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都知道,每個月末十點君都會寫一篇下個月的新片預告,但現在 7 月還沒過半,我就有點手癢瞭。
我前兩天剛發現,8 月有好幾部對我胃口的新片。
但說到最期待,應該還是這一部 ——
「心理罪」
廖凡、李易峰、萬茜主演,改編自雷米的小說「心理罪 畫像」。
作為「心理罪」成書的第一部,這本 10 年前的小說,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bug 不少,但在對懸疑氣氛的制造、案件的構想上,確實驚艷。
尤其是第一人稱敘述的加入,再加上主角方木本身的故事和心裡掙紮,很容易讓讀者代入自身,並沉溺其中。
有不少人至今仍然是這個系列的死忠粉。
尤其是隨著「心理罪」系列的不斷前進,從對一個人犯罪的心理畫像,慢慢開始探討更大范圍的群體,最終到善惡觀、法律、道德孰是孰非的辯駁。
警察、農民、黑社會,更多群體的涉獵,對犯罪更深度的剖析,甚至隱射和暗喻整個中國社會。
它從一部犯罪懸疑小說,變成瞭一把剖開社會假面的手術刀。
書中的主人公方木在成長,作者雷米也在成長。
在國內懸疑小說中,毫無疑問「心理罪」絕對在金字塔的前端。
作者雷米
而這部片,就是改編自「心理罪」系列的第一個故事,血之魅。
「心理罪」中的主角方木,是一名在讀的犯罪學研究生,但他已經開始幫助警方,做一些心理畫像類的工作。
十點君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美劇「犯罪心理」,劇中的主角是一群行為分析師,或者也叫心理畫像師。
「犯罪心理」
這項起源於 FBI 的技術,並不是影視劇或者小說的虛構,而是一門真實的科學。
百度百科上是這麼解釋的:
通過種種線索,尋找犯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從而描繪犯人的性別、年齡、職業、傢庭狀況等。
這就是方木做的事,根據線索對犯罪嫌疑人做出畫像,縮小警方的偵查范圍。
自從他用心理畫像成功幫助警方抓捕瞭罪犯後,有瞭疑難大案,警方都會考慮聽聽他的建議。
而這一次,卻讓他因此被卷入瞭更詭異的事件中。
J 城連續發生瞭數起殺人案件,更讓人毛骨悚然的是,這些案發現場極其血腥,死者被開膛破肚,死相淒慘。
但奇怪的是,警方現場調查,卻找不到令人信服的作案動機。
殺人案,最有可能的幾個原因:
一是搶劫,但受害者並沒有任何財物丟失。
不要錢,那就不是劫財。
那還有一種可能,受害人被開膛破肚,是不是殺人取器官販賣?
但器官也沒少,這個可能也可以排除。
那是不是仇殺?
小說、影視劇不是經常有這樣的手法,被殺的幾個人在很久之前,曾經共同做過什麼錯事,多年後遭到當年的苦主尋仇?
但調查發現,這幾個人之間似乎也毫無關聯。
這也不是,那也不是,但殺人,尤其是連續殺人總不會沒有理由。
既然常規的動機都無法解釋,那就隻好尋求非常規的動機。
「福爾摩斯探案集」中不是有這麼一句話:
when all other contingencies fail,whatever remains,however improbable,must be the truth.
除去所有的不可能,剩下的再不可能,也是真相。
警方發現,每一個受害者傢中,都有受害者的血液和其他液體的混合物。
比如:牛奶。
有沒有聯想到吸食血液的吸血鬼?不禁後背一涼,可以推測,嫌犯殺人是為瞭取血。
但緊跟著疑問又來瞭,他取血做什麼?
喝?用?完成某種儀式?
未知。
並且最恐怖的是,按照這樣的作案趨勢,嫌犯有非常大的可能繼續殺人。
刑警隊長邰偉從警十年,但這次的案子仍然讓他感到棘手不已,犯罪動機不明、手段極其兇殘,社會輿論的壓力越來越大。
為瞭尋找突破口,他找到瞭方木,希望借助他犯罪心理學的知識,縮小罪犯范圍。
但沒想到事情還沒理出個頭緒,緊跟著,案件再發。
這一次嫌犯手段居然進一步升級,受害人變成瞭還不滿 10 歲的孩子,簡直喪心病狂。
追蹤、搜查、抓住蛛絲馬跡、全市撒網,跟死神搶人,孩子到底能不能活著救回來?
嫌犯做這一切,又到底是為什麼?
上面說的,是「心理罪」小說中的原版故事,因為案件大部分發生在出租屋內,搞得我都有點毛毛的,又檢查瞭一遍門窗。
不過它被搬上大熒幕,其實有兩點讓十點君挺意外的。
第一,這個故事其實改編自心理畫像運用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真實案件,隻不過當時兇手是將血混到瞭酪乳裡。(具體案件見「變異畫像:FBI 心理分析官對異常殺人者調查手記」)
有沒有覺得雞皮疙瘩又厚一層?
