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創始人吳清友的 5 句閱讀箴言|真正動人的書都是用生命寫就

07-20

有態度的國際化傢教指南

文 | 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

" 賣一本八卦雜志和賣一本好書,在 POS 機上可能顯示的都是 25 塊錢,但有良心的經營者會知道,那是不一樣的。"

——吳清友 誠品書店創辦人

7 月 18 日晚上,誠品書店的創辦人,被譽為 " 文創教父 " 的吳清友先生突然病逝,享年 67 歲。據臺媒報道,前幾天,吳清友先生還在臺北市的中書街視察,按照計劃,今天,也就是 7 月 20 日,他會在自己的書店裡舉行自傳新書《誠品時光》的發佈會。

(吳清友先生新書《誠品時光》)

噩耗傳開後,所有人的心中隻有一個字:痛。因為對於任何一個愛書之人來說,他於 1989 年創立的誠品書店,都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

(誠品官網上的悼詞)

這是一傢書店,卻不以賣書為目標,推廣閱讀才是他們最重要的理念。在這裡,有大量免費的文化活動,在這裡,你可以一直坐在舒適的椅子上看書直到打烊——而有的書店更是 24 小時營業。

這種運營方式,聽起來離錢很遠。所以,迄今 28 年歷史的誠品,有長達 15 年的虧損期。賺錢不重要嗎?重要呀,就像他自己說的," 沒有錢,誠品活不下去。" 但他這句話的後半句依然是," 我心裡同時也非常明白:如果沒有文化,我也不想活瞭。"

" 我不是一個笨人,但我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自己認為是有興趣、有意義,活著做一些從來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做的事情。" 後來,他開創瞭 " 書店 + 零售 " 的經營模式,讓誠品從一傢普通的小書店,變成一個多元的文化空間,也成為瞭華人世界裡所有書店的標桿。

無論敬佩,還是感恩,吳清友先生都值得每一位愛書人追思。本文就與您回顧那些年他在各地演講和接受媒體采訪時,談論閱讀和書店的 5 句箴言,與您和您傢那位同樣熱愛閱讀的孩子分享。

(吳清友先生 2012 年在香港中文大學的公開演講)

1、" 閱讀是一種精神上的越獄 "

關於我們為什麼要閱讀,吳清友先生曾做過一個很妙的類比:" 一個人無論走多遠,肉身都是囚禁在自己的‘獄’內,而閱讀,是一種精神上的越獄。"

" 人類的活動離不開兩種,外部的活動和內部的心靈活動。現代人生活忙碌,常常身欲靜而心不止。閱讀之於誠品,是一種信仰,是人類非常必要的一種外部活動。當閱讀參與到內部的心靈活動裡,會引起很多思維和想象的激蕩,不管是跳躍的,還是沉淀的。

所以,我永遠相信閱讀存在的必要,它是最普及、最方便、成本最低、人人平等的提升自己的媒介。

德國文學傢赫曼 · 赫塞曾經講過一句話:‘大自然是上天最偉大的創作,但是人類最偉大的創作全部都在書本裡面。’用佛傢的說法,書本涵蓋生命的所有外部活動和內部活動。今天人類觸及的所有議題,我們幾乎都可以在不同的書本裡面看到、讀到、學到。

書本和閱讀,的確是跟生命一樣的,無量又無邊。對我來說,選擇書店這個行業,對生命的探討其實遠大於對事業的經營和金錢的追逐。"

2、" 人在書店裡面也會特別謙虛 "

作為一傢書店的創始人,他一直在鼓勵全球書店的運營人,不要被 " 實體書店的危機 " 等言論嚇到。" 逛書店,是生活中的儀式,永遠不會消失,很多人以為書店隻是一個看書的地方,其實不然。"

" 我覺得,醫院跟書店都是很獨特的場所,與我這一生也特別有緣。每次到醫院,我都特別感恩,因為意識到自己還活著,還見到陽光;而當我人在書店裡面,也會特別謙虛,因為無論你怎麼有錢,無論你有多大的權力,在無邊、無境、無量的智慧面前,你仍是很渺小的。

我還有一個習慣,就是很喜歡觀察眾生相。我看到,在內地很多城市和香港,人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匆忙。為瞭爭取基本生存,大傢都要花掉近 90% 的精力瞭,他們的容顏充滿掙紮,也充滿比較。

不過,當我回到誠品,又會看到很多可愛的容顏。我想,是因為人們到瞭這個空間,就自在瞭,每個人在誠品的舞臺參與創作,願意給自己一點從容。

有一次,我還在蘇州店觀察到一個細節:朋友們喜歡大聲講話,但很多人到瞭誠品就優雅瞭,因為從容瞭。如果有小孩在書店裡叫嚷,媽媽也會輕聲細語地叫一聲寶貝;相反,如果是在遊樂園裡,也許媽媽就會大喊大叫瞭。"

(誠品蘇州店)

3、" 閱讀要尊重孩子的天真 "

吳清友在多年前接受過一個采訪,提到自己如何給孩子選書:

" 我並不特別在意小孩看什麼書,不過因為自已開書店,偶爾也買書給他們,比如最近給他們買瞭蔣勛的《寫給大傢的中國美術史》。

為什麼要給他們看這些講人文、講藝術的書呢?過去有段時間,我把百分之九十的生命給瞭經濟活動,整天在數字堆、經營理念中打轉,而沒把自己的感性世界活出來,所以我希望引導他們有個較和諧、完整的基礎,平衡發展。

