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立最早的公立中學裡,幾位零零後做出瞭最酷的中學生雜志

11-03

  看點      " 零零後 " 們在想些什麼?他們如何為自己發聲?又如何表達他所認知的世界?本期" 不一樣的零零後後 "欄目,走進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刊編輯部,這是一個由十七八歲的高中生組織的團隊,他們做出的《附中人 Further》雜志,被三聯生活周刊評價為 " 最酷的中學生雜志 ",在他們證明中學生媒體專業水準的征程中,有人找到瞭自己的志趣,有人成長為崇尚多元價值觀的人,今天就一起來看看他們的腦袋裡想些什麼。

文丨張楠     編輯丨李臻

部分圖片來自附中人 Further 官微

十七八歲的高中生,應該做什麼?

刷托福和 SAT 的成績申請美本,參加幾個社團豐富下自己的閱歷,還有,學習至少一個特長讓自己在填表格或是面試時不至於太窘迫。

但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刊編輯部的這群零零後告訴我,不止如此。他們以 " 最好的中學生雜志 " 做出的《附中人 Further》,不僅被校園外的讀者廣泛喜歡,也受到業界前輩的肯定,被《三聯生活周刊》評價為 " 最酷的中學生雜志 "。

《附中人 Further》

今年是北師大附中建校 117 周年,也是校刊創刊 30 周年。歷經一番努力,這群零零後又成功策劃瞭為期逾半月的《附中人 Further》創刊 30 周年的主題展。他們的老師張明瑤在朋友圈寫道," 專心做好一件事,你才會有所收獲。"

但這種收獲,與其說是簡歷裡增色不少的一段經歷,更多的倒不如說是內化為他們本身的一種成長。

《附中人 Further》創刊 30 周年主題展

在他們證明中學生媒體專業水準的征程中,有的找到瞭自己的志趣所在,有的學習到瞭或許在傳媒院校本科階段才會接觸的專業知識,有的成長為崇尚多元價值觀的人。

習的外延究竟在何處?

進入高三以後,徐淵德的生活幾乎被書本和考卷填滿瞭。周六由學校統一安排上半天課,之後到周一前的時間均由學生自由支配,回趟傢綽綽有餘,可是她還是決定向學校申請瞭周末住宿,留在學校可以多點時間學習,也更有氛圍和效率。

徐淵德

小姑娘誠懇又坦然地說道," 其實我不太自信,尤其在我們學校。"

徐淵德就讀的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是北京市的百年名校。建校 117 年,歷屆校友著名專傢學者和各界知名人士數百人,僅以錢學森為代表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就有 30 多位。高考平均成績可以排在全北京市的 TOP10 以內,還先後走出瞭關曉彤、李蘭迪等青年演員。

在同齡人要麼學習成績優異,要麼從小就多才多藝的環境中,徐淵德始終深諳自己的平凡,好像沒有什麼特長,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但在《附中人 Further》的兩年,讓這個女孩收獲瞭一份成就感,也找到瞭自己的志趣所在。和很多 Further(因 "Fu" 音同 " 附 ",加上 "er" 後綴,也有 " 附中人 " 之意。)一樣,徐淵德被這本雜志的直接影響,就是考上一所傳媒大學的目標。

這本創刊於 1988 年,並且由北師大附中學生自主運營的校園雜志,自 2010 年改版並正式更名為《附中人 Further》(原名為《附中人》)。他們願意相信:生活不隻是考卷、作業、標準答案和眼前茍且,還有常識、新知、故事、詩與遠方。正如 Further 這個單詞的含義,他們似乎永遠要得更多,向往走得更遠。

前執行監制郭旭崢曾在演講中講,我們做的一切,都應該是這句話的註解,而不是拆解。但這句話似乎不僅適用於他們 " 做的一切 ",用來形容 " 他們 " 本身也十分恰當。

比如他的小師妹,剛剛卸任《附中人 Further》視覺總監一職的徐淵德。

談起為什麼喜歡攝影,徐淵德的興奮是顯而易見的。" 不知道為什麼,所以我也覺得很神奇。" 初中時,因為一句喜歡,得到瞭屬於自己的第一臺相機,徐淵德開始自己玩兒起瞭攝影。進入高中,學校社團招新時《附中人 Further》的 " 清新脫俗 " 的宣講讓她眼前一亮,很快地,徐淵德成為眾多 Further 的後備力量之一。

