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傳》拍砸瞭?少瞭這兩樣東西!

07-17

" 感謝吳承恩,養活瞭無數人。"

小十君在上初中的時候,班裡男生都在偷偷摸摸看一本 " 小黃書 "。書被拆成好幾份,傳到最後,連封面都不見瞭。

那本書叫《悟空傳》,作者叫今何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他也不過 20 歲出頭。

▲還記得這個很像盜版書的封面嗎?

看完書之後我才明白,為什麼那些男生跟傻子一樣搶這本書,因為實在是太好看瞭!

小說的三觀和人設顛覆瞭我對《西遊記》的看法,那種中二的氣質和熱血的精神,給處於叛逆期的我們送上一根救命稻草。

畢竟沒幾個人敢對爸媽和老師說 " 成績是什麼狗屁?能吃嗎 " 這樣的話。

所以知道它將被拍成電影的時候,我是既激動,又擔心。

激動的是,珍藏內心深處多年的作品居然要被拍成電影,就像是一場久別重逢的約會。

擔心的是,原著打亂的時間線和意識流的寫作手法,想改編成電影有點難度。

看到導演是郭子健,小十君略略放心,畢竟他是跟著周星馳拍過《西遊 · 降魔篇》的人,這麼有經驗,應該不會差到哪去。

然而現在的我就像被金箍棒捅瞭臉:這特麼是《悟空傳》?是我看瞭假電影?還是我看瞭假書?

平心而論,《悟空傳》想要擠進浩瀚的爛片陣營還是有點難度的,畢竟除瞭劇情,本片在演技、動作和特效等方面還說得過去。

比如演技,全體演員沒人演技大爆發,也沒人演成車禍現場,勉強及格。

▲好久沒見到如此沒有膠原蛋白感的仙女瞭。

動作嘛,還是比較炫酷的,配上價值一塊五的特效,還挺燃的,雖然我中途曾把 3D 眼鏡拿下來休息一下,發現不戴眼鏡好像也能看 ……

在國產電影及格就是滿分的當下,《悟空傳》本應拿到一個更好的成績,為何在首日票房過億的情況下,隻收獲瞭 5.5 這樣一個慘淡的分數?

因為它惹惱瞭原著黨。

從宣佈電影開拍那天起,最激動的就是原著黨,那些曾經將小說藏在作業本下閱覽的少年們。

伺候好這部分人啊,讓他們給今何在和郭子健打錢他們都願意。然而這些長大成人的少年,紛紛送上瞭憤怒的差評。

@胤祥:原著改到隻剩一場戲,你好棒棒。

為什麼呢?因為《悟空傳》拍的根本就不是《悟空傳》,它把《悟空傳》最深邃的內核給搞丟瞭。

那內核是什麼呢?小十君認為,是絕處逢生的熱血和向死而生的孤獨。

絕處逢生的熱血

初讀《悟空傳》時還是一個懵懂少女,未來雖遙不可及,但卻是美好的。

在這樣的心境下看《悟空傳》,眼前寫滿瞭 " 熱血 " 和 " 激情 "。

比如武器碰撞在一起時濺出的火花,野獸猙獰面孔和令人心悸的嚎叫,置之死地之後的反殺,絕處逢生之後微風拂面的暢快 ……

文字變成瞭畫面,形成瞭聲音,在書本間跳躍出來。

我仿佛可以看到花果山的片片焦土,可以看到唐僧慘死、屍骨不存的淒涼,可以看到悟空隻要打不死就繼續戰鬥的悲情。

但是在電影版本的《悟空傳》中,我隻看到瞭熱血,卻沒有看到靈魂。

原著中的熱血是用一種生命力去感染讀者,那種激動之情是由內而外產生的。

電影版《悟空傳》是很燃,音樂很勁爆,打鬥很激烈,火光耀眼,妖雲猙獰,但每一句臺詞仿佛都在搖晃著觀眾的大腦袋,趴在觀眾的耳邊說:" 燃不燃?你就說燃不燃?!"

