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魔王追劇(TV19lou)作者:大魔王
總羨慕那些遠離城市、回歸鄉野的人,覺得那是有錢有閑的人才能幹得事兒。但隔壁大魔王卻介紹瞭一對夫妻,過著不富有且忙忙碌碌的生活,卻把日子過成瞭詩!
在疾速不停的大都市待久瞭,回歸本真的 " 慢生活 " 成瞭時代的流行。
不管是悠遊自在,每天工作 3 小時的《尹食堂》,
還是鄉間一畝地,田園牧歌式的《小森林》。
都是我們向往的生活。
但也有人潑冷水:人傢那是演的!真叫你這麼過,肯定苦不堪言!
沒想到,有一對真實的夫婦,早在四十多年前開始,就選擇瞭我們想象中的理想生活。
並且幸福瞭一生。
人生果實
人生フルーツ
日本名古屋的高藏寺新村街區,住著一對奇怪的夫妻。
90 歲的修一先生,和 87 歲的英子女士。
1975 年,日本經濟飛速發展。
和我們一樣,那是一個流行 " 東京漂 " 的時代。
追逐財富、地位,進入上流社會,才是那個年代的正確打開方式。
這對 " 不求上進 " 的夫妻,無視外人的不解和鄙夷,
跑到名古屋近郊,買瞭一片荒地。
開荒、建屋、植樹、種地 …
足足 300 坪大的地方,隻建瞭 30 張榻榻米(約 48.6 平米)大的房子。
其他地方呢,全是樹木和作物。
草莓、櫻桃、黃瓜、西紅柿、生薑、梅子、圓白菜、茄子、鴨兒芹、柿子、無花果、柚子、栗子、小酸橘 …… 50 多種水果,70 多種蔬菜。
四季有時,每個時令都辛勤勞作,每個季節也都在收獲。
每種作物身邊,都仔細地立上小牌牌。
標註好生長狀態,也和大自然禮貌問好。
還在院子裡專門給小鳥準備瞭水缸,
同樣用黃色小牌牌標著:" 小鳥用水 "。
收獲瞭果實,英子就會親手做成各種美食。
摘下櫻桃制成果醬,蜜桃做成蜜餞,新鮮的草莓堆滿清香的蛋糕 ......
87 歲的老太太,居然能用烤箱,做出這麼多美味。
完全勝過好多手殘的年輕人瞭,比如小魔女。
90 歲的老爺爺也是技能點滿格啊。
這間他們生活瞭四十多年的木屋,正是修一參照他敬仰的建築大師安東尼 · 雷蒙德設計的。
甚至,這整片高藏寺新村街區,都是修一規劃的。
有一次,孫女想要一個玩偶們的傢。
不好塑料制品的修一,親手給孫女做瞭一個木頭小房子。
迷你而精巧的傢具都被做瞭出來。
現在很少接設計工作,爺爺也沒有閑著。
西面的空地上,種瞭 180 棵樹。
枹櫟、櫸樹、野茉莉、麻櫟、鵝耳櫪 ……
修一和英子,守護著小樹苗,一點點長成參天庇蔭。
而這些樹木成林,又庇護著這對老夫妻。
兩人就在樹下喝茶。有時烈日炎炎,有時落滿紅葉。
修一相信,人的生活不能遠離樹木。
他的建築生涯,也從未離開自然。
不像《小森林》,向往自然就索性躲開人群。
《人生果實》的生活傢們,依然住在鋼筋密佈的居民住宅區中心,
卻把自己傢隱藏進一片迷你的叢林裡。
也不像《尹食堂》,不用操心收入,肆無忌憚地享受。
老兩口全靠退休金生活,卻不會對生活小氣。
比起便宜,他們更會選擇能夠長長久久 " 相處 " 下去的東西。
一支萬寶龍鋼筆用瞭好多年;荷蘭買的餐桌,就在這個房子裡陪伴兩人半輩子 ......
