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場景 + 情境 + 角色式的新教育才是未來

11-15

點   人工智能時代正在降臨,而人們最關心的是社會會出現怎樣的變化。作為眼光長遠的教育從業者,關註的則是:現在的教育如何調整才能適應人工智能時代。本來來自埃爾特教育的張釋文先生,他在 2017 杭州名師名校長國際論壇大會上做瞭發言,他指出:我們應該做的是構建一個好的環境,啟發孩子自主學習。同時,他也分享瞭從教育實踐中總結的寶貴經驗。

文丨張釋文     編輯丨黃曄

張釋文

埃爾特教育聯合創始人

大傢好,參加瞭一天半的活動之後,我覺得自己好像是來砸場子的,我必須要說一句,以下發言謹代表嘉賓本人意見,不代表主辦方的任何意見。

剛才主持人說瞭,我沒有在任何學校從教的經驗,但是我有被教育的經驗。我相信每個老師都對兩種學生特別深刻,一種是你說一他就知道十瞭,還有一種你說十句話他隻能聽懂半句話,特別不幸我在上學的時候就屬於後面的這種人。

我上中學的時候,150 分的試卷我曾經考過 27 分。我記得特別清楚,老師跟我說,你這個成績,就是把答題卡扔在地上,踩兩腳,也不止 27 分。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叫做《人工智能時代的個性化教育》,這個其實特別難來表述,我曾經做過跟計算機算法相關的工作,可能覺得我比較適合談這個話題,這個話題太大瞭,關乎到未來,我覺得關乎未來的事情都是特別難表述的。

德魯克是現代管理學的大師,在中國德魯克的信徒把自己稱為學德語(德魯克語言)的人。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他在 29 年的時候發表瞭一篇預測經濟和股票走勢的文章。當時的美國經濟是一片繁榮,他也充滿瞭樂觀的態度,所以他做瞭積極的預測。但之後四個月,股票斷崖式下跌,緊接著就是持續三年的經濟危機。

德魯克晚年寫瞭一本回憶錄,叫《旁觀者》,他說唯一慶幸的是那本期刊到今天沒有人保留。他總結瞭一個教訓,預測未來是不靠譜的,既然未來無法預測,我們怎麼應對?觀察身邊正在發生的未來。

那麼這一年多時間,我們身邊正在發生怎樣的未來?很多人第一反應是人工智能。

今年被稱為人工智能的元年,一個代表性的事件就是阿爾法狗,它戰勝瞭李世石,戰勝瞭柯潔,通過一個全新的算法,通過白板式的學習,也沒有一個人類的指點,他在短短的 72 小時就打敗瞭它自己。

我很多做人工智能的朋友跟我講,阿爾法狗重新定義瞭人工智能,顛覆瞭圍棋,也顛覆瞭人類對圍棋的認知。

我覺得首先顛覆的是教育,作為一個現代教育的從業者,我覺得這件事情再一次驗證瞭一個事情,教育是不存在的,存在的隻有學習。我們是無法真正教育一個人的,我們能做的隻是陪伴一個人共同學習。這是這個事情給我的一個最大啟示。

悉達多在他第一次離開喬達摩的時候說,知識是可以傳授的,智慧是不能傳授的,因為那一切都需要我自己去尋找和體悟。所以悉達多離開瞭他,開始瞭自己尋求答案之路。

我認為其實所有的學習都是自我學習,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給孩子構建一個很好的環境,能夠讓他通過自學而成為一個真正的自己。

很多人會問,如果說教育不存在,我們現在學校的教育是什麼?大膽地說,我們現在學校的教育其實是訓練而不是教育。

我們知道現在這樣的學校教育其實出現的時間僅僅有兩百年,在兩百年之前,不管是伯拉圖的雅典學院,甚至是孔子也好,教育是人跟人的對談。

到 200 年前發生瞭變化,拿坡侖戰役普魯士在一大戰役中遭受瞭慘敗,他認為戰敗的原因是沒有訓練出更聽話、更服從的軍人,所以他推行瞭著名的 " 洪堡教育改革 "。這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就是把 7 歲的孩子按照學科進行教育,在這個教室裡上數學。

這種教育到 127 年前移到美國,然後進行瞭推廣。為什麼如此看重這樣的教育模式,是因為這樣的教育模式最能成功培養流水線上的合格的工人。隻要培養出這雙手我們的教育就算成功瞭。這個汽車生產流水線的發明人,他曾經抱怨說,我每次隻要一雙手,為什麼他們還附帶給我一個腦子呢。

