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知名的歐洲三大電影節相比,東京電影節的名氣和影響力一直都差一些。
但對華語電影圈來說,在對演員事業的助推上,它比前面幾個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今在各大商業片裡成為演技擔當的王千源,當初若不是憑《鋼的琴》獲獎,恐怕現在還在小成本中打轉。
范冰冰也是在借《觀音山》拿下最佳女演員後,才逐漸擺脫戴瞭十幾年的 " 花瓶 " 帽子。
而在幾個星期前,又有一位優秀內地男演員斬獲影帝——段奕宏。
關於老段,掉線不必多說。
從《士兵突擊》中豪爽的袁朗,到《記憶大師》裡城府極深的警察。一路過來殺手,食人魔,同性戀,叛逆黑娃 …… 各種角色演瞭個遍。
這位一人千面,被圈內人送稱號 " 戲妖 " 的實力派,就算沒有獎杯,演技也早已深入人心。
相比之下,段奕宏這部獲獎的新片,倒更值得說兩句——
暴雪將至
豆瓣 7.2 分,在國產片中算不錯,但掉線覺得有些稍低。
故事開始於一個陰雨天。
工廠保衛科的餘國偉,騎著快報廢的自行車,慌慌張張的趕到郊外,又發生瞭一起命案。
這已經是第四個受害者,顯然,兇手是一名連環殺人犯。
被大雨沖刷掉的作案痕跡,毫無規律的犯案動向,對於警察來說,這是樁棘手的案子。
眼見著警察的一籌莫展,曾抓到過幾個工廠小賊,被同事戲稱為 " 餘神探 " 的餘國偉,忽的覺得,一個絕好的機會擺在自己眼前 ……
看過《暴雪將至》的人,很容易聯想到另一部韓國懸疑犯罪經典:《殺人回憶》。
的確,二者有不少地方都很相似。
同樣處於社會變革節點的舊時代背景。
同樣慘遭蹂躪,被先奸後殺的多位女性受害人。
同樣整日烏雲蔽日,陰雨綿綿的潮濕環境。
但它們最相似的一點,還是在於對待兇殺案的態度。
兩者關鍵所在都不是 " 真相 ",而是 " 追尋真相的過程 "。
我知道你們都怕劇透,但《暴雪將至》其實並沒有什麼被劇透的餘地,因為和《殺人回憶》一樣,兇手身份到結尾都未揭曉。
於是有些鐘愛《殺人回憶》的粉絲也自然給瞭差評,認為《暴雪將至》不過是中國導演一部拙劣的模仿之作。
果真如此嗎?掉線不這麼認為。
雖然的確眾多元素借鑒明顯,但當指向電影的根本主題時,你又會發現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殺人回憶》的視角更宏觀,它不在意具體某個角色的發展,奉俊昊要體現的,是時代整體的混亂與破敗,更像一個俯視人間的上帝。
而《暴雪將至》給人的感受更為私人化,是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運變化,被執念所摧毀的個體人生。是一枚放置暗處,將一切悲劇記錄下的針孔鏡頭。
而被記錄的人,便是故事主人翁:餘國偉
他是保衛科的幹事,在一群工人當中,職位較高,又完成過幾樁不大不小的事跡,被評為先進分子。
雖談不上呼風喚雨,但在廠子裡,他絕對稱得上一位意見領袖,一聲令下幾十個人便跟著他走進警局,在酒桌飯局上奉承話聽到笑不攏嘴,在這群人當中,他是有地位的。
可在面對比他更高階層的人,像是警察之時,他又變得謹言慎行,甚至可以說是點頭哈腰。完全不像工廠時的得意做派。
因為餘國偉知道,就算他在工廠再如魚得水,放到整個社會,自己依舊不過隻是個普通工人,不會被人瞧得起。
也正因如此,他開始想要破案,想憑借自己的 " 神探 " 技能,破格進入體制內成為真正的警察。
他自滿,又自卑,既聰明,又糊塗。
若隻單看人物塑造,掉線甚至覺得,餘國偉的形象比《殺人回憶》中宋康昊扮演的樸探員還要豐滿。
編劇把 90 年代裡一個小人物的不安,希冀,自我懷疑等各種敏感情緒都表達出來,而餘國偉以外的一切配角,事物,也是在對其補完描寫。
但這都是不是我喜歡《暴雪將至》的原因,電影真正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導演董越在片中體現出的,國內導演新人創作思維難得一見的 " 高層次 "。
大部分電影用人來塑造案件,而《暴雪將至》以案件來塑造人。
在同行們還處在試圖做出一部優秀類型片的階段,他已開始嘗試突破類型,將其化作作者電影。
說實話,《暴雪將至》並不是什麼難得佳作,它隻能算是一般好,卻有兩個細節,展現瞭董越不同於大部分新導演的老練之處。
一個是在開場,天空下著暴雨,警車在泥濘裡艱難爬行,餘國偉抽著煙,故作放松的問著警察 " 現場沒有目擊證人嗎?"。
這時候表現的,是男主的自以為是和交往姿態,而下一秒要表現的,是警察對這位 " 業餘偵探 " 的不屑一顧。
通常情況,編劇給警察的回答會是:" 跟你沒關系。" 或 " 你操心這些幹什麼?" 然後男主一臉窘迫。
暴雪將至裡,則是車子忽一下停止,警察回頭,淡淡說道: " 餘神探,推一把。"
餘國偉一愣,接著麻利的下去推車。
沒有直接的沖突矛盾,隻是一句簡單到看似隨意說出的對話,便把兩人尊卑,孰強孰弱的地位有力的表現出來。而之後餘國偉推車的狼狽模樣,更近一步加深瞭諷刺性。
另一處,則是中段的追逐戲,也是電影好評最多的一場戲。
從鋼鐵廠跑到鐵道,淅瀝的雨聲,壓抑的光線,搖晃的跟鏡頭,分鏡調度好的讓人難以相信這是新人之作。
而工廠的破敗環境,與追逐本身對比,也形成一種似有似無的隱喻:視覺上,他追逐的是兇手。意向中,他追逐的是他已經要趕不上的時代,不屬於自己的時代。
餘國偉站在交錯的鐵軌前,張望尋找兇手蹤跡時,多麼像站在自己未來各種可能的人生軌跡之前。
當然,《暴雪將至》還是有些比較大的缺點。其中對整體破壞最大的,是劇本後半段有些莫名的走向。
餘國偉遇到瞭洗頭妹燕子,開始想要利用燕子引出兇手,電影突然從被時代裹挾的小人物,一下跳到瞭 " 神探與風塵女 " 的爛俗套路裡。
從宏觀框架縮小至男女情愛,不但節奏突緩,故事的戲劇張力一下驟降,主題也被降格,最後的 " 殺兇 ",本意是角色長久情緒壓抑和摧毀後的最終爆發,卻被拍成瞭男人為瞭心愛女人復仇的狗血橋段。
其實導演董越自己也知道的不足
" 目前對我來說,我對經典敘事的掌握還遠遠不夠我之前下的功夫還不夠,有太多問題沒有解決,因此會影響到劇本創作。"
作為電影,《暴雪將至》不夠完美,不夠精細,有諸多這樣那樣的不足。
但作為導演,創作的誠心,所表達出的潛力,才最為重要。這一點上,我在董越身上看到諸多可能。
我們仍有理由期待下一部,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