另一個就是,看過小說的人可能知道,血之魅其實隻是「心理罪 畫像」這本書中的一個小故事,從事件發生到犯人被槍斃,都還沒過 10 章。
故事篇幅短,甚至整個案件的偵破也跟直球射門似的,中間連個彎都沒轉。
這樣的故事,顯然撐不起 90 分鐘,甚至更長時間的電影,導演編劇會怎樣讓這個故事變得更加豐滿?
十點君很好奇,但更多的也有緊張。
想想近幾年的大 IP 改編,有多少是毀書不倦?
甚至有的把整個故事改的,連作者本人這個親媽都認不出來。
但看瞭眼這部電影的編劇後,十點君稍微放心瞭一點。
編劇顧小白,張藝謀「山楂樹之戀」的編劇之一,同樣也是「心理罪」網劇第一部的編劇。
不少看過網劇的原著黨表示,雖然有改編,但可以接受,劇情發展大部分合情合理。
有一次成功的改編經歷,確實讓人放心不少。
而這一次的電影改編,似乎又有瞭更精彩的升級。
看過幾個預告之後,十點君發現,電影版似乎不僅補全瞭書中,對於這個的案件描述中某些缺失的部分。
並且在案件大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將它的復雜程度升級,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可看性提高瞭不隻一個 level。
首先,它補全瞭警察的戲份,讓案件更真。
原作中的這個故事,最被人詬病的其實就是,破案的過程幾乎以方木為主,而以邰偉為首的警察,反而隻是起瞭個逗哏的作用。
10 年經驗的老警察,完全跟在還沒畢業的學生後面走,並且方木隻是轉著眼睛看看就得到瞭線索,這過程實在太簡單,未免有些不合情理。
而在電影中,這一點得到瞭改變,以廖凡飾演的邰偉為首,警察的戲份明顯增多。
現場勘查、尋找線索由邰偉主力承擔,對於案件他也有瞭更多自己的判斷和想法,也因此和李易峰飾演的方木有瞭更多的對抗。
在警方和犯人的矛盾之外,又增加瞭主角之間的沖突和互動,激烈程度爆表。
而廖凡的出演,也為這個角色註入瞭靈魂。
他有硬漢燃爆的追捕和打鬥。
為瞭讓打鬥更真實,廖凡甚至開拍前一兩個月就開始訓練,拍攝過程中始終小傷不斷。
但同時他也有面對孩子的鐵漢柔情。
這個人物比之原作,更加的有血有肉。
而原創的新角色,由萬茜飾演的法醫,更是補全瞭書中沒有的,對屍體線索的挖掘過程。
警方戲份的增加,完整瞭一個案件該有的偵查鏈條。
這場破案,不再隻是方木一個人的獨角戲,而變成瞭一場強強聯手之下,智力和體力的雙重較量。
它讓整個破案過程更真。
除此外,書中的方木在經歷血之魅案件時,已經經歷過一場震驚全市的死亡事件,變得陰鬱、孤僻。(具體案件見「心理罪」前傳)
但電影中的方木,是一個沒有經歷過死亡,更加幹凈、陽光的普通學生。
比之書中的方木,這個方木更像是一個普通人,恃才傲物,還有剛走出象牙塔時帶著的理想主義和熱血。
屢次受挫之後,也會心理崩潰的紅瞭眼眶。
我不知道你們能不能接受這樣的方木,但對看過書的十點君來說,這種感覺還蠻奇妙的。
如果沒有經歷過死亡,方木應該就是這樣的吧?
陽光、充滿活力、對生活還有著無限的熱情。
像是那個在苦痛中走出的方木,在平行時空裡終於找回瞭那段,他本該有的、更輕松的人生。
飾演方木的李易峰,演技也有進步,沒用替身,自己配音。
某些片段中對情感的表達,也能讓人感同身受。
除此外,在劇情上,反派大 boss 的提前出場,給整個案件增加瞭更多的變數。
而對於人心理變化探討的進一步加深,也讓電影不隻停留在破案就完事兒的基礎上。
還有瞭更多對人性和人心的挖掘。
每個人都有心裡過不去的坎,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罪”。
嗜血罪犯到底如何形成?
心理的扭曲才是原罪。
一直冷傲、對情感避之不及的刑警隊長,心裡爬著怎樣的傷疤?
你情感缺失,卻總抓住情感不放 …… 這就是你的心結。
掌握瞭各種罪犯心理的犯罪心理學天才,會不會迷失其中,甚至踏入犯罪的深淵?
看穿別人的同時,留神別把自己丟瞭。
這些謎團,隻能留待影片上映後才能解決瞭。
最後,放個預告,解解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