孩子在十五歲以前,我最重視他們的人格養成,尤其是生活上的言教、身教。讀初中二年級的兒子比較率性,常看歷史、傳記的書,但不太愛讀枯燥的課本,我覺得這無傷大雅。

不過,他的自律性不高,所以我買過王永慶的奮鬥史,暑假指定他每天看幾頁,讓他瞭解,一個企業傢的成功絕不隻是我們所看到的表象,而我也從他在書上畫的重點,進而去瞭解他的想法。

我深深體會到,跟孩子相處,自己也會進步。曾有一陣子,我覺得兒子‘怎麼那麼天真’,就想阻止他閱讀鬼怪、科幻故事,但他還是會偷偷地看。後來我想通瞭,就不再否定他,畢竟他真的喜歡看什麼書,比別人認同與否更重要。

至於小學六年級的女兒,個性就比較積極,我對她很放心。比如,她最近開始看瓊瑤的書,我也不阻攔。我想觀察一段時間,如果她也有廣泛閱讀其他書籍,我也沒什麼理由反對。"

(吳清友和他的女兒)

4、" 助我認知自己的書,對我才有致命吸引力 "

至於大人要看什麼書,吳清友先生曾分享過他自己的喜好:" 在紛擾的年代裡,閱讀經典顯得更為重要。雖然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事,但值得做。我也閱讀雜志,但會發現,很多信息讀過就忘瞭,不會在心中縈繞不去,但經典的閱讀卻會讓你再三咀嚼,不斷深入思索。"

" 有些書會成為你的朋友,而不是你終身的伴侶,然而閱讀某些書會讓你感受到,這些書真是你終身的伴侶和知己。

我看書的重點不會放在‘養生’等身體部份,相反地,我一直相信人的心靈品質、起心動念、正面思維與意志力。不過,我也沒有什麼科學根據,隻是我相信,心靈的力量會總大於你吃什麼菜,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運動的重要性。

所以,心靈的書本質上比較契合我,在疾病面前,我更多是依賴對自己的信心。我覺得,擁有正面思維的人會有自我治愈的能力,這是我十分個人化的經驗,也是我的信仰。

我知道很多人把閱讀當做吸收知識的工具,不過我不會把這擺在第一位。我相信人對人自己的認知有非常多的層次,很多層次是我們還沒體驗過的,但是能在書裡面找到。

當然,閱讀本來就有很多向度,隻是我已經有很明確的焦點。隻有那些幫助我認知、瞭解自己的書,對我才有致命的吸引力。例如梭羅的《瓦爾登湖》、赫塞的《孤獨者之歌——自傳》、《弘一大師傳》等。"

(全臺唯一一傢 24 小時不打烊的書店——誠品臺北敦南店)

5、" 閱讀不融入你,就隻是殺時間的消遣 "

那麼,什麼才是閱讀的最高境界呢?他認為,得與生命融合。

" 閱讀這件事,你一旦愛上,將與之長相左右。當然,閱讀的類別會隨人的年齡、心境、工作、生活、婚姻而改變,甚至成長。在大量閱讀過後,也將建構出自己的閱讀風格。到瞭那時,閱讀就會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很難割舍。

多年來經營誠品,我覺得‘起心動念是善的,就是明智的決策’,不管這事最後成不成,都不重要瞭。

最近,我也有瞭一種新的想法。誰也沒有資格認為,苦痛不該歸我,貧窮不該歸我,苦難不該歸我。若不該歸我,該歸誰?宗教講愛,佛傢講悲憫和眾生之間,其實指向的是同理心。

每個個體的生命都是環環相扣的。別人的苦難,可以說是代你受難,假使不是他們受難,可能就是你受難。所以,如果你是幸運的一群,不要以為苦難的一群和你無關。沒有人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苦難不該歸自己,該歸他人。

書中的文字,比如 ‘逆來順受’,當然說得容易瞭。我現在呢,是‘冷暖自知’,然後‘感同身受’。 所以,如果書中的文字有魅力,那一定是和你的生命體驗相關,與你的思維相契合的,那些真正能感動我的書,都是用生命寫就的。

因此,閱讀是個好習慣,是個好因緣,但是光有它是不足的,一定要有生命和思維的回應。人和書之間,就像‘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如果人書之間沒有那種糾纏,是無法啟發深刻的思考的。

如果閱讀不融入你,那隻是殺時間的消遣。當有一天,你的內心變成土壤,書則像種在土裡的植物,和你內心的土壤共生時,閱讀對你而言,就已不再是單純看一盆外在於己的花瞭。"

讓閱讀化作生活的美好

吳清友先生 39 歲時,曾因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被救護車送到瞭醫院 ICU,緊接著開胸手術,2006 年再次進行瞭開胸大手術,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一場大病,讓他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誠品書店也發源於此。幾十年,他把閱讀融於生命,再把生命融於事業,大概沒有比這更幸福、更值得驕傲的事瞭。

" 真正知道一個理念至少需要花 20 年的時間;至於親身體驗而至深信不疑,則需要 30 年光陰;要能夠隨心所欲地應用,將要耗掉 50 年的生命。" 這是他曾援引的一位建築師的話。

而今,他去瞭天堂開書店,但他的閱讀觀卻將繼續引領我們,從閱讀和書籍中找到力量,找到自己,就像他 3 年前的一次演講上說的那樣:" 在經歷 25 個春夏秋冬之後,我的生命才學到從容;曾是學傢筆下的悠然自在,現在才化為生活中的美好。"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