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最勇敢的導演,卻沒幾個人知道

08-20

就在前兩天,有個內地導演獲得瞭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金豹獎。

隻是,媒體報道不多。

並不是這個獎分量輕。

洛迦諾電影節,是國際 A 類電影節之一,和戛納、威尼斯、柏林並稱「歐洲四大電影節」。

陳凱歌曾憑借《黃土地》,拿過銀豹獎。

這次拿下金豹獎的是國產紀錄片《方繡英》。

這也是該電影節歷史上首次被一部紀錄片摘下最高獎。

由於這部片子還看不到,所以魚叔今天要介紹的是這部電影的導演——

王兵

很多紀錄片導演都是攝影師出身,王兵也不例外。

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的他,先在一些電視劇裡擔任瞭四年攝影。

直到 1999 年,開始著手拍攝第一部紀錄長片。

這部長片,是真的長。

整整 551 分鐘,9 個多小時。

大傢可能聽過它的名字,《鐵西區》。

被譽為「中國最好的紀錄片之一」。

2014 年,英國電影學會與全球 200 多位評論傢、影展人和制作人,共同評選出瞭影史最偉大的 50 部紀錄片,《鐵西區》排名第 17。

本片記錄瞭 1999 至 2001 年間,中國最老最大的重工業基地——遼寧沈陽鐵西區的沒落。

因為時長太長,《鐵西區》被分成三個部分,《工廠》、《艷粉街》和《鐵路》。

分別對應瞭鐵西區的工作、生活和交通區域。

第一部分《工廠》,長達近四小時,記錄瞭鐵西區三傢大型工廠的最後一段時光。

一開始就是一個長鏡頭。

火車一直向前開,雪花飄打在鏡頭上,四周都是工廠。

這些工廠都處於倒閉的邊緣。

工廠的工人們也都無精打采,聊的話題離不開喝酒和賭錢,還常常爆粗口。

有個小組組長對大傢說:今天是最後一天上班,大傢一定要站好最後一班崗,註意安全問題。

第二部分是《艷粉街》。

艷粉街是鐵西區的一條街,兩邊是低矮的平房,住的都是工人。

2000 年末,艷粉街棚戶區房屋拆遷改造,工人們為新房面積與開發商明爭暗鬥。

聚在一起討論接下來該如何生存。

第三部分《鐵路》,跟第一部分一樣,開始也是一個長鏡頭。

火車穿越鐵西區的一個個工廠,一條條街道。

隨著車輪,展示瞭一個時代的沒落。

這片重工業廠區曾經是那麼的輝煌,現在卻凋敝成這樣。

很多人看完這片,都忍不住哭瞭。

甚至表示,應該把它作為國傢一個時代的檔案來珍藏。

導演王兵給他的這部電影寫瞭一篇影評,這也是最精辟的註解:

