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瞭四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終於來瞭!
還應景地挑在年初四迎灶神這天開播。
然而按目前已播出的五集 …… 灶神看瞭都不想進門
豆瓣上,舌尖第一季 9.4 分,第二季 8.4 分。
第三季,豆瓣評分下降速度比股市還刺激。剛開播當晚 8.0,第二天 7.7,第三天 7,第四天直接以小時為單位光速下滑,讓本肉情不自禁每隔半天就去看看有沒跌穿。
截止今天晚上,評分已經降到瞭不及格的 5.4……
紀錄片評分普遍偏高,5.4 的分數,可想而知有多爛。
好多本來評瞭 2 星的用戶紛紛不嫌麻煩跑回去改 1 星,本來評 1 星的恨不能改負分。
要知道,上回國產片這麼引發眾怒,還是中國版《深夜食堂》播出之時 ……
一個國民級美食大 IP,怎麼淪落到如此地步?
要肉叔說,第三季可比前兩季厲害多瞭。你看年初四才播第一集《器》,就成瞭史上最成功的 …… 大型電視購物節目。
導演深知我們害怕過年長胖,所以 50 分鐘下來,食物鏡頭少之又少。
通篇拍廚具炊具,體貼地替我們剛到手又不知怎麼花的年終獎想好去處。
果然,節目剛播完,七大姑八大姨紛紛種草章丘鐵鍋、銀杏砧板、淮揚菜刀。
網上馬上冒出 " 舌尖 3 同款 " 刀鍋瓢盤,價格不菲仍熱賣至斷銷,連店傢都不得不發聲明表示做不過來,呼籲大傢退款。
既拉動內需,又制造就業機會 …… 導演真是用心良苦哇。
客觀地說,《舌尖 3》作為美食紀錄片也不算差到沒邊,現在評分這麼低,主要還是因為前兩季珠玉在前。
這就不得不說說《舌尖 1&2》總導演陳曉卿和他的攝制團隊。
好多網友看完《舌尖 3》,紛紛跑去陳曉卿微博底下留言,大吐苦水。他不得不在每條微博下面解釋一次:自己早已離開央視,不再參與舌尖系列的拍攝瞭。
陳曉卿早在 2016 年就提出辭呈,直到 2017 年末才終於獲批離職。
離開那天還不忘發朋友圈告訴大傢:有給他寄好吃的,別再寄到光華路(央視地址)瞭。
看過《圓桌派》就知道,陳曉卿,真 · 吃貨。
他聊曾經是苦力才吃的重慶火鍋:
中國人智慧恰恰就在這兒
能把沒人吃的東西
變成有人吃的東西
聊如何在一個餐館點到最好吃的菜:
拿起一個菜單,就像邁過一個陷阱
一般菜單加黑加粗放在首頁的菜,直接翻過去
一定不要錯過中縫
它有一些潛伏的菜
就是你來的熟客都會點這道菜
會用很小的字在邊緣印
所以我把它叫做潛伏菜
據說他大學時對飯堂的食物不滿意,每月組織同學們跑到外面 " 開小灶 ",每人眾籌個一兩塊,就能吃上滿桌美味。
陳曉卿出過一本隨筆叫《至味在人間》,裡面說到的 " 美食 " 沒有山珍海味,全是各種傢常小菜、路邊攤。
五元錢一大碗的羊湯莊嚴地擺放在面前,把羊油辣子和香醋調勻,深深一口下去 …… 哎呀!喉結蠕動的同時,阻滯的氣血開始融化、流動。我不由將四肢伸展開來,以便讓口腔的愉悅盡快蔓延到整個身體的每一個末梢——現在,才算是真的到傢瞭。
天啦擼,肉叔光看文字就要咽口水瞭。
在他看來,美味不在吃什麼,而是怎麼吃、和誰吃。