其實這樣的教育,已經不再適合我們今天這樣一個時代瞭。我們應該相信,每一個孩子其實都是自帶答案的。

在矽谷有一句很流行的話,這個時代不再為你知道什麼而買單,谷歌知道一切。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的教育,就是老師和孩子構建一個學習關系,啟發孩子提出更好的問題,然後尋找自己的答案。

不管這個孩子的年齡多小,他都有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和答案。

我的好朋友做瞭一個特別有名的幼兒園,有一次這個幼兒園做神話課程,給孩子講目連救母。目連要去救他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他遠遠看著母親,眼睛、耳朵都噴著火。到這裡我這個好朋友就問幼兒園的小孩子:" 媽媽怎麼瞭?" 孩子說:" 媽媽生氣瞭。" 我們看到每個孩子是有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

我們並沒有立刻糾正孩子說媽媽沒有生氣,告訴他媽媽是在地獄裡。而是問孩子說,如果媽媽生氣瞭,我們說一句什麼樣咒語,馬上讓媽媽高興起來呢,一個胖胖的小孩子站起來說:" 媽媽快上淘寶吧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自帶答案的。

我們也認可經驗是要被傳遞的,這才是我們一步一步進步的基石。就像今天上午王陸老師講的大數據,大數據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種經驗的傳承,它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則,隻相關不因果。就是我們是不能輕易下因果判斷的,隻能說它是有相關性的。人類的經驗也是如此。由於這種樣本空間太小,往往把我們的經驗導向局部最優而不自知。我們看到人類下圍棋的算法,其實離真正的實際更優或最優,在本質上還是有區別的。

這就是為什麼阿爾法狗在 72 小時之內就可以打敗他第一個版本,不管是知識,還是經驗,都不需要這種灌輸的方式去傳遞。我們是不能傳授知識的,隻能傳授信息。

舉一個例子,我的中學是在省重點上的,當時電腦還是個很稀罕的物件。我們的電腦課特別隆重,隆重到什麼程度?隆重到需要穿鞋套,因為老師說計算機特別容易感染病毒。如果老師不再認為自己是信息的壟斷者,和我們一起學習的話,他可能就不會在多年以後成為我回憶裡的一個笑話瞭。

我舉一個例子,這是在奧克蘭社區旁邊的一個學習中心,06 年奧巴馬就想推廣少兒編程教育,直到今天,即便像加州這樣的矽谷之鄉,高中裡開設編程課的也是少數。他們需要解決一個問題,我們怎麼讓對電腦不感興趣的孩子去學習編程知識。

MIT 的一個研究室和谷歌一起資助的團隊,在社區附近做瞭學習中心,讓孩子在裡面學編程。這個學習中心有一個特別與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沒有老師。這裡的 " 老師 " 我們可以理解成教練,教練本身是不懂得編程知識的,也不懂得編程技術,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對編程有熱愛,他們跟孩子一起在這裡學編程。

我曾經跟奧克蘭這個中心的教練聊過,他說自己在幹一件非常酷的事情——跟孩子一起學習。他沒有說掌握知識的程度,也沒有說考過教師資格證,他隻要求熱情、感召力、好奇心等。這樣的教練和我們現在對老師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楊東平老師昨天講到,成都的好奇學校也在開設編程課程,開設時那裡的老師並不懂編程。但現在,他們的編程水平已經超越瞭初級程序員。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跟孩子一起學習,他們有更多更靈活的想法,有更多貼近編程的語言。

埃爾特也一直在做課程,我最近在想 PBL 為什麼能夠成功,或者能被大傢認可,是因為打破瞭學習的邊界嗎?是因為給孩子設定一個共同的項目完成嗎?我認為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給孩子的學習賦予瞭一個特殊的意義和特殊的成就感。

可能很多人會說,我們現在的學校也有意義。比如你要好好學習,你不好好學習就考不上好的大學,以後到瞭社會就沒有出路,但這個不是意義,是恐嚇。我們的更多行為應該是基於意義,而不是基於生存。

我常在想如果我們學習課程,該如何給孩子賦予更多的意義。所以我們現在在做一個很大的測試——場景 + 情景 + 角色的學習。

我的好朋友安豬(多背一公斤的創始人)提出瞭一個概念:每個人的定義都是由每個角色來決定的,其背後都有知識體系,這個知識體系是可以模塊化,可以通過敏捷開發的方式來學習的。他在網上開瞭一個虛擬學校,這個學校裡面有十個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每個學生有自己的角色,他跟學生一起研究這個角色背後的知識體系和知識模塊應該是什麼。