因為「好生活無法用錢買來,而是用時間積存下來的。」
共同生活的幾十年間,兩人從未有過激烈的爭吵。
但若以為是兩人完全合拍,那就錯瞭。
修一吃飯必須用木勺,生活一絲不茍。
習慣寫信,每天都要寄給許多甚少謀面的筆友。
平時仔細認真,喜歡日式的早餐。
英子卻不同,時常毛毛躁躁。
喜歡牛奶吐司的西式早餐。
但兩人共同生活多年,卻從來沒有誰勉強誰,改造誰。
每天早晨,餐桌上總有一份日式早餐,和一份西式早餐。
當出現瑣碎的矛盾時,他們就會記錄在散落在房間各個角落的留言板上。
" 開著煤氣,不要忘記哦!"" 註意!撞到會痛!"......
修一從未說過我愛你,隻是幸福地感嘆道," 她於我而言,是最棒的女朋友 "。
兩人的生活,記錄成書,書名叫《明天也是小春日和》。
在各地出版後,很多媒體想要采訪他們。
卻被修一統統婉拒。他想把一切時間留給生活。
但唯有兩件事成瞭例外。
一個,是一傢精神病院寄來的信。
信中寫道:
" 我在佐賀縣一傢精神病院工作,醫院最近想建造新的設施。
我們的患者,大多是經歷瞭經濟社會的磨煉,在過度勞累中迷失自我而發病的人。
怎麼才能讓他們生活得像個人一樣?請助我們一臂之力。"
讀到這封信時,修一深深觸動,
他在回信中寫道:
" 這對我來說,是一生一次的幸福工作。
我拒絕一切謝禮和設計費用,請放心與我商談細節。
一定會有好事發生的。"
90 歲的他,又一次接下瞭設計的工作。
並最終細致入微地完成瞭整套規劃圖,
從病人動手的手工作坊,到院裡散落的雜樹林。
豆友 @匡匡評道:
怎樣才能活得像個人一樣呢?
爺爺 90 歲奶奶 87,身為建築傢居住在二層木結構老屋裡,每日在自傢庭院鋤地拔草收落葉、挖土豆、摘櫻桃梅子、采核桃柿子、做木工、熬果醬、烤蛋糕、釀酸奶、打年糕,還要給筆友寫十封信,親自騎車去郵局寄 …
住得像個人,吃得像個人,死得像個人,如此,就有瞭像個人的尊嚴一生。
而另一個意外,你猜到瞭,就是這部紀錄片。
導演伏原健之親手寫下的四封信,打動瞭修一。
而沒有想到的是,就在拍攝期間,
2016 年的某個中午,老爺爺幹完農活,
回到那個他最愛的傢,去睡午覺,
然後再沒有醒來。
這一天終於還是來瞭。
其實兩位老人也不是沒有過設想。
英子最擔心的,就是 " 我要是先走瞭,怎麼辦 "。
修一也曾同樣忐忑,
" 我曾在 66 歲和 68 歲時開帆船去大溪地。我的大溪地朋友說,他們那邊的人都會先決定好,死掉以後要去哪一顆星球。
大傢都喜歡浪漫的地方,像南十字星就很熱門,一定擠得水泄不通,所以我打算去的是南十字星旁邊的小星星。
燒成炭的遺骨就請人撒到南太平洋的海裡。英子好像也會隨後跟來,真好。
假如英子先不在瞭,我會像斷線的風箏一樣,不知道會飛到哪裡去。這方面我不要去想,也沒有辦法想。"
此刻或許可以稍稍心安瞭吧。
一直平靜的英子,還是忍不住流下瞭眼淚。
輕聲向自己的丈夫,徐徐約定:
" 老頭子,之後的我會努力活下去的,放心吧。
那個,你等我。等我生命到盡頭變成灰燼的時候,我們一起周遊太平洋。
等我到那個時候,說好瞭哦。一個人會很寂寞,但要好好的等著我。
我很期待還能見到你,我會好好過下去。"
重新回歸一個人的英子,打理這份生活更加不容易瞭。
臺風吹垮瞭種的樹,她也照顧不齊,隻能請人砍掉。
但她沒有因為孤獨而選擇不幸。
恰恰相反,她更加忙忙碌碌著,努力生活,
維護這片屬於他們的小天地。
精心做好吃的,放在修一面前。
就像他依然在這裡那樣 ......
以美麗的姿勢活著,再以美麗的姿勢死去。
這樣度過一生。
然後總有一天,在遠方相會吧。
編輯:周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