上面五塊錢一碗的蕭縣羊肉湯,陳曉卿也說不出有什麼特別,卻是他 16 歲那年,剛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那個暑假的味道。
他還曾看到別人寫的一段關於肉餅的文字,就大老遠開車去河北找。去到瞭也不知道具體在哪,就一傢傢食店挨著找(吃),把自己撐個半死還沒找到,但仍樂在其中。
其實倒不一定真的那麼好吃,但是尋找本身,就像你熱愛釣魚,你真的能釣到魚嗎?這不重要,因為釣魚本身就足夠快樂。
對美食的理解,再加上本科在中國傳媒大學讀的攝影,後來直接被學校推薦讀研,專修攝影美學,讓他如虎添翼,總能捕捉到食物之美,並準確傳遞給電視機前的我們。
就像他找朋友張發財幫忙設計的《舌尖 1》海報,以一片五花肉,展現瞭典型的中國山水畫景象,一葉扁舟在 " 河流 " 間劃過,中心立現:
從食物窺見中國文化。
《舌尖》前兩季裡每個人物的登場,都是為瞭帶出一種與其生活息息相關的食物。觀眾看的是食物,卻能在采集、制作、烹飪、食用的過程中,品出人生的酸甜苦辣。
舉個栗子。
同樣是拍族宴,第一季第二集的《主食》,和《舌尖 3》第三集的《宴》,拍得就很不同。
《主食》中有一個細節,每個村民從自己碗裡夾出一根最長的面放進壽星公的碗,代表著長壽的祝願。
講的是禮儀習俗,拍的卻是食物。
《宴》裡同樣講禮儀,卻花大篇幅說教:先是介紹解讀瞭一番村落文化、宗祠歷史、鄉鄰禮節。
再讓村民穿上古裝、推廣朱子禮教的開壇講學儀式;組織小孩念古籍學習接待客人、實景模擬宴席禮儀 ……
拍建築、拍人物、拍活動之後,才匆匆拍瞭一下烹飪過程,最後還要來上一段宴會後孩子的體會感想。
肉叔看完隻有一個感受:冷漠。
除瞭會用畫面講故事,陳曉卿在《舌尖 1&2》裡還嚴格遵守瞭一條 "8 分鐘定律 "。
即一個故事一旦超過 8 分鐘,觀眾就會喪失觀看興趣。
因此,每集小故事他都分秒必爭,把有限的進度條盡可能用在美食上,給足大特寫。
顫巍巍的蟹黃湯包:
金燦燦熱騰騰的饃饃:
在油鍋中煎到焦脆的蠔仔烙,蠔肉粒粒可見:
相反,《舌尖 3》導演似乎對好好拍食物,特別吝嗇。
《宴》裡這個十大碗的故事,足足 11 分鐘,給食物的時間還不到十分之一,以至於肉叔看到最後都不知道十大碗到底是哪十樣。
" 匆匆而過 " 的十大碗其中一碗
拍一頓飯,三個食物鏡頭,一個太遠,一個完全被人擋住,一個還沒來得及看清就迅速變焦 ……
畫面不是切得太快,就是晃得眼花,還經常在油煙中猶抱琵琶。
炒九轉大腸,但九轉大腸你在哪?
好不容易有個大特寫吧,又因過度拉近而霸屏,隻拍清瞭肉 …… 上面的蔥花。
一看就對食物沒有愛。
肉叔本來拿好紙巾坐在電視機前等著擦口水,結果一集看完,竟然一點都不餓。
不光如此,資深吃貨陳曉卿還深諳拍美食片的秘訣——
最能讓口水流成瀑佈的畫面,並不是美食,而是食客們大快朵頤的樣子。
一碗普通至極的面到瞭陳曉卿的鏡頭下,全村無論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都不顧燙嘴,大口吸溜,一本滿足。
可在《舌尖 3》裡 ……
每每肉叔以為要開吃瞭,總會在下一秒期待落空。
重頭菜端上桌,熱氣騰騰,鏡頭一切,全祝酒去瞭!
明明美食當前,大傢卻一直喝酒,冷落一桌的菜!
明明廚房裡煮好瞭菜,鏡頭一切,鄉親們寫書法去瞭!
