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婚姻裡,最可怕的不是爭吵,而是失望至極的無言。
不僅如此,在這失望中,還得考慮到孩子,顧及伴侶在外人面前的形象。
今天這部片,就把婚姻難言的秘密說瞭個透。
作者:王老實
來源:第十放映室(ID:dsfysweixin)
原標題:這片裡的事,誰看都要瘋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
之前介紹歐容的新片《雙面情人》時提到過,它錯失瞭今年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
沒有提的是,將它打敗的電影《方形》(之前譯作《自由廣場》)。
《方形》劇照
這部電影出自瑞典導演魯本 · 奧斯特倫德之手。
同樣是頗具才華與想法的導演,與歐容屢次在各大電影節陪跑的命運不同,他的獲獎之路要更為順暢。
作為 70 後,他目前的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在國際電影節上引起瞭關註。
今天想說的,正是其中真正讓他名聲大噪的《遊客》。
瑞典、法國、挪威和丹麥四國聯合制作,曾在 2014 年的戛納電影節入圍 " 一種關註 " 單元。
豆瓣評分 7.4。
有人說,它是一部分手電影。
可以與《愛的就是你》《消失的愛人》並列 "2014 年婚姻暗黑三部曲 "。
有人說,它是人性啟示錄。
用人性的陰暗面,摧毀生命中的美好。
不管如何定義它,我想說說更為直觀的感受。在區區兩個小時的時間裡,它讓我 " 坐立難安 ",看出瞭一身的雞皮疙瘩。
因為有些電影會讓人產生共鳴,想著 " 嗯,我也是這樣 ",它則更像是一場讓人越來越緊張的拷問,不自覺地反問自己 " 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 "。
而隨著劇情的發展,觀眾會不斷地走進導演設下的陷阱裡。
一開始 ,我以為這是一部溫情的傢庭小品。
影片的主角是一傢四口,工作繁忙的爸爸難得有瞭幾天假期,陪著傢人一起享受滑雪之旅。
湛藍天空與潔白雪山,北歐特有的冷淡系風景展露無遺。
他們在一位大叔的幫助下,用相機記錄瞭這個值得紀念的時刻。
第一天滑雪結束後,一傢人在同一面鏡子前洗漱、然後躺在一起休息的畫面,任誰看瞭都會覺得美好。
但是這個時候,我必須得掃個興。
看到這裡,請抓緊與他們一起享受暴風雨前的最後一點平靜,因為第二天發生瞭一件改變他們整個旅程的事情。
當時,他們在半山腰的餐廳休息,傢人在側、美食在手、美景在眼前,似乎沒毛病。
但是短短幾分鐘,兩張截圖裡就有瞭一點細微的差別。
他們身後的雪山上,原本裸露的地方隱隱約約有瞭覆蓋。
餐桌前的媽媽和孩子們,顯得垂頭喪氣,而之前完全放松地靠在椅子上的爸爸,現在則身體前傾,用胳膊支撐著自己。
好瞭,胡(裝)扯(X)到此結束,因為我知道,在這之間到底發生瞭什麼。
是一場讓人始料未及的雪崩。
因為這場雪崩,一傢人陷入瞭一種努力維持正常卻難掩尷尬的狀態。
爸爸問媽媽:你生氣瞭嗎?
媽媽問兩個孩子:你們生氣瞭嗎?
如果你感到莫名其妙,就倒回去再看一遍雪崩的動圖,當媽媽護著兩個孩子的時候,爸爸在幹嘛?
