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消費不理性 59.9% 受訪者:商傢強化社會焦慮

08-30

近日,一篇題為《月薪 3 萬,還是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熱傳,某位做企業高管的母親在文中算瞭一筆賬,孩子僅一個暑假參加的遊學、各類培訓班等費用就超過 3 萬元。文章引發瞭網友的廣泛討論,有些人感嘆 " 養孩不易 ",也有不少人覺得,當下父母的教育消費不夠理性。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 2003 名受訪者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48.3% 的受訪者坦言身邊父母的教育消費不理性。59.9% 的受訪者覺得導致教育消費不理性的原因是培訓機構、商傢的宣傳強化瞭社會上的焦慮情緒。62.8% 的受訪者心中成功的教育應該是寓教於樂、在玩中學。

受訪者中,00 後占 0.8%,90 後占 18.2%,80 後占 54.8%,70 後占 20.1%,60 後占 5.4%。81.5% 的受訪者是孩子傢長,18.5% 的受訪者不是。

59.4% 受訪者認為孩子參加瞭過多興趣班、輔導班

" 周六上午學奧數,下午學古箏,晚上還有英語一對一課程…… " 在北京工作的 80 後薛雪迎談起小外甥的周末安排,直言 " 他比成年人還忙 "。" 我姐姐覺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課內的學習要拔尖,課外的特長也需要培養 "。

在北京某高校讀研二的陳澤濤身邊也有父母十分在意子女的教育投資。" 我媽單位的一個同事,花兩萬多元錢給孩子報瞭‘美國名校體驗行’的夏令營。一共 12 天時間,主要是到美國一些常青藤名校進行參觀。" 陳澤濤並不看好這次 " 投資 "," 兩萬元是媽媽近 4 個月的工資,而孩子才隻是初中二年級,這次夏令營未必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調查中,48.3% 的受訪者坦言身邊父母的教育消費不理性,其中 8.1% 的人認為非常不理性。也有 44.0% 的受訪者認為理性。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史靜寰表示,重視教育長期以來是我們民族的傳統,近幾年來較為突出的 " 教育消費不理性 " 問題,和當下社會分工逐漸細化、勞動力市場對學生素質能力的期待逐漸提升等因素有關。" 傢長教育消費的不理性,其實是更長遠地考慮到瞭就業市場的競爭加劇,在孩子未成年時就開始瞭早期準備 "。

父母教育消費不理性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數據表明,59.4% 的受訪者認為孩子參加瞭過多興趣班、輔導班。其他方面還有:昂貴的夏令營、冬令營(55.8%),為讀好學校而交巨額 " 借讀費 "(50.8%),請一對一傢教(39.2%),給孩子購買高端學習用具(33.3%),送孩子手機、相機、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33.0%),送孩子出國遊學、留學(30.8%),無條件滿足孩子的 " 願望 "(24.9%),給孩子購買各類書籍、輔導資料(21.2%)和購買在線課程(13.9%)等。

史靜寰認為,在學校教育無法滿足孩子個性化發展的情況下,針對孩子某一方面存在的薄弱點進行補習是必要的," 但如果單純為瞭追求分數而強迫孩子進行大量的重復性勞動,就失去瞭補習的意義 "。

本次調查中,65.2% 的受訪者認為教育消費更多是父母一廂情願。17.8% 的受訪者認為是孩子主動要求,17.0% 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59.9% 受訪者認為培訓機構、商傢等的宣傳強化瞭社會焦慮情緒

" 就拿大學的自主招生來說,基本上隻有在各種全國奧賽中拿過獎的學生,才有機會獲得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資格。" 薛雪迎覺得,傢長為孩子 " 瘋狂 " 報班,某種程度上是因為社會競爭對人才要求的標準確實提升瞭。

在陜西西安做行政工作的 70 後沈媛是一名高二孩子的媽媽,從孩子上小學起,沈媛先後給他報過英語輔導班、寫作培訓班、吉他特長班,和小升初、初升高時的預科班,參加過兩次夏令營,還購買過復讀機、點讀機、電子詞典等新式學習用具。" 基本上隻要孩子的要求是正當的,我們都會滿足。其實也沒想太多,就是別的孩子有的東西,也不想讓自傢孩子少瞭。"

對於導致教育消費不理性的原因,59.9% 的受訪者認為是培訓機構、商傢等的宣傳強化瞭社會上的焦慮情緒;57.0% 的受訪者認為激烈的社會競爭讓人不得不在子女教育上投入更多;52.1% 的受訪者認為教育部門和學校無法引導傢長理性對待教育;51.0% 的受訪者認為這源於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焦慮情緒;32.5% 的受訪者認為是成年人之間的攀比心理;29.2% 的受訪者覺得是父母對孩子的溺愛。

" 對孩子教育的過度投資,滿足的其實是傢長的一種心理需要。" 史靜寰認為,很多傢長是根據自己盲目的理解去規劃孩子的人生道路。

史靜寰還表示,媒體報道和社會輿論也會對傢長的教育消費觀念產生影響。" 我們對於‘高考狀元’‘分數決定命運’等話題的宣傳,對於一些‘出人頭地’故事的格外關註,會使社會心理層面形成一種追捧標桿而忽略平凡的心態,也使得傢長們的教育消費變得不夠理性 "。

在進行教育消費時,70.1% 的受訪者會考慮是否對孩子未來發展有利,孩子是否感興趣(58.4%)、自身經濟實力(53.1%)、身邊其他父母的選擇(32.3%)和性價比(23.5%)也是考慮因素。

62.8% 受訪者心中成功的教育應該是寓教於樂、在玩中學

調查中,62.4% 的受訪者不認同 " 花錢越多教育質量越好 ",31.3% 的受訪者對此比較認同,6.3% 的受訪者非常認同。

" 我覺得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父母和孩子平等交流、共同成長。" 陳澤濤認為,平等的親子關系更能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自主判斷的能力,有利於將來的發展。

薛雪迎則認為,成功的教育應當是陪伴和言傳身教。" 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應該首先做到 "。

62.8% 的受訪者認為成功的教育應該是寓教於樂,在玩中學;51.3% 的受訪者認為讓孩子和優秀的同齡人在一起很重要;47.3% 的受訪者看重父母的言傳身教;45.0% 的受訪者覺得應在旅行和閱讀中開闊眼界。

其他還有:遵從孩子自身意願(34.1%),激發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0.6%),著重發展某一項特長(19.4%),一對一地制定符合孩子自身特色的培養方案(18.8%)。

" 我們應加強對社會培訓機構資質和能力的管理,要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統籌並有機結合起來,構建學習型社會的社會氛圍。" 史靜寰說。

" 傢長本身也需要教育和引導。" 對於傢長,史靜寰建議,一是要意識到孩子個體的差異性;二是不應把自己生活中的缺憾強加到孩子身上,應該更多地關註到孩子的興趣。" 傢長要做的,是在孩子自然成長的過程中,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但絕不是強制和替代 "。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