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些題外話。
在我的上一篇,也就是一個多月前的那篇推送裡說過 " 年後見 " 的話,於是春節之後便有不少人過來詢問," 年早已過完瞭,怎麼還沒更新?"
每每聽到這樣的話語我總是無地自容,即便我自詡這個號隻是我的一小塊自留地,閑時種花忙時拔草,但好歹也算小半個自媒體人,聽到瞭催更,難免會再一次自責起自己的職業精神來,真是一點覺悟都沒有啊。
掙紮半天,趕跑瞭慵懶的統治,決定自今日起復更,也同時感謝你們這些一直以來沒有取關的朋友們。這個春節我過得有些長瞭,簡直是貽誤瞭好幾次熱點,一次是春節檔,一次是奧斯卡。
春節檔沒有刺激到我,盡管票房火爆,但質量擺在那裡,一個 IP 變成幼兒專供,一個 IP 變成套路重復,還有一個血腥暴力的,也不過是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歡天喜地的節日裡一起看瞭部很一般的 B 級片。
奧斯卡呢,我喜歡陀螺啊,但我又不認為《水形物語》有拿最佳電影的品質啊,所以糾結再三,索性不聞不問罷瞭。
簡直是失去瞭對電影的熱情。當然,職業需求導致我並沒有失去對電影的關心,沉迷於遊戲的同時我也知道金基德又要抑鬱瞭,《斯大林之死》享受著《我的國》的待遇不能評分瞭,某嘩眾取寵的電影要報名戛納電影節瞭 ……
直到有一天,同事忽然提起:你是不是沒做《黑豹》?
我:沒。
同事:它如果是年度最牛逼的電影的話,你不做它,是不是有點 ……
我:年度?牛逼?
真是一臉懵逼。
《黑豹》被稱為是漫威最佳,這個頭銜之前《銀護 2》有過,《黑神 3》有過,《蜘蛛俠》有過,《美隊 3》有過,《奇異博士》有過,《復聯 2》有過,《鋼鐵俠 3》有過 …… 可以說,《復聯》第一部之後,每一部漫威電影都會有如此的評價。
如果你隻是個偶爾看看娛樂版新聞而對電影沒什麼興趣的人,你一定會萌生出這樣的敬意:漫威真是個牛逼公司,能夠做到每一部電影都超越自我。
但我想在座的各位肯定不會把這個當回事的,我們見慣瞭誇張的修辭,便知道,超越自我,隻能存在歌詞裡。
但這一次似乎不太一樣,你看,連諾蘭都說瞭,明年的奧斯卡啊,《黑豹》有可能被提名為最佳電影?
什麼?諾大神啊,總不能因為你一個大獎沒拿就這樣語帶譏諷吧!
不過說實話,《黑豹》的口碑的確是賽高,爛番茄新鮮度 97%,有一種《絕命鎮》再來的感覺。
嗯,借用別人的一句話,黑人兄弟給您拜晚年瞭。
《黑豹》究竟怎麼樣,我們要從幾個方面來說,首先就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劇作層面。《黑豹》的故事並不是那麼精彩,你甚至可以說是平庸,新王即位,流亡的兄弟篡奪政權,隨便一部架空小說都有的橋段,這裡面沒有陰謀與智力,單靠武力爭長短。
鑒於你我都心知肚明這樣的電影不過是《復聯》的鋪墊、人物的前傳,所以本該存在的懸念都一掃而光,在故事的前半段,你甚至會產生迷惑,你不知道這樣平鋪直敘的劇情安排是為瞭什麼,你抓不到任何重點。
在這樣毫無懸念的情況下,人物便很容易變得模糊,電影花費瞭大量篇幅來講述男主角的內心掙紮,卻忽略瞭其他人物的塑造,於是一幅幅面具展開出來,觀眾幾乎毫無波瀾。
劇作,當為不及格的。
但事實上,至少在美國,《黑豹》卻是大受歡迎的,我想這裡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投其所好的結果。