曾經有一群人,為瞭創造一個新的世界而付出瞭一切,他們最終失敗瞭。

正是這種大廈將傾的悲壯感,令他不顧一切地完成瞭這部震撼的處女作。

盡管在國內無緣上映,但在國際上拿下瞭諸多大獎。

其中,在墨西哥城國際現代電影節、法國馬塞記錄片電影節、日本山形國際記錄片電影節中,都獲得瞭最佳紀錄片獎。

四年之後,王兵才拍瞭自己的第二部作品,《和鳳鳴》。

和鳳鳴,是一位老人的名字。

她和丈夫在歷史上那場著名的反右鬥爭中,嘗盡瞭苦難。

兩人都被送到勞教所改造。

丈夫在饑荒中餓死,她忍辱負重地活瞭下來。

很多苦難,沒有經歷過的人根本無法體會。

正因為如此,王兵才選擇瞭一種絲毫不介入的記錄方式。

整部電影沒有旁白,沒有註解,沒有對話。

就隻是和鳳鳴老人對著鏡頭,靜靜的敘述瞭三個小時。

你聽她訴說往事,就像在聽自己的奶奶敘述陳年往事一樣自然,伴隨著一種無法表達的唏噓。

本片也獲得瞭 2007 年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競賽單元大獎。

時隔一年,王兵又拍出瞭一部神片——《原油》。

時長 840 分鐘,比《鐵西區》還要長。

怪不得有人說,王兵的作品,一部比一部不可思議。

聽片名就知道,本片講的是采油工業。

這一次,他遠赴戈壁,將鏡頭對準瞭在惡劣環境下工作的采油工人。

整整 14 個小時,卻隻有 20 多個鏡頭。

近乎純粹的凝視。

拍完油田,他開始拍攝煤礦——《煤錢》。

這部片子記錄瞭跟煤有關的黑錢交易。

一輛大貨車在山西煤礦和天津港口之間日夜穿梭,買煤和賣煤之人都在盤算如何牟利。

烏黑的煤與人心的骯臟相呼應,導演在記錄,也在反思和批判。

2009 年是王兵高產的一年,除瞭《煤錢》,還拍瞭《喜洋塘》和《無名者》兩部紀錄片。

喜洋塘是一個村莊的名字,位於雲南省東北地區。

這個村莊非常貧窮,村民隻能勉強度日。

你看這些截圖,是不是很讓揪心。

看完這樣的圖片,這樣的紀錄片,我們會變得沉默。

因為你不知道,可以怎麼改變。

《無名者》,純粹地記錄瞭一位無名者的生活。

他像流浪漢,但有自己的住處,可你又無法把這個地方稱作「傢」。

因為這隻不過是一個洞穴,沒電沒水沒廁所。

這是一個原始人一樣生活的人,一個脫離瞭社會關系的人。

他對生活不抱希望,不知道未來要怎樣。

但他活著,並且就隻是這樣活著而已。

導演從冬天記錄到秋天,剛好一年。沒有跟這位無名者說任何一句話。

有的人說這是王兵最好的一部作品。

2010 年,王兵拍攝瞭第一部故事片,《夾邊溝》。

根據紀實文學《夾邊溝記事》改編而來,也可以看作是《和鳳鳴》的故事化、影像化。

同樣講述瞭 1960 前後夾邊溝農場改造的故事,嚴酷的階級鬥爭和大饑荒把夾邊溝農場變成瞭人間煉獄。

本片獲得瞭第 67 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

在國外獲得瞭非常高的口碑,《斯洛伐利亞日報》評價:

這是獻給那些受過苦難的人,因此拍攝這部影片很有必要。

然後在國內卻看不到。

拍完《夾邊溝》後,王兵在看望其母親回程路上,偶然遇到瞭三個孩子,然後就拍瞭《三姊妹》。

本片獲得瞭第 69 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獎。

這一次顯得沒那麼苦大仇深。

盡管再次聚焦瞭雲南農村的貧困生活,卻在貧困中透出一些微弱的光。

在雲南,王兵還拍瞭一部非常重要的紀錄片,《瘋愛》。

片長近 4 個小時,聚焦於雲南昭通市精神康復醫院裡的男性精神病患者。

不否認,這是一部很壓抑的片子,這份壓抑來自於完完全全的寫實拍攝。

本片的英文名很詩意:Til Madness Do Us Part。

翻譯過來就是,直到瘋狂將我們分離。

片中的患者,因為各種原因被關進瞭精神病院。

他們之中,有的是真瘋,有的並不是,隻是被傢人遺棄瞭而已。

但隻要來到這裡,就躲不開變瘋的命運。

有個病人說:

在這裡待久瞭,

就真的變成瞭精神病人瞭。

王兵喜歡相處性的拍攝方式。所以這些患者面對鏡頭既不害怕,也不避諱。

拍攝期間,王兵成功說服一位患者的傢人,讓他們把患者帶回瞭傢。

因為這位患者本就不屬於這裡。

片中有個鏡頭魚叔印象深刻,導演手持鏡頭,跟著一位患者在封閉的樓層奔跑。

這個樓層是四方形的,所以這種奔跑不過是一個死循環,根本沒有盡頭。

但這位患者好像並不知道,隻是一個勁的跑。

還有一個人對著鏡頭唱,媽媽是心中最美的花。

可是他的媽媽在哪兒呢?沒人知道。

王兵的紀錄片最大特點是,真實。

他說:

當我們用心地去瞭解一群人,真正走進某一些人的時候,他們也許並非我們所想象。我覺得自己是觀察者,把自己觀察到的東西呈現出來,很少介入。

他今年得獎的作品《方繡英》,同樣如此。

方繡英是一名生活在浙江湖州的 67 歲普通老婦,由於身患阿爾茲海默癥,生活無法自理。

王兵用鏡頭記錄瞭她生命中最後的十天。

他不賣慘,不煽情。

隻是忠實的記錄,不帶感情色彩的記錄,並盡可能的保護鏡頭下的人物。

這部作品贏得瞭影評人的一致好評。

影評人 Rory O Connor 這麼寫道:

《方繡英》是對臉部表情的一次研究,是一篇關於死亡的沉重而淡然的散文。這部來自紀錄片導演王兵的大師級作品,值得每個人坐下來觀看。不論是道德層面或其他主題,還是電影語言的運用上,它都堪稱是一部傑作。

大傢或許不難發現,王兵的所有作品,聚焦的要麼是時代的苦難,要麼是社會的小人物和邊緣群體。

關註邊緣群體,關註正在遭受苦難的人。

讓我們知道這個世界有人正以另一種方式生活,一種我們很難想象的方式。

這些人應該受到關註。

因為隻有被關註,才有可能被改變。

像王兵這樣的導演,並不想給我們視覺上的奇觀,或者快意恩仇的故事,他拍的不是電影,而是生活。

他隻是希望通過真實的影像,讓這個世界變好一點點。

像他這樣的導演,多幾個有多好!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