與原本設想中技術流的樣子不同,徐淵德在這裡學到的,她更願意總結為眼界。配合非虛構寫作的圖片,會比一般的新聞報道插圖更強調故事性、專題性。

這些內容,徐淵德從學姐們分享許多的國內外頂尖雜志裡耳濡目染地感受到,也開始自己構思、摸索著拍攝。拍攝前,負責攝影的她需要先去看過文章初稿,跟記者、編輯溝通,再來構思拍攝內容,最後才是拍攝、修片。

與此同時,學姐們專門開設的選修課,從最初的二十來人,慢慢地減少瞭,有人因為選課沖突無法參加瞭,有人開始忙別的事,到瞭高三前臨近交接時才發現,隻剩下瞭她和好友徐雨晴兩人。

徐雨晴

9 月 26 日中午,《附中人 Further》第 49 期新刊成功發刊。徐淵德第一時間便去買來一本,翻開找到自己的名字,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 我忽然覺得,我好像可以做點什麼。"

《附中人 Further》第 49 期刊

中學生也可以做出專業內容

近幾年,《附中人 Further》受到越來越多的肯定,《三聯生活周刊》稱其為 " 最酷的中學生雜志 ",plus+ 講他們 " 秒殺瞭一眾紙媒 ",2013 年,他們在 " 北京市十佳校園刊物 " 中拿下瞭最高票數。

根據 Further 公眾號發刊當日推文數據,新刊首發日銷量(含預售)就已突破 1345 本。雜志大受歡迎,除瞭校園雜志必然夾帶著的校友情懷之外," 專業 " 二字,成為其中的關鍵。

在加入《附中人 Further》編輯部之前,他們都需要先修一門叫做《雜志編輯與制作》的選修課。

在這堂課上,他們將會學習什麼是雜志、選題策劃、非虛構寫作以及編輯等內容。如何提出一個好選題、采訪前期需要做哪些準備、采訪時有哪些註意事項,外圍采訪的補充等等,這門選修課搭好最基礎的框架,告訴每一個選擇瞭它的學生,做雜志,至少要這樣。

目前負責教授這門課的是《附中人 Further》執行監制,北師大附中的高三學生高浩原。他從自己的前任監制郭旭崢那裡拷來 PPT,和已經構建完善的一套體系。他將用接下來的一年完成從他這一屆再到下一屆的傳承。

高浩原

由於選擇瞭 AP 課程班,進入高三的高浩原反而比之前更輕松瞭些,最近,他正在準備即將到來的 11 月第一批早申所需的各項相關材料。令人有些意外的是,高浩原說自己為寫文書有點頭疼。

非虛構寫作類的新聞報道要求盡可能的客觀與真實,揮灑自如的前提即盡可能地抽離、置身事外。" 文書要寫自己的故事,我可能還是更喜歡寫別人的故事。"

進入編輯部之前,高浩原一直覺得自己寫不好作文,但在校刊的專業要求下,這個愛學生物的男孩發現,原來自己是可以寫出點東西來的。正如 Further 的另一位同學曾在招新時寫到的," 原來文章可以這樣寫,原來開頭可以不用名人名言,原來結尾可以沒有升華排比。"

《附中人 Further》定位於 " 書寫具有廣泛意義的校園故事 ",要求的是 " 擺事實,不講道理 " 的非虛構寫作。事實上,做到這些並不容易。

但他們的確做得不錯。以第 49 期新刊中三篇萬字長文為例,《模聯折疊》講述瞭從 2005 年至今跨越 13 年的中學生模擬聯合國故事,封面專題《競賽人生》講述瞭十位中學生競賽參與者的親身經歷和感受,《李蘭迪:演員未 " 滿 "》報道附中校友、青年演員李蘭迪在演員、學生、自己三重身份中的遊走與成長。

高浩原講,由於要想著挖掘身邊潛在的選題,他似乎總比旁人對校園裡的人事物多瞭一份好奇心。就連看到校園某個角落裡種的一處南瓜,他也會想一想。

而做瞭記者、編輯、監制的整體經驗,則讓他對一本雜志的誕生有瞭更全面和細致的瞭解,選擇哪種紙樣原來不僅僅需要考慮成本。

在此次新刊發行之前,發生瞭一個小小的意外。印刷廠的一處印刷失誤讓雜志中某一頁的圖片正好蓋住瞭一行字,這個錯誤不細看根本發現不瞭,原定的發刊時間眼看也到瞭。但編輯部商量過後還是決定,時間和質量沖突,還是 " 保質量 "。