埃爾特做瞭一個很大膽的課程,叫作 " 世界重啟 ",或許把它歸為遊戲更合適。遊戲內容是讓我們所有上這個課程的孩子先接受一個背景:世界重啟瞭,人類毀滅瞭,我們是這個世界僅存的一些人,我們接下來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如何重建人類文明。

孩子們看到這個場景之後會覺得很酷,所以我們現在也在開發一個遊戲就叫 " 世界重啟 "。

很多小孩子,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他們在做數學題的時候很困難。你跟他說這兒有三個蘋果,那兒有兩個蘋果,一共是幾個蘋果,五個蘋果。然後你說 3+2 等幾,等於 6。那我們現在的數學課是怎麼上的?我先告訴大傢這個世界上沒有數字,怎麼樣自己來開創一個我們自己數學的一個規則。

我們從怎麼數數、為什麼要有數字開始。如果現在我們就是世界毀滅之後的一波人,我傢裡有三頭牛,怎麼來表示呢?孩子們會畫畫,但是他們越來越發現這種方式是不方便的,他們開始考慮如何表達,有三個東西這樣一個概念。

有孩子拿樹枝來表示,有孩子發現用手指最方便。之後,我們會引導孩子明白人類文明中絕大部分都是十進制的,因為他們剛開始也是拿手指計數的。我們開始研究,有沒有可能創造一種新的數數的方式,這種方式更抽象,可能也代表瞭更高階的數學思維。

我們跟孩子研究怎麼計數,研究古巴比倫人發明的六十進制對今天的社會有沒有影響。我們認為減法是人類世界上比加法、乘法晚出現的,因為之前很少用到減法。

我們完全按照數字的發展方式來跟孩子重新研究數學,包括重新推導我們自己的數學規律。

這是一個比較大膽的實驗,怎麼學語言也同樣如此。最好的學習語言的方式就是創造一門語言。哈利波特裡面都有自己的語言,看起來是獨創的,其實也符合規律。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創造一門語言,然後再來帶孩子掌握什麼是學習一門語言的規律。

這一切的根源就在於,我們認為我們是不能教育一個人的,我們消解自己本身老師的角色,跟孩子一起在一個場景裡共同成長。我不敢說我們嘗試是成功的,不過從目前的反饋來看,首先在數學上孩子不會反感,孩子在數學的領悟上會有更多的腦洞大開的想法,我覺得這就是我們認為教育應該有的樣子。

最近參加瞭很多教育論壇,包括最近一天半的論壇,其實大傢的很多理念比如項目制學習,比如 HIGH   TECH   HIGH,在各個論壇上都有聽到,我覺得特別的分裂,當我到各個地方體制內學校去學習的時候,我發現他們的學習模式依然是這樣的。

我看到很多學校都是這樣的,在一個場域大傢談的都是教育創新怎麼做,離開瞭這個場域又回到瞭這個樣子。有朋友問我你參加這麼多的教育論壇,你的感觸什麼,我們身處豐饒之中,卻逐漸饑餓而死。

如果讓我們總結過去教育做的嘗試,或者是規律的話:

第一、就是真實生活的需求才是學習的驅動力;

第二、最自然而然的學習方法是試錯;

第三、應該尊重直覺在學習中的重要性,等待直覺的濃度積累到一定的程度,等他自己發現需求,而不是及早給他灌輸我們認為的結案;

第四、跟隨孩子的節奏,提供及時但不過分的幫助。

如果我們做到這四點,我認為我們的教育是值得復制和總結的。我最終的結果,是把我們自己從教育者的身份走下來,然後和孩子一起成為學習者。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是盡全力成全他們,而不是讓他們成為我們,因為生命無法後退,也不會在過去停留。謝謝大傢!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 (ID:eduyanjiuyuan)

相關閱讀

中國孩子花幾千小時學出來的 " 啞巴英語 ",靠人工智能真能 " 掰 " 過來嗎?

讓人工智能課程走進中小學,真的靠譜嗎?

人工智能時代更重要的人文教育到底指什麼?我們和這位在美 30 年的教授聊瞭聊

外灘教育為孩子精心打造瞭一門

Scratch 創意編程課

現在開始預售啦!

僅限 120 名!

點擊下圖  

立即購買

▼點擊閱讀原文,進外灘教育微店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