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 " 大概是最能引起每個人共情的話題。有些青春是和同行的夥伴共同前進,一起揮灑熱血。有些是在叛逆的孤獨中和父母無休止地爭吵,那些面紅耳赤的瞬間,塞滿瞭整個回憶。有些,是自卑、膽小卻又不停地鼓勵自己安慰自己,在躑躅前行的艱難裡逐漸成長。還有一些,是怦然心動,是剎那之間。《春風十裡不如你》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大概就是編劇真的捕捉到瞭那些瞬間吧。
縱觀這幾年形形色色的青春劇,俗一點的,還是在流產、墮胎、撕逼這幾個話題裡沉溺, 把媚俗進行到瞭極致。稍微好點的,比如《最好的我們》,放大瞭青春裡真正美好純粹的部分,將耿耿和餘懷二人的感情表現的那麼幹凈,但終究還是難逃窠臼,把 " 青春 " 和 " 愛情 " 徹底同化。這麼一來,《春風十裡不如你》幾乎是最特別的一個,沒有流產墮胎,也沒有女一女二的撕逼,更沒有一切為瞭愛情而愛情。
[好女孩、壞女孩,都是讓人心動的女孩]
涉及的愛情的影視劇,很難不出現一個反面角色來推動劇情的發展。不管從哪個角度,反面角色都及其重要,瑪麗蘇的韓劇、臺劇裡,女二號通常都壞的令人咬牙切齒。《春風十裡》更像是校園版的《七月與安生》,一個是上進的、自律的好學生,根正苗紅。一個是鬼馬的、跳躍的 " 壞女孩 ",個性盎然。兩個角色都是極其正面的,美好的,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所有人的青春裡,一定都曾有過這樣的女同學。
在愛情角度來說,選擇趙英男還是小紅這個問題就是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必經的一個心路歷程。趙英男和小紅代表的是每個人在不同年齡段所珍視的不同東西。剛進大學的秋水,向往的是趙英男這樣一個乖的、幹凈的、滿足一個男性對女性所有美好幻想的女孩子,她氣質突出,談吐得體,和那種 " 陽光下穿著白球鞋,披著一頭烏黑的長發 " 的幻想不謀而合。年輕的秋水向往一切美好的,就像他喜歡詩歌,喜歡文學一樣,喜歡著趙英男。
但當他逐漸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在初嘗瞭生活的甜酸之後,他開始意識到,趙英男的優點,是對所有人而言都是優點的優點。而小紅,才是屬於他的適配器,是和他的齒輪卡的剛剛好那個人。小紅理解他,欣賞他,支持他對於文學的熱愛,也崇拜他這一份並不突出的才華。當大傢都變得平凡的時候,當詩歌文學已經沒當初那麼閃光的時候,小紅依舊珍視著秋水這不值一提的一點。
人都是這樣的,以前喜歡的,是大傢都喜歡的。後來喜歡的,是不管大傢喜不喜歡,自己就是喜歡的。
[愛情、友情是青春,自我成長,也是青春]
說到共情,劇裡的 " 小玉 " 也許更能讓我們想到自己青春的點滴。在傢鄉是個學霸,人人追逐,眾星捧月。結果到瞭北京,卻是最普通、甚至落後的那個人。小玉在和同學的磨合裡所感受到的東西,也許在每個人的青春裡,都能找到相似的瞬間。
當一群人圍在一起吃著紅燒肉,聊著班裡的男同學,大傢都坦誠、熱情地交流的時候,因為一個 "open" 引起的小尷尬,卻在小玉的心裡埋下瞭自卑的種子,隨著和同學的日益接觸,堆積著越來愈多的自卑,在黑暗的角落生根發芽。
大概每個人都曾這樣過,羨慕過班裡漂亮的女孩子,甚至偷偷模仿過她。但冷靜下來又討厭這樣的自己,這些自卑的情緒壓抑在心裡,成瞭青春裡的心魔。隨著年紀的增長,自卑的感覺或許已經逐漸被淡忘,但當初自己最刻意去觀察別人的那些瞬間,卻永遠地留瞭下來。
這一點大概是《春風十裡》裡最真實的一部分瞭吧,不再圍繞著愛情做文章,而是關註到瞭人在青春、成長的過程中的個人心理的描述。小玉最後走到自殺這一步確實有些誇張,但從影視作品的表現上來看,這樣的結局,放大瞭青春裡的多愁善感,將這些晦暗的瞬間殘酷地進行到底。
作為一部電視劇,《春風十裡》的確沒有達到高標準的好,不管是從攝影、視聽的角度,還是劇情、演員的角度。對於演員來說,演技都是無功無過,張一山明顯更適合演剛進大學的秋水,而對於後期不再是 " 男孩 ",而是 " 男人 " 的秋水,張一山似乎還缺瞭點什麼。周冬雨也一樣,盡管常年活躍大熒幕,演技水準高。但似乎僅僅是把其他作品裡的人物搬運到瞭 " 小紅身上,那些仰著頭瞇著眼的表情,放在《春風十裡》裡是小紅,放在《喜歡你》裡是顧勝男,放在《七月與安生》裡就是李安生。但即使都這些不那麼好的因素存在,還是不能影響《春風十裡》對詮釋青春的重大意義,至少沒有媚俗,直接避開瞭那些看膩瞭的青春橋段。甚至,真的捕捉到瞭屬於青春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