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撕開糖衣,人們總是下流地想品嘗糖的味道。"
今天,又爆發瞭一條,小十君不願看到的新聞—— " 紅黃藍幼兒園虐童 "。
距離上一起 " 攜程親子園虐童 ",前後間隔僅有十多天。
傢長高昂的學費、看護費交出去,換來的卻是自己孩子被殘忍虐待,甚至是猥褻!這令人震驚的現實,正好和我今天要講的電影主題,產生瞭頗為微妙的聯系,不要再沉默瞭 ……
好像從 11 月開始,華語電影才真正從口碑上開始發力。
先是《相愛相親》,接著《暴雪將至》,然後《不成問題的問題》,以及明日上映的《嘉年華》,無不是打著 " 年度十佳 " 的旗號,在影迷圈內備受推崇。
但這幾部片子,在市場反響上,都是意料之中的——不好。
▲《嘉年華》的映前宣傳方式,令人焦灼
每天盯票房和排片盯到無奈的小十君,不禁想問,那些天天說自己國傢拍不出《摔跤吧!爸爸》《XXX 司機》《天才槍手》的人,哪去瞭?
當然這幾部現象級佳作,都為我們提供瞭商業劇情片的范本參考,這裡先不分割電影的商業和藝術屬性,進行多餘話題延展。
就拿《嘉年華》來說吧。
同是未成年被性侵的題材,所以會有很多人拿另一部韓國電影《熔爐》來對比。
我們當初羨慕人傢一部電影就能改變國傢,現在所謂的中國版《熔爐》拍出來瞭,又有多少人去關註?
難道真要 " 明目張膽 " 地拍性侵場面,然後進行大肆宣傳,才能煽動起大傢的觀影欲望和話題熱度嗎?
▲《熔爐》中刺痛我們的大尺度片段
或許是吧,可這樣的屈辱和傷痛,不該如此消費。
《嘉年華》在這一方面,顯得異常冷靜、克制。
沒有一個沖擊性鏡頭,犯人全程連正臉都沒露,受到侵害的小女孩,也不是苦大仇深,動不動就絕望流淚的抓馬模樣。
反而為它迎來,豆瓣的 8.3 評分。
去國外,能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回國內,賈樟柯的平遙電影節和臺灣的金馬獎,都有所斬獲。
盡管票房註定不濟,也不妨礙很多人在點映場看過之後,直接將其捧為 " 今年的國產電影最佳 "。
性侵題材的優秀作品不算少,《嘉年華》是如何從中再度脫穎而出的?
小十君認為,最重要的一點,自然是它以一個敏感的角度,難得又大膽地展現瞭中國社會的現狀。
要知道在國內的審查制度下," 兒童性侵 " 始終是一個諱莫如深的議題,涉及到它的影視作品,屈指可數,更別提在院線公映。
而在本片的豆瓣短評中,你又會看到這樣紮眼的言論——
@11:德國人根本不相信世界上會有這樣的環境存在,一個女孩想要在中國安全地長大成人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Qooooo:這個國傢的確就像你們在電影裡看到的一樣。
字裡行間,藏著怨怒,像是無端的 " 受害者 ",終於等到一部代表她們來發聲控訴的影片。
所以,這個中國式社會到底怎麼瞭?
電影裡,初中女生小文和她玩得要好的同學被人性侵,任誰聽瞭都恨不得趕快把犯人抓住,繩之以法。
如果光拍這樣一個張牙舞爪、群情激憤的過程,就俗瞭。
導演文晏聰明地選擇瞭案件風暴後,一系列連鎖反應,進行細致刻畫,像是握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剖析出各個層面的問題。
先是學校,壓根沒註意到兩個小女孩的異常,甚至因為遲到,還進行瞭慣例的體罰。
再是父母,小文的母親知道此事後,上來就給瞭她一個火辣辣的巴掌,最該站出來保護女兒的父親,也因為窩囊沒用而使不上力氣。
▲小文的父親由耿樂飾演
執法者這邊呢?罪犯已經鎖定,警察查來查去,隻以 " 沒有證據 " 為說辭,遲遲不見抓人動作。
出瞭問題的社會,漠視教育的學校,卑微無能的父母,毫不作為的執法者,還能有更糟糕的嗎?