明明伸出筷子去夾菜,鏡頭一切,大夥兒又喝酒去瞭!
明明夾起瞭菜即將送入口中,鏡頭再一切,大人居然開始拿著勺子教起瞭禮儀 ……
好生氣,到底讓不讓人吃啊!!!
而且導演你難道不知道,大人在吃飯時說教是所有小孩的噩夢嘛!
就算偶爾出現一個吃東西的鏡頭 …… 看上去也一點都沒在享受好嘛。
難怪這一季,我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 " 不好吃瞭 ",曾經最能讓全國人民舔屏的節目,現在看得我一臉性冷淡。
不單止觀眾 " 冷淡 ",連旁白的李立宏老師,都被大傢聽出瞭與前兩集不一樣的 " 冷淡 "。
對著不好吃的畫面,硬配上 " 好吃 " 的解說詞,真是難為李立宏老師瞭。
小孩被說教時,旁白說到:
大人的規矩,在兩位少年的眼中新鮮有趣。
這一刻,傳統在少年的心裡有瞭痕跡。
↑ 這眼神,你確定是新鮮有趣?
好好的雞蛋不說,老要說 " 雞子 ",好好的蛋黃不說,老要說 " 雞子黃 ",你以為很文雅?
要知道,雞子在廣東是指雞睪丸啊 ……
片中還有:一把能發出龍吟聲的菜刀。
(文案一定是中華小當傢看多瞭)
一場壯美的宵夜。
(文案一定是跟外國人學的中文)
一個當廚師的父親煮的菜,連兒子都難以吃上,卻還自帶柔光地對著鏡頭抑揚頓挫朗誦出一句:
" 愛,是最好的調味料。"
(文案一定是公益廣告看多瞭)
但《舌尖 3》最不能忍的,還不是上面這些,而是 ……
主創團隊肩負著帶領全國人民走南闖北發現美食的重任,最終拍出來的 " 地道 " 美食,居然連本地人都不認識。
一碗河南特產胡辣湯,跑到杭州的一傢湯店拍。
杭州人表示懵逼:這玩意我咋沒聽過?
生活在胡辣湯盛行地的河南人更奇怪:為啥不在自傢拍?
一碗響螺片老火湯,讓熱愛煲湯、擅長養生的廣東人民掀桌而起。
要說廣東煲湯的技能,為啥不是找一個老廣,而是選瞭一個北方人?
要說祛濕,傢傢戶戶首選當然是薏仁,為什麼又變成瞭主打清潤滋補的響螺椰肉豬骨湯???
連本肉這種在廣州生活沒幾年、不會下廚隻會吃的糙漢都知道的常識,劇組你真的有好好做功課嘛?
同樣貨不對版的,還有每一集的片名。
第二集叫《香》,但通篇都沒怎麼講香味,不少人看完都在網上問,怎麼感覺跑題瞭?
這一集的食物有稀豆粉、麻辣燙、煎餅果子、石花膏 …… 對,全是街頭小吃。
聽說播放前,在央視公眾號上介紹的片名明明是十分貼切的《小吃》,播出來時卻變瞭單字《香》。
估計其他幾部《器》《宴》《養》也是同理,強行以文縐縐的統一風格營造 " 高大上 "。
這種追求形式而忽略內容的做法,海報就略見一斑。
盡管做瞭 4 款色彩繽紛的手繪海報,但跟第一季海報上的那塊五花肉一比,孰勝孰負,一眼即明。
說白瞭,一部好的紀錄片,要的不是華而不實的包裝,而是能抓住最動人的生活細節。
《舌尖 3》踩在前兩季成功的肩膀上,明明有條件做得更好,卻讓人失望。
吐槽瞭那麼多,你以為肉叔是《舌尖》的黑粉?
錯,我是舌尖最最忠實的真愛粉。
就跟網上大量給差評的網友一樣,正是因為太愛這檔節目,恨鐵不成鋼啊!
所以,剩下的三集,我依然會在電視機前拿好紙巾,哭著看下去 ……
編輯:海邊的曼徹斯特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