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之下,誰窺視瞭我的隱私?

03-23

前幾日,深圳 " 行人闖紅燈 " 的抓拍神器刷屏瞭朋友圈。

假使行人在收到警告的情況下,仍然無視交通法規,