燃!但出瞭電影院的門,這份燃就被丟到花果山去瞭。因為沒有靈魂,所以不可能長久。

相比之下,《大聖歸來》就做的不錯。

比如影片結尾的時候,江流兒手握玩偶死去,悲痛至極的悟空重新開啟大聖模式,打敗惡心巴拉的反派,為江流兒報仇。

結尾時大聖以為聽到江流兒的呼喚而轉頭的瞬間,將這種感情烘托到瞭高潮。觀眾因感動而腎上腺素飆升,這種熱血的感覺是真實的。

電影版的《悟空傳》也有同樣的情節,比如紫霞被天尊殺害,激發瞭悟空內心的悲憤,最終與天尊展開瞭終極大戰。

那一段是挺燃的,但是悟空和紫霞依依惜別的時候,我的註意力都在旁邊孤軍奮戰的天蓬身上。

悟空,你好歹看一眼你的隊友啊,他都掛瞭哎,你們卻隻知道談戀愛,太不仗義瞭!因此接下來的情節,再勁爆也無法打動我瞭。

就算是 " 燃 ",也是需要相關情節推動的,而不是單純吼兩嗓子就完事瞭。

▲光看圖就能感受到,我們小彭演得多賣力。

沒有感情的熱血就是白天放煙花,隻聽到聲音,看不到色彩,白瞎。

向死而生的孤獨

再讀《悟空傳》,已經到瞭被人叫阿姨的年紀瞭,不再向往未來,隻想過好當下。

在這樣的心境下看《悟空傳》,眼前堆滿瞭 " 孤獨 " 和 " 寂寞 "。

悟空是孤獨的,不論在哪一個版本裡。他唯一融入群體的時刻,是在花果山當齊天大聖的那幾年。

他一個人鬧天宮,一個人砸地府,一個人在山下壓瞭 500 年,哪怕走上瞭西遊之路,他也是孤獨一人。

▲《西遊 · 伏妖篇》中孫悟空形象。

他生於反抗,死於反抗,他的世界裡隻有戰鬥。

他是一個悲情的孤膽英雄,在《悟空傳》中尤為明顯。他敏感,多疑,不相信愛情,他從未想過去討好誰,他看著晚霞的樣子,一定很像一條失去傢園的狗。

但是在電影版《悟空傳》中,孫悟空被塑造成一個向往愛情、富有愛心、除暴安良的好少年。

在最後的情感高潮裡,他也隻能算作是 " 猴化 ",而不是 " 黑化 "。

原著裡的孤獨感,完完全全被拋棄瞭。

如果說是為瞭迎合商業元素和市場需求,那無可厚非。可不知道原著裡的悟空得知這一切,會不會咬著牙冷笑:" 市場是什麼狗屁,能吃嗎?"

其實在我看來,《悟空傳》中的 " 悟空 " 兩個字,指的並不是孫悟空,而是佛經中所講的 " 空 "。

佛是什麼?佛就是虛無。沒有感情和欲望,你就不會痛苦,但是放棄瞭這些,人就什麼都沒有瞭。

成佛是消亡,西天是寂滅,西遊是一場精心安排成自殺的謀殺。

這不是我說的,而是今何在自己說的。所以《悟空傳》的本質不是給孫悟空立傳,而是他們參悟 " 空 " 的這一過程。

可惜的是,連今何在自己都不敢再提這個初衷,變成瞭 " 不能和那部隻存在於想象中的完美悟空傳比,得和其它電影比 " 這樣意味深長的話。(語出今何在在豆瓣電影為本片撰寫的影評)

今何在給這部電影打瞭 4 星▼

其實這種向死而生的孤獨感,在其他西遊題材的作品中已經初見端倪。

比如在周星馳的《西遊 · 降魔篇》中,文章扮演的唐僧是一個孤獨的角色。他為瞭心中的 " 空 " 而拒接段小姐的求愛,他被孫悟空薅光頭發卻立地成佛。

▲《西遊 · 降魔篇》中唐僧和段小姐。

因為他是孤獨的,他一直在追求完美的 " 空 ",他始終在與自己的欲望交戰。最後他看到段小姐的幻影之時,眼神裡滿是孤獨。

《悟空傳》原著中說:

這個世界上本沒有路,因為有人要到他想去的地方,所以需要一條路,路通向哪兒並不重要。

《西遊 · 降魔篇》的結尾,師徒四人面無表情踏上西行之路,大概也是這樣的意思。

郭子健好歹也是執導過《西遊 · 降魔篇》的人,也是自稱被原著感動過的人,結果卻拍成瞭沒有內核的一場白日焰火。

作為觀眾的我們,看完電影之後腦子裡滿是原著的語句和其他電影的情節,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想看到的 " 悟空精神 " 始終沒有被拍出來。

那我們想要看到的 " 悟空 " 究竟是什麼樣子?純暗黑向的文藝作品我是不指望瞭,有人想看,不一定有人能拍。

既然這樣,拍一部真正的 " 熱血悟空 " 總可以吧?

不服天命抗爭五百年的毅力,始終不肯放棄花果山的赤子之心,很難懂嗎?很難拍嗎?還至於隻能把臺詞放大、再放大,跟展示 ppt 一樣印在大屏幕上嗎?

說電影毀原著的觀眾們不要生氣瞭,誰知道這是拍的什麼傳。

事已至此,想要體驗西遊熱血精神的我們,隻能重溫以往的經典作品瞭。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