在當下的美國,政治正確比什麼都重要。
於是你可以看到電影對黑人兄弟們的 " 支持 ",比如宣揚團結,比如 " 不自由毋寧死 ",比如所謂隱藏的實力。
其實不單是黑人,還有女權,電影中 " 國防部長 " 叛變後,女將軍毫不動搖,並且幾乎憑一己之力平定亂局,這顯然又是某種暗示的結果。
不是說這些不應該,但如果這是這部電影成功的最大原因那就有些危險瞭,以後的電影都會意識先行,在劇情中穿插幾句口號就好瞭。
當然,這並不是美國獨有的情況,我們不也有《戰狼 2》嗎?非本國人肯定也是看得不置可否,說到底,電影不該是如此大數據的結果。
雖然在我而言這是部頗為無趣的電影,但好在並沒有惹人討厭,我的觀感類似於《雷神》的第一部,隻是編導用瞭一個新瓶裝瞭一個陳舊的故事。
但毫無疑問的是,科技感與傳統感在這裡發生瞭某些不太好的化學反應,這樣的沖突,時而讓我這個外人感覺到尷尬。
比如電影花瞭很大篇幅重復描繪的即位儀式,很容易就會讓我想到如果他們拍中國的話會不會出現旅遊景點式的民族風情秀,的確,它們都是傳統,卻那麼地刻意與不合時宜。
或許不是獵奇,但給我的感覺總不是那麼舒服。
這樣 " 傳統 " 的嵌入之下,演員的表演便成瞭很大的問題,他們會不停地切換頻道,時而是現代的,時而是古典的,有點像是一個非主流羽扇綸巾的搭配。
於是在我看的這一場裡出現瞭許多次笑場的情況,人們看著這些尷尬的舉動,以為這是喜劇片,便肆無忌憚地哄堂大笑起來。
但事實上呢,這並不是喜劇,它甚至還有些 " 苦大仇深 "。
在我們的評論語言中,最常見卻又最偷懶的一種做法就是縱向比較。
比如導演縱向的,伍迪艾倫(斯皮爾伯格、昆汀、洪尚秀 ……)生涯最佳,隻要一個導演活得夠久,作品夠多,這樣的比較就會多如牛毛,簡單而方便。
或者公司層面的,漫威(DC、迪士尼、皮克斯 ……)最佳,反正關心這些評論的往往都是這些公司的粉絲,既能引發關註又不費多大力氣,何樂而不為。
同時,你把最佳換成最差也是同樣的效果,一樣的吸睛。
但實際上呢,廣告法告訴我們," 最 " 字的評價是 " 最 " 不靠譜的。
漫威也好 DC 也好,他們的第一屬性永遠是商業大片,而商業大片的第一任務永遠是滿足觀眾,不管你是草根的,還是中產的。
在這個前提下評價一部電影勢必有著許多的維度,除瞭電影藝術層面的,還有滿足觀眾層面的、商業價值層面的等等許多種。
而這其中,電影藝術層面所占的比例要很小很小,比如我說一部漫威電影質量很差,但這幾乎是影響不瞭你進電影院的決心的。
所以我們在評價這樣的電影往往就往兩個方向走,一是到底我們有沒有得到滿足,比如《雷神 3》,所做的最大努力就是讓你開心,二是到底有沒有價值,比如施耐德的風格化,對商業片的未來會不會產生影響。
所以拿最佳或者最差來評價,都是不負責任的偷懶行為。
我知道,流量時代,簡單粗暴永遠是第一生產力,習慣於讀語錄文摘的人不再習慣於看一部理論專著,人心從來都是傾向於懶惰的。 正如,當我的文章寫得越來越長,能真正看下去的人也便會越來越少。
但我也知道,如果我也那麼簡單粗暴地給任何一部電影冠以誇張的詞匯,的確會引來流量,但同時也會失掉瞭我自己的思想。
在流量與理性之間,我寧願選擇後者,我改變不瞭這個世界,但我希望能做一個清醒的人。
努力做個不易被任何權威左右的人,此話與你們共勉。
評分: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