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主要矛盾,無所謂次要矛盾
近日,一篇《多看韓劇竟會導致自殺 韓媒 : 死去活來的情節太多》刷爆瞭朋友圈。
文中稱,韓國自殺率 13 年自殺率第一,之所以高居不下(10 萬人有 28.7 人自殺)的其中一條重要原因是韓劇、漫畫等信息媒體出現大量與自殺相關的情節(約占七成)。
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言論,內心不禁升騰起一種 " 自己拉不出屎,是地球沒有吸引力 " 的荒誕感,因為是人都不太想在自己的死亡通知書是這麼寫的,死因:看多瞭韓劇。
去年韓國每 10 萬人中就有 28.7 人自殺,遠超排在第二位的日本 ( 18.7 名 ) 。而統計顯示,從 2015 年 8 月至去年 8 月,每晚 9-12 點播放的 70 部電視劇當中,有 48 部電視劇(68.5%)中出現自殺場景。有意見指出,電視劇和漫畫中自殺場景出現頻率過高,會使青少年產生 " 自殺也是人生的一種選擇 " 的錯覺。
——來源:海外網。
按照這個思路,多看其他國傢的電視劇也是弊大於利,美劇坦克飛機開起來,英國出櫃排一排,日劇死宅抓歐派(胸),國劇手撕鬼子是真帥。
但問題是,人真的有這麼容易受到電視節目的影響嗎?
都知道韓劇三大法寶:車禍,失憶,治不好。自殺雖排不上名號,細數上來,涉及的相關情節片段確實不少。
《藍色生死戀》
根據日本同名漫畫改編的《花樣男子》第一集,出生平凡的金絲草在送貨的途中救下瞭因校園暴力試圖自殺的高中生。
2015 年 MBC 推出以多重人格障礙和虐童為題材的韓劇《kill me heal me 》 ( 殺瞭我治愈我 ) ,男主的其中一個人格安耀燮就是一名自殺志願者。
今年上映穿越回 18 歲拯救自殺的初戀《突然回到 18 歲》。
探討校園犯罪 + 殘疾題材電影《蚯蚓》,患有腦癱的父親艱難支撐考上明星高中的女兒,正當女兒要發揮音樂天賦時,遭遇瞭校園欺凌,輪番性侵,被迫援交,不堪重負的她選擇瞭自殺。
看過韓劇的人應該都有這樣一個感觸,雖然韓劇不少自殺場景,但是卻不過分渲染和引導這種行為。厭世的情緒隻是作為一個敘述故事的的工具,最終還是要著陸在 " 救贖 " 的主題上。
按照這個思路,我國的電視劇也要變更策略:可以出現自殺的橋段,但不允許成功。
好在文章的後面提出瞭新思路,階層固化嚴重成瞭青少年的壓力的主要來源。
韓國青少年活動學會會長權一男表示,近年來 10 多歲的青少年在學業、生活上的壓力較以前大幅增加,青年失業率一路走高," 成績優秀,就業有保障 " 的時代早已成為過去,年輕人在學業上的 " 期待利益 " 下降。青少年即使學習成績優異,也很難保證能在今後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生存下來,通過努力學習得到社會認同的 " 動機 " 也逐漸消失。自殺與學生精神健康研究所所長洪賢周(音)表示,現在韓國青少年眼中的社會和未來都是絕望的。
此外,傢庭問題也是韓國青少年自殺的主要原因之一,原本作為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傢庭,由於某種原因未能履行原有職責,使得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傢庭關愛缺失。有觀點認為,因經濟長期低迷、離婚率居高不下,韓國單親傢庭和父母分居傢庭的數量不斷上升,青少年健康成長所需要的傢庭環境也逐漸消失。(海外網 朱簫)
但其實早在 2015 年韓媒就提出瞭同樣的論點。
這不僅僅是韓國青少年面臨的挑戰,更是競爭激烈新世紀互聯網時代全球性的問題。
北大副教授劉雲杉做過這樣一個統計,80 年代後期三成以上的北大學子出身寒門,90 年代中期農傢子弟的比例下滑,2000 年,考上北大的寒門子弟僅隻占瞭一成。
馮小剛導演電影《1942》,逃荒路上張國立演的地主有這樣一句臺詞:" 我知道咋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不出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傢,那時候咱再回來 ……"
" 用知識改變命運 " 的黃金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階層似乎無法擺脫世襲制的詛咒被傳承下去,精英傢庭的孩子得到社會資源更加豐富,貧窮的傢庭因讀書成本提高視野得不到擴展陷入惡性循環。
教師知識等資源代價變高,書讀不好就意味著考不上好大學,沒有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沒有好工作就娶不到一個好媳婦兒,娶不到好媳婦兒下輩子人生成敗,隻不過是重頭再來並不隻是段子。
" 寒門子弟難出貴子 " 是每個朝代和國傢都會面臨的問題,但要是一味地責怪 " 韓劇 " 和 " 韓劇 " 帶來的表象 ( 可能是想緩解主要原因背後帶來的焦慮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混淆,無異避重就輕不見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