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省今年開啟“新高考”,高中生需要怎樣的“新教育”?

03-22

取消文理分科、采取必考科目加選考科目 3+3 模式、將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校錄取參考 ...... 隨著一條條改革方案的公佈," 新高考 " 真的來瞭!

在今年兩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也表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試點是成功的,繼上海、浙江、北京、天津等地之後,今年起,17 個省份將開啟招生制度改革的進程。

面對這些 " 新鮮事物 ",不僅傢長感到陌生而緊張,各高中也在不斷摸索調整。多年以來,提分數、抓升學率是高中教育的宗旨,如今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正在倒逼基礎教育改革,學校要如何應對?又怎樣為學生提供面向未來的,更好的教育?

北京師范大學亞太實驗學校主管教學的原會萍副校長和高一年級主任趙海燕認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項系統改革,對於學校來說,它既是一項挑戰,也是一個重大的機遇。

首先,學校需要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比如,踐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承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選擇權,探索學生的多樣化、個性化培養;同時,擯棄以教師、教材和課堂為中心的陳舊教學觀,在教學活動中堅持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促進其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

原校長和趙主任說:"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價值取向是引導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剛好與亞太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價值觀相符合。"

然而在實踐中,落實個性化、多樣化的培養自然還需要個性化的培養方式。北京師范大學亞太實驗學校高中部采用 " 國內國際雙軌並行培養、語數外三科確保、其餘學科根據高考科目規定自願選修、個性化指導 " 的培養方式,立足基礎、拓展、應用三個培養維度,從高一開始實行走班機制,給有外語特殊需求的學生配備外教授課。普通班參加國內高考,國際班是中加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從高三開始就全部前往加拿大就讀並在加拿大申請大學。

針對不同的升學目標,亞太高中部實行導師制與班建制 " 雙軌 " 並舉的管理模式,以適應新時期學生選擇性發展的需求。如針對學生的學科興趣,為普通班每一位學生配備學科導師,導師不僅在 " 思想上引導、學業上輔導 " 學生,也在 " 心理上疏導、生活上指導 " 他們。而國際班則開設 EPA 課程,由外教全英語授課,同時其他學科老師也會在課堂教學中適時給學生補充學科英語專業詞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使他們未來能更快適應出國後的學習生活。

此外,亞太還從校外聘請專業老師為高中部的學生開設瞭豐富的興趣課程,比如科學探案課、戲劇課、心理輔導課等,開拓學生視野;學校也通過開展外出活動課程,開展多元實踐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和創新精神,如組織學生赴房山軍訓基地軍訓、參加 TECHPLAY 創客教育孵化器開展的 STEAM 教育課程等。

2018 年 1 月 16 日,教育部發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 年版)》,新版的課標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補充瞭學業質量要求,明確學業質量是對學生多方面發展狀況的綜合衡量,確立瞭新的質量觀,改變過去單純看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導教學更加關註育人目的。而把學業質量劃分為不同水平,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要求,因材施教。而師資力量則是學校實現因材施教,個性輔導的重要保障。

2017 年北京師范大學亞太實驗學校高中部復招以後,學校著重在師資方面加大投入。據介紹,亞太高中部老師普遍學歷較高,目前有兩名博士、多名碩士,國際班聘請的外教也擁有博士學位,這些高學歷教師專業基礎紮實、學科視野廣闊、教科研能力強,能夠在專業學習方面引導學生走得更遠、研究得更深。

除瞭高學歷,這些老師中有一半以上有中級及以上職稱,他們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技能熟練、責任心強,能夠引導學生學習與成長。

在高水平教師團隊的基礎上,亞太還進行小班化的精致教學模式,師生比大約為 1:3。原校長和趙主任認為,這種超高的師生比能夠使亞太高中部的每位學生都能得到足夠的關註,得到適合自身個性發展的教學指導。

除瞭自身的努力,一所學校的改革發展也離不開外部支持。原校長和趙主任強調,亞太學校擁有北師大附校和西城區集團校雙重身份。作為北師大附校,亞太可以充分利用北師大教育平臺資源,既能請北師大教授前來指導講學,又能前往北師大利用其各科先進的實驗室;而作為西城區集團校,亞太參與西城區教育教研活動和學生評價體系,能更好利用北京四中、北師大二附中等名校教學資源。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體制改革室主任王烽曾表示,高中是教育體系中非常特殊的階段,既屬於基礎教育,又與專業化的高等教育相銜接。但長期以來,我們的高中教育卻成為單純的升學教育。如果高中階段教育難有作為,原有的教育體系也就難以撼動。

因此,高中教育應趁改革之機,提供豐富多樣、選擇性的課程,加快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和特色發展,從應試教育之下解放學生。對此,原副校長認為,高中學校要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不斷深化綜合改革,主動應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帶來的嚴峻挑戰,抓住難得的改革和發展機遇,以學生為本,落實個性化教育,促進自身的內涵發展與質量建設。

文│新京報記者 馮倓秋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