關自控的問題,其實有沒有養成任務目的第一性的習慣才是關鍵所在。

尋找高效時段,遠離噪聲幹擾

一個人大腦的活躍程度和精力的聚焦程度,在一天的不同時段是有很大差異的,每個人都不太一樣,所以千篇一律地號召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其實並不正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高效時段,有的人是清晨,有的人是夜晚,還有的人是中午或下午。要提升自己在單位時間上的使用效率,就該先找到自己的高效時段。這很容易,試著將同一任務放在不同時段簡單測試下就能知曉。

高效建議:在明確瞭自己的高效時段以後,盡量把每日最燒腦或最希望完美收尾的任務放到這一時段來完成,以保證腦力的高效利用。

在日常的工作進行時中,明明工作任務尚未完成,為何總是會忍不住刷刷微博、看看微信群、翻翻朋友圈?作為一個有好奇心的正常人,我們很難對 " 叮咚 " 的信息提升音充耳不聞,很難對閃著小光點的黑屏手機視而不見,很多人都有紅點強迫癥,有信息恐慌癥。

這都沒有問題,因為這都是正常現象,但這種容易即時獲取的獵奇心理和樂趣很容易就會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並讓我們無法停止。

高效建議:選擇盡量安靜且不容易被打斷的環境進行重要工作。

我有很多作傢朋友在寫作時旁邊都是不放手機的。舉這個例子,因為寫作是利用整塊時間的典型。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讓自己得以保持長時間的專註,避免好不容易聚攏的思緒被突然扯斷,增加時間的無效損耗。

合理利用碎片時間,掌控時間彈性

除去每天用來處理重要任務的大塊時間外,我們還擁有許多被割裂開來的碎片時間。它們就猶如做完衣服剩的下腳料一樣,已經無法再用來做成一件完整的衣服。例如,等人的 10 分鐘、下班前等著打卡的 5 分鐘等。

然而這些下腳料並非全無用處,我們有一些需大塊時間才能完成的重要任務,也有一些隻需碎片時間就能完成的小任務,例如,隨時隨地進行無器械健身,或者閱讀一篇有營養的文章。

高效建議:利用碎片化時間做碎片化的事,你可以利用在地鐵上、公交車上的時間,或是在每項任務之間的間隙,來完成一些碎片任務,這樣至少可以降低很多大塊的時間損耗。

當很多人說 " 我沒有時間 " 的時候,並不一定意味著真的沒有時間,而是不願舍棄或減少做 A 事的時間去做 B 事,但事實上當有更緊急也更重要的 C 事出現時,那些每天看似忙得焦頭爛額的人還是能擠出時間去完成的。

很明顯,時間的彈性是非常大的。如果我們一周有 56 小時在睡覺,那麼哪怕我們真的看上去非常忙碌,假設一周工作超過 70 小時(已經是不小的工作強度瞭),也還是有 42 小時可以自由支配。除去陪伴傢人的時間,隻要你想,依然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

高效建議:當一個瓶子被石子塞滿時,你依然能往裡加沙。當它被沙填滿時,你依然能往裡加水。不要認為原來既定的時間計劃就不能動,當有新的事情出現時,別急著說自己沒時間,先看有沒有不那麼重要的事情可以被替代。

減少後臺運行,降低切換頻率

很多人會在某項任務遇到阻滯時,選擇將其暫時擱置,隨後開始處理一項新的任務。在新的任務遇到阻滯時,又轉而處理一項更新的任務。這個過程有點類似操作系統上多任務的後臺運行。

不過這樣做有一個不太好的地方,由於你刻意回避困難,每項任務都卡在瞭關鍵處,哪樣都撈不起,也會因此感到煩躁。因為你的後臺任務如此多,當你處理 A 時,一直惦記著 B,當你處理 B 時,又同時惦記著 A、C、D ……你發現自己無法集中精神,大腦這個中央處理器已經滿載,疲於奔命。

高效建議:處理任務時如要選擇暫時擱置,盡量處理到階段性收尾,少做後臺運行,以便最大限度地將自己的註意力集中到當前任務中,這對我們 " 解題 " 是有幫助的。

另外,很多人喜歡在某個時間段同時幹兩件事,這當然可以。如果你的大腦處理能力足夠強大,數量不多的多線程處理也許很輕松。但部分人有個很不好的習慣,喜歡頻繁切換。比如手邊放著兩本書,先翻開 A 書看一點,再翻開 B 書看一點,回頭再看點 A 書,再看點 B 書……

頻繁切換的最大壞處在於隱性損耗。想一想當你專心工作時被突如其來的事情打斷,半小時後重新回到電腦前,普通人至少需要 5 分鐘的整理才能恢復到與之前工作相關的活躍狀態。這 5 分鐘就是損耗,切換越頻繁,損耗就越大。

高效建議:在對寶貴的整塊時間進行利用時,與其讓切換間隙的損耗白白流失,不如集中力量先將某件事做好。如果一定要切換,那麼減少切換的頻率。統籌很重要,損耗的規避也很重要,需要自己找平衡。

以上幾招是提升時間使用效率的關鍵,為什麼同樣多的時間內,有些人能夠做那麼多事,有些人卻碌碌無為。這都是使用時間方法論上的差別,而這種差別,則會直接導致成就上的差距。時間用在哪,決定你是誰。

《認知突圍》

作者:蔡壘磊,一站式知識平臺螞蟻私塾創始人,個人微信公眾號 " 請辯 "。

本書從源頭上指出大部分人的認識誤區,顛覆固化思維,戳中認知盲點,讓認知優勢成為你先人一步的競爭力!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