有,犯人還有一眾幫他遮掩罪行的 " 同夥 ",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
你不會覺得這些,是高於生活的戲劇加工,畢竟不為我們所知的私下交易和隱藏真相,太多瞭。
想一想,每年總要爆出幾起類似事件,光今年就有自殺身亡的臺灣女作傢林奕含,南京南站女童被當眾猥褻,以及這個月新發生的 ……
公眾震驚、心痛,四處轉發、宣泄情緒,一陣群體恐慌和不安結束後,要麼是悲劇已鑄,要麼是不瞭瞭之。
上面刪帖、禁言,下面也不會持續關註。
個體的態度,折射所在社會的態度,永遠都是先 " 遮醜 ",然後也不見得有什麼解決措施。
如此循環反復,就是電影裡不被外國人所理解的,我們所處的魔幻社會現實。
▲醫院和警方為案件召開記者發佈會,宣佈結果卻震驚全場
可以說本片在這方面的表達,幾乎是在臨審線上漫步。
到底是如何過審的?看完後,都忍不住要問上一句。
女導演拍片最為特別的就是,無論她們拋出的矛盾多麼尖銳,總能用帶有溫柔和善意的目光去審視。
這部和張艾嘉的《相愛相親》,都是很好的示例。
鏡頭還是對準瞭受害者本身,處於風暴中心的孩子,才是最無辜、最受傷的。
兒童視角下,以她們的年齡來說,根本不懂 " 性侵 " 的概念。
躺在醫院冷冰冰的床上,由醫生檢查下體,彼此討論 " 你知道處女膜是什麼嗎 ",然後從大人憤怒傷心的表情裡,才模糊地解讀出:
哦,好像是發生瞭什麼不得瞭的事。
未經人事,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往往在兒童身上發生的不幸,最能暴露出社會潛伏的危險和人性的醜惡。
飾演小文的小演員周美君,大多時候都是沉默不語的,她的眼神戲特別厲害。
總是四處打量這個傷害她的世界,等別人註意到時,又能夠及時收回、避開。
圍觀群眾遲早會將灼灼目光移走,繼續墮回庸常的幸福當中,受害者終要獨自品嘗突如其來的不幸滋味,長大後的小文會怎樣呢?
其實雙線敘事的本片還有另一位小主角,目睹瞭性侵案發生的小米,作為旁觀者的她從這次事件中獲得瞭成長。
小米的扮演者文淇,和 " 小文 " 周美君,在臉盲癥小十君看來,長得非常相像。
這未必不是一種刻意安排。
作為今年冒出頭的天降小童星,當時十四歲不到的文淇," 強行 " 出演十六歲的小米。
有瞭金馬獎提名的心理準備,她老成幹練的影後級表演,還是震驚到我瞭。
影片一開始,完全沒有交代小米來歷的打算。
隻見她頂著一張稚嫩的臉,謊稱自己已經成年,在酒店做著每個月幾百塊的清潔工作。
她是個不能引起警察註意的 " 黑戶 ",也是個不受關註和保護的邊緣人。
小米為什麼離傢出走,選擇獨自漂泊,這是電影到最後也沒揭開的謎題。
或許有一種可能,小米就是長大後的小文呢。
導演有意去講一個男權社會,拍一群底層女性作為受害者的群像。
在誘惑、欺騙、侵害、不尊重、不公正之下,她們仿佛活成瞭一種命運的共同體。
▲小米和她的同事莉莉,長得也很像
電影最大的諷刺,也是在小米這個角色上進行的。
盡管她在最後要完成兩次心理跨度較大的轉變,稍顯倉促,但還算立得住。
為瞭錢,小米一步步地明碼標價,把自己也推向瞭 " 社會黑處 "。
這個社會,危險伏於四面八方,伺機而動,真是誰都無處藏身。
也提醒我們," 物化女性 " 的現象至今仍存在,它才是悲劇發生最關鍵的禍根。
電影中有一個極為明顯的隱喻符號,那就是站立在海邊的夢露雕像,自然還是捂裙的經典造型。
鏡頭曾多次推向夢露的裙底,如同帶沙的海風,讓人感受到刺痛。
海灘上人來人往,都是從這樣一個令人局促不安的角度,去 " 欣賞 " 她的。
本來是美好的象征,卻催生瞭人心底的惡之花。
作為女性被物化的代表,夢露們在現今的環境下,還在經受委屈和傷害 ……
神來之筆的 " 出逃 " 結局,是明朗的,也是曖昧的。
看似擁有一絲希望,其實誰也不清楚,關乎小米,關乎女性的命運,未來到底會怎樣。
於此,已是同為女性的導演,能給出的最大限度的解圍和期許。
整部電影拍得幹凈、靈動,幾乎不見大全景鏡頭。取著中景跟隨裡面的角色,東張西望,埋頭顧影。
貼得很近,距離感又很重,令觀眾成為夢境中必須沉默的旁觀者,也因此會有產生不瞭共情的問題。
聲嘶力竭的控訴,並不是導演想要的效果,那就是一場不會讓人驚聲尖叫的噩夢,醒後隻會發現,自己遊魂未定,冷汗涔涔。
能多去反思,就足夠瞭。
說瞭那麼多,甚至有些憤慨,小十君也知道像《嘉年華》這樣的電影,註定不會有好的票房。
可你寧願在電影院裡對著揚我國威的大片高潮,看著上躥下跳嬉皮鬼臉的喜劇瘋笑。
更覺得片名和它的含義指向,愈發諷刺。
娛樂至死的年代,消費主義叫囂,八卦神經跳動,誰都想輕松,誰都趕熱鬧。
整個社會,陷入到一種 " 嘉年華 " 式的狂歡狀態。
不聞不聽不看不顧的,是一場場關於現實的破碎之夢。
互動話題
你小時候有被性騷擾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