他穿著耀眼的藍色沖鋒衣,飛快地從餐桌前轉身走掉,一個人逃命去瞭。
事後,沒有人主動提起 " 爸爸 / 老公,你剛才為什麼自己先跑瞭 ",但所有人都在生悶氣。
在我看來,當時的沉默,不過是劫後餘生的慶幸:至少傢人還在身邊。
但是,事情是不會就這麼 " 你不(假裝)生氣、我也(假裝)不生氣 " 地過去的,當然也沒有演變成俗套的傢庭撕逼戲碼。
他們需要的是旁觀者。
晚上,他們和旅途中剛認識的一對男女一起吃飯。大傢在聊起當天的經歷時,這件事被拎瞭出來。
妻子狀似不經意地說著,丈夫結結巴巴地否認 " 逃 " 這個字背後的事實。
而餐桌對面的男女,隻能尷尬而不失禮貌地笑笑,同時替丈夫解圍:這種情況太突然瞭,誰都不知道自己會怎麼辦。
吃完飯," 雪崩事件 " 成瞭夫妻倆不可回避的話題。
這一次,對丈夫來說,和 " 雪崩中拋妻棄子、獨自逃跑 " 一樣尷尬的是,在外人面前被戳瞭痛處。
盡管經過短暫的爭吵後,他們再度和好,但是兩人間的裂縫已經形成。
他們刷牙的畫風變瞭。
第三天出門前,妻子決定自己去滑雪。
聽朋友侃侃而談著與自己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若有所思。
這些細節,似乎都暗示著在某種程度上,妻子對丈夫的失望和對傢庭的遊離。
而這天晚上,一對老朋友加入瞭他們的旅行。
有那麼一瞬間,我以為這對老友的到來,會緩和 " 雪崩事件 " 的矛盾。
直到我看到他們一起吃晚飯時的場景,導演用瞭一個固定的長鏡頭,來表現這個本該充滿歡笑的時刻。
有趣的是,雖然妻子一直在說話,但鏡頭裡的她從身子、端著酒杯的手到一個背影,整個過程都沒有露臉。
果然,妻子再一次將這件事說瞭出來。
後來,他們還一起看瞭事件發生時丈夫手機上留下來的錄影。
因為雪崩之前他在給孩子們攝像,逃跑時沒來得及關掉的手機記錄瞭一切。
與前一晚不同的是,這次的旁觀者是與他們相交多年的老友,前面那對男女臨時 " 相遇 ",而他們是一對真情侶。
不管是與妻子一起 " 譴責 " 丈夫,還是站在丈夫的立場 " 開脫 ",他們對丈夫臨陣脫逃的表現,似乎更有發言權。
同時,這也引發瞭另一個問題。
與他們分開之後,朋友的女朋友自然而然地假設:如果你那麼做,我會怎麼反應?
在她的假設裡,直接跳過瞭 "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 的可能性。
不管是因為 " 男女有別 "、" 代際差異 " 還是 " 人以群分 ",她認定自己的男朋友一定也會像男主角一樣,趨於本能。
到這裡,故事才講瞭一半,但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仍然很多。
面對手機裡的錄像,丈夫此前的 " 否認 " 和 " 沉默 " 都顯得更加無力,觀眾一直都不知道,他自己到底是如何看待這件事情的。
我前面說導演沒有讓電影淪為一場傢庭向的撕逼,讓故事過於俗套。
但是,從常理的角度來看,妻子連續兩次在外人面前戳丈夫的痛處,似乎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對觀眾來說,真的不是在妻子和丈夫間站隊那麼簡單。
還有你們不要忘瞭,原本在這趟旅行中,兩個孩子才是核心,是需要陪伴的對象。
現在,他們要面對的不僅是父母之間的危機,還有心中父親形象的倒塌。
能讓一個傢庭凝聚在一起的所有詞匯,此時都變得蒼白,因為在人的 " 求生本能 " 面前,責任感、信任什麼的,不足道哉。
而作為整個事件的旁觀者,我的心也冷瞭一半。
甚至有些充斥瞭大場面與煽情橋段的災難片,都抵不上這場未遂的雪崩給我帶來的震撼。
這部電影還有一個名字,叫《不可抗力》。
所謂的 " 不可抗力 ",指的應該是故事裡那場讓故事主角陷入道德困境、讓觀眾坐立難安的雪崩。
而對我來說,它還有一層意義。
因為我毫無抵抗力地開始對這個導演感興趣,因為我聽說拍攝類似電影正是他的拿手好戲。
寫完這些,更加期待導演的新片《方形》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