這種對細節的追求,隻是這幫零零後打造 " 最專業的中學生雜志 " 的冰山一角。高浩原講,我們就是想證明,中學生也可以做出專業的東西來。

"我享受這個成長的過程 "

前不久,一條 # 小學生 你喜歡這個我不喜歡 # 的話題被頂上微博熱搜,關於 " 小學生 " 價值觀扁平的吐槽隨之而來,但在當今網絡環境中,我們不難發現," 你喜歡這個,我不喜歡,你必須死 " 的論調絕不僅僅是小學生群體該 " 背的鍋 "。

囿於應試體系之中,能留給學生建立三觀甚至 " 思考人生 " 的時間和空間似乎都不是那麼充足。可像《附中人 Further》這樣一方土地,讓置身其中的 Further 們有瞭認識這個世界多元世界的機會。不可否認,他們比同齡人更有想法,也更願意冷靜下來想想之後再發表意見。

目前就讀於北師大附中高二年級的學生、《附中人 Further》現任主編王姝雅尤其這麼覺得。

王姝雅

她曾做過一篇《維基百科》的稿件,引發的質疑是她之前不曾預料到的。有讀者留言不滿其 " 捧 " 維基百科 " 踩 " 百度百科,並稱這是 " 不愛國 " 的表現。另外,對於作者是否真正明白文章末尾提到的嘻哈精神,讀者也深表懷疑。

王姝雅有點委屈。在她學習選修課的一開始,就曾看過一張圖片。一群人圍在那裡,七嘴八舌地討論著,表情各異,旁邊有個人,抱著手臂站在一邊,面無表情。" 我們就是那個人。"

非虛構寫作雖然與調查報道均屬於長篇報道,但最大的不同在於,非虛構寫作的作者須將自己的立場、觀點隱蔽起來,不輕易點評,通過真實的故事、具體的細節的描寫去感染人,以達到引發人們深沉思考的預期效應。

但在如今時過境遷後看,王姝雅明顯釋然瞭許多," 一篇稿件能夠引起爭議和討論的空間越大,能夠引發人們思考的價值也就越大吧。"

這些質疑的聲音,最終還是被編輯部登在瞭新刊的讀者回信中,他們說,"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說起編輯部的故事時,她幾次提到瞭她從前輩那裡學會的 Further" 最重要的三個詞 ",成就感,使命感和責任感。顯然,比起她的前一任主編高浩原,這個從未進入附中時就關註著《附中人 Further》而神往的女孩要感性得多。

《附中人 Further》第 30 任主編王姝雅

王姝雅坦陳自己以前是個感情很充沛的人,看待問題很容易情緒走在理智前面。但加入 Further,讓她變得冷靜和克制。

在文章之外,她還是喜歡關註一些問題,思考一些問題,也願意發表自己的觀點。隻不過這種觀點,可能沒有以前 " 激進 " 或者 " 沖動 " 瞭。有時候,看到一件事,腦子裡的第一反應是 " 我很討厭 ",但她不太願意在此時直接講出來自己討厭的立場,而是停下來再想一想," 我為什麼討厭它?"、" 為什麼有人不討厭它 "、" 對方的立場或者觀點是怎樣的 "。

這個十幾歲的女孩很難說清自己是否喜歡這種變化,但她很清楚," 我很享受這個成長的過程。"

王姝雅還提到瞭自己最近正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最近大傢都在討論,為什麼娛樂明星可以得到那麼多的關註,而功勛、科學傢卻鮮少被人註意到?到底是哪裡出瞭問題,我還沒有想明白。"

微信公眾號又改版啦!

快把" 外灘教育 "設為星標,

不錯過外灘君每日好文。

▶   在全球性創新賽事中拿下金獎,這群 00 後的腦袋裡裝著些什麼?

▶    語文專題學習的魅力:"00 後 " 這樣解讀海子

▶     這四位上海紐約大學第一屆學生,畢業前這樣總結大學四年

關註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外灘教育攜手

全美辯論賽加州冠軍 Andrew Wong

強力推出——

《公共演講入門課》

讓孩子懂得如何有效表達

點擊下圖   瞭解購買

↓↓↓點擊閱讀原文,進外灘教育微店購買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