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30 歲,國內 C9 本科,7 年快消狗,GPA 3.5+,G750/T111,2017 年成功申請就讀斯坦福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專業,人生就此開掛啦 ! 大神慷慨分享自己的求學心路歷程,一起來打打雞血吧 !
Offer 出來一段時間瞭,也沒有想過要寫些什麼。直到最近有個朋友 reapply,交流瞭不少,發現自己有些東西,貼出來可能幫到更多的人,所以決定寫一寫。以下內容,全都是方法論層面的,均不涉及對自我的認知和挖掘。另外,不保證正確,隻是個人的總結。先說一下自己的情況:30,男,國內 C9 本科 ( 純文科 ) ,7 年快消狗 ( 管陪入行,後來跳槽瞭,所以申請的時候是個死銷售 ) ,GPA 3.5+,G750/T111。無任何海外經驗 ( 一周的海外培訓應該不算吧,也壓根沒寫進簡歷裡 ) ,土到掉渣。申瞭 M7+Yale,最後去 Stanford GSB。我不是大神,無論是上面的背景情況,還是繼續讀下面的內容,你就可以發現。
考試 G+T
GMAT 對我來說,就是場噩夢,考到懷疑人生。不想說考瞭多少次。。。中間有兩次,考一半,撤瞭,犯惡心。。。後來認識到不少申請人,一次兩次就 760+,所以說人比人,氣死人。G 的復習,我後來想想是走瞭彎路的。最核心的,就是 OG,特別是語法部分,無論是劃線的還是沒劃線的部分,都要吃透。很多時候,我們容易把註意力放在劃線的部分 ; 事實上,沒劃線的,自然就是 GMAC 認為對的。舉個例子:this 和 that 做代詞,在之前的語法解釋中,包括 Ron 的視頻,都是錯的。但是在 OG2016 的倒數第二題 ( 好像是倒數第二題,不想去翻那本書瞭 ) ,未劃線部分,this 做瞭代詞 ( 類似 I appreciate this 之類的句子 ) 。這意味著 16 年的考試裡,this/that 都可以做代詞。我一直執迷於 TN24, Ron,千行等材料,直到最後一次考試前,已經實在沒東西復習瞭,才開始看 OG。。。本末倒置,所以就自食其果瞭。
T 考瞭兩次,心疼我的口語,23。。。 一直給自己理由:不給我面試的都是因為我口語分數。這個理由,確實讓我心裡好過瞭一些。但是口語我盡力瞭,在第二次考之前,一個月的時間,我在 iphone 的語音裡面錄瞭近 300 次題目的練習。But,沒鳥用。口語分數一直是 22/23。所以,GSB 給我的 offer 裡面,是 recommend 我去讀一個月的語言班的。But,太貴瞭,算瞭,自己在傢練吧。這裡也想第一次強調一下多申請的好處。我自己猜,很多學校還是在乎自己新生的 profile 的,特別是這些 hard numbers。因為這些會是學校排名,對外招生,以及未來課堂效率的有力保障。我猜是 GSB 比較隨意 ( 或者說走心 ) 的風格,讓我成瞭漏網之魚。
網申 + 論文 + 簡歷
在各個學校的網申要求中,GSB 是內容最多的。甚至除瞭 essay 以外,還要錄入一篇 400 字左右的類似 " 有意義的一件事 " 的文章。。。前前後後,用瞭近 3 個小時,把它傢填完,過程中自然也是罵娘瞭無數遍。一般情況下,30-40 分鐘,一個學校就能填完瞭,最多不超過一個小時。BTW,我全都是申請的第二輪,在聖誕節前一個周末,一口氣全提交瞭。
論文部分,我個人有三個策略:1. 兩篇 essay 之間要有關聯。盡量能讓 AO 看到 consistency。而且,這樣的關聯性,也能讓 AO 盡快進入你第二篇 essay 中,去理解你。2. 主次要故事聯動。講關於自己故事的那一篇 ( what matters most to you/ your story about leading a team/... ) , 可以設計好核心故事,再配些小故事作為輔助 / 引子 / 總結 ( 根據數字要求,選取 1~2 個 ) ,最後兩個能連在一起。就像看電影,一定會主線劇情,也會有個 " 次線 " 劇情。這裡我想就不用舉例子瞭,都看過電影。這麼做的原因,就是讓 essay 更加立體、豐滿。畢竟從頭到尾讀一個故事,而且用屁股都能猜到,是關於主角如何帶領團隊,利用各種技能,打敗怪獸的故事,AO 也會審美疲勞,除非,你的主線故事非常 special。3. Lasting Value。據說這已經是 Kellogg18 年的題目瞭。但我覺得任何一篇好的 essay,都需要講到 lasting value。比如一篇寫發起 NGO,籌集善款,幫助目標人群的故事。最後錢籌到瞭,人幫到瞭,你和團隊成長瞭,故事以你的 learnings 結束瞭。這就差點意思。被幫助的人,兩三年後,或者就在你申請的這一刻,是什麼樣的人生 ; 當時的團隊成員,此刻在做些什麼 ? 如果能巧妙的帶入,會更加有趣、有力。以 learnings 結束故事,不會錯 ; 但是從結構的角度,不加分。
簡歷,模板 CD 上很多,隨便哪個學校的官方模板,都 OK。裡面的寫法,我有兩個策略:1. 輕重緩急。一般情況下,都是目前這份工作的內容占多數,越往前的崗位,描述越少一些。這是符合職業發展規律的。越往前肯定越 junior,寫天天做多少表格,PPT,參與瞭多少項目,這就有問題瞭 ; 至少證明當下的崗位,成就感是下降瞭的。2. bulletpoint 對應能力項,均衡分佈。假設做過 3 個崗位,那一份簡歷,在 working experience 部分就會有 10 個左右的 bulletpoints。在我看過為數不多的簡歷中,普遍情況是,幾乎十幾個 points 都是講 leadership, teamwork, analytical capability。相信大傢都看過各個學校的 capability grid,那上面 10 幾個能力項,我們都希望自己的推薦人給自己在每一項都打不錯的分數,但是到瞭自己的簡歷構思,卻忽略瞭這一點。當然,leadership 之類的核心點,可以用 2-3 個 points 去講,畢竟 MBA 都 suppose 要找 leaders。但是整體分佈,要有個均衡的概念。否則,幹嘛還要推薦人給我們在那麼多能力項打分呢。。。不過,如果自己的經歷很牛,比如 blackstone, 凱雷,高盛,IDG,JP Morgan 等,這些小伎倆都可以無視。準確的說,這整篇帖子都可以無視。。。
面試
不要臉。這三個字,概況瞭我的整個面試準備過程。雖然我是個 sales,但我不太會 ( 或者說不喜歡 ) social,隨時能夠去求助的朋友,一隻手能數過來。但是面試就是要通過各方面的渠道,找到 insiders 去求教。這裡有一個 assumption,就是被找到的這些 insiders,都願意幫助那些主動找過來的陌生人。事實證明,絕大部分,都是這樣的,不排除有人特別忙,調瞭幾次時間都沒法聊的。Anyway,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通過 A 找到 B 找到 C 找到 D,事先準備好問題清單,從主觀到客觀,不要放過任何你感興趣或者學校會對你感興趣的地方。關於面試部分,我有三個策略:1. 開場一定要好。這個開場,甚至是在做自我介紹之前,迅速建立起讓雙方舒服的交流氛圍。因為甚至可能連自我介紹都沒有 ( 我面 GSB 就沒有。。。 ) 。可以是從面試官的辦公室佈置,彼此共同的興趣,Ta 那一屆某個有趣的人,等等。這個過程,可能不到 2 分鐘,也不算做面試時間,但是作用很大。2. 抗壓。有些面試官會進入你的故事,一起交流一起揣摩 ; 有些面試官想以一個旁觀者甚至法官的角色來解析你的故事,比如 GSB,我的面試官記瞭整整 4 張紙,正反頁,全程很少眼神和肢體語言。這是每個人的風格,其實我自己也差不多,喜歡沒有其他 input,悶頭聽,邊聽邊想。如果我在做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我會采取這樣的交流方式。所以,don't take it personal,做好各種可能的準備。3. 結束一定要好。這和開場是一個道理,就像和初次認識的朋友,聚餐結束瞭,該怎麼說 " 我們散吧 "。還是那句話,充分的事先準備和調查,讓彼此舒服的方式結束這次談話。畢竟,都走到最後一步瞭,善始善終。
最後說一下 offer,其實我自己也沒有想到 GSB 會錄我。思來想去,感覺去年幫我輔導過的兄弟的一句話可以用在這裡:學校最後錄誰,隨機性還是有的。並且有的時候學校就想錄一些 mediocre,來讓整個班更接地氣。如果說到接地氣,我想,我是合格的。。。如果你有很明確的目標,那就 just go for it,就像今年我認識的新生裡面,很多就隻申瞭 GSB,或者 H+S,或者 HSW。當然,他們就職的公司,也就是我上面說的那些,所以有資本做這樣的決定 ( 現在的收入已經超過 post MBA 瞭,為什麼還要將就。。。 ) 。如果不挑,都行,那就給自己多一點機會。Anyway,我是個死銷售,秉承著東方不亮西方亮,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的原則。在我看來,沒有足夠的實力 ( 客觀 ) 或者沒有對自己及學校充分的認識 ( 主觀 ) 之前,選校這個話題,兒戲瞭。。。
差不多方法論上能想到的,就是這些瞭。整個申請過程,都是在 CD 上一篇篇帖子,一個個回復去尋找給養,感懷於心。現在結束瞭,趁記憶猶存,潦草成文,以謝前人。也希望能夠給接下來的申請人幫助一二。共勉 !
最後,謝謝大神分享,各位小夥伴們看完是不是更加有信心瞭,有想法有態度有行動,斯坦福大學又有什麼不可能?
( 本文部分內容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任何問題,請聯系小站進行修改或刪除。 )
關註微信公眾號【留學戰書】:
人手一本經典留學用書 在線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