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 34 歲的普利策獎得主記者死在瞭傢中,揭露瞭新聞工作者的另一面,唉

07-24

今天是周日,本來心情很好的,但一則噩耗又讓日報君痛心瞭好久。

一名得過普利策獎的華爾街日報記者被發現死在瞭傢中,他才 34 歲。

Joseph Rago 是一名華爾街日報的著名社論記者。

他在美東時間周四晚上 8 點被發現死於傢中,享年 34 歲。

圖片來源:AP

他曾憑借對奧巴馬醫改的批評文章而獲得 2011 年的普利策獎。

事件起因是他的編輯,Paul Gigot 發現他周四沒有來上班,於是便通知瞭華爾街日報的警衛人員,警衛人員隨後報警。

由於沒有明顯外傷,他的死因還在調查中。

消息一出,輿論嘩然,很多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悼念這位才華橫溢的新聞工作者。

當然其中也不乏陰謀論者。

" 我想知道的是,他最近在調查什麼事情,他接下來有什麼計劃。"

" 他曾經批評過奧巴馬醫改,我想知道他最近有沒有可能在寫批評克林頓的東西。"

" 從沒聽說過一個表面上很健康的人在 34 歲自然死亡。"

真相如何,我們還要等屍檢結果出來之後才能下定論。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美國,新聞工作者的工作強度比一般工作要強得多。

每年美國最差工作的評比,新聞工作者肯定能占據一席。

對普通記者來說,周末加班,通宵趕稿,追熱點可以說是傢常便飯。時刻活在被 deadline 支配的恐懼中也使得他們的神經永遠緊繃,一刻也不得閑。

而做調查新聞的記者除瞭要費盡心思挖猛料之外,還要擔心自己可能會因損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被打擊報復,秘密暗殺;

且美國對記者要求的職業素養極高,文章中出現的每一個細節都經常需要向多方求證,長此以往,非常辛苦;

偏偏讀者隻看結果,不關心過程。他們不會在乎你被多少人拒絕瞭采訪,你的機器突然壞掉,約好的采訪對象臨時爽約這樣的問題,他們隻會在乎你的稿子寫得好不好,速度快不快,有沒有錯誤。

" 無冕之王 " 們可以說是為瞭新聞的真實性,時效性,重要性而操碎瞭心。

那麼與這樣高強度工作相匹配的收入呢?

呵呵,他們可以說是賺著賣白菜的錢,操著做皇帝的心瞭。

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發佈的 2016 年的數據,新聞工作者的年收入在 42440 刀和 67100 刀之間。懂行的人都知道,這個收入大概和美國搬磚的工人差不多瞭…

圖片來源:美國勞工統計局

更甚的是,在美國做記者是不可能有任何灰色收入的,哪怕人傢請你吃個飯,都極有可能被認為是賄賂而斷送職業前程。

說起來,都是淚啊…

2015 年還有這樣一條新聞,說是當時加州托倫斯《每日微風報》(Daily Breeze)39 歲的記者羅伯 · 庫茲尼亞與兩位同事,用細致的 50 多篇調查報道,揭露當地教育貪腐事件,獲得當年普利策獎的地方報道獎。

然而,由於薪水太低,庫茲尼亞在獲獎前半年已經離職,轉行去一傢基金會做公關宣傳去瞭。

這個故事聽起來不免有些唏噓,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天天為社會不公而奔走的新聞工作者,到頭來卻連養活自己都成問題。

再來看看國內的新聞工作者。

俗話說得好," 珍愛生命,遠離新聞 "。

幹這行吃的可是青春飯,早出晚歸,甚至徹夜不歸的可能性也極大。

記得某年有網友問央視 " 你們電視臺放假嗎?",央視新聞頻道主播朱廣權回答:" 親愛的觀眾朋友們: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宇宙不重啟,我們不休息,風裡雨裡節日裡我們都在這裡等著你,沒有四季,隻有兩季,你看就是旺季,你換臺就是淡季。"

這樣的回答讓人忍俊不禁,但是笑聲背後的辛酸也隻有自己知道。

畢業前幻想成為無冕之王,拯救天下蒼生,工作後,才發現自己原來就是一新聞民工,連自己也拯救不瞭。

我們作為知識份子的光環正在逝去,也逐漸變成瞭我們曾經討厭的那種為養傢糊口而勞碌奔波的低級體力勞動者。

社會地位的下降,人民群眾的不理解和挑剔,收入水平的與日遞減都讓我們這些新聞工作者無法釋懷。

隨著技術進步,很多人轉頭倒戈看似更有發展前景的新媒體,企圖在它那得到一絲安慰。

有人做成功瞭,打出瞭自己的品牌。

然而大多數人隻看到瞭一將功成,沒人看到下面的萬骨枯。

新媒體的壓力並不亞於傳統媒體,新聞可不會因為是周末而不發生。

一篇文章改個十幾次,配圖找個十幾張備選都是平常之事。

連上帝都放假的周末,新媒體人卻在電腦面前辛苦的編輯幾分鐘之後會出現在你手機微信上的推文。

有人戲謔:" 微信現在有瞭定時發送,新媒體人終於可以有性生活瞭。"

笑歸笑,隻有做新媒體的人才知道定時發送也沒辦法幫助我找到對象。

每天除瞭短短休息的幾個小時,其餘十幾個小時都得盯著電腦,生怕錯過什麼大新聞被老板 diss。

而且也是由於技術進步,相當多的采訪對象都有瞭自己的發聲渠道,粉絲數量甚至超過新媒體。

這樣的變化讓很多新媒體人無所適從,要想突圍而出,隻能進行差異化競爭。

而差異化競爭所要求的才能又極高,隻有百分之幾的人可以達到這樣的水平。

於是乎,曾經期盼在新媒體得到一絲安慰的新聞工作者們都紛紛轉行到更有發展前景的公關或者市場營銷等工作。

這麼看來,除瞭懷有遠大新聞理想的人,一般人真是幹不瞭新聞,讓我們一起珍惜身邊所有學新聞,做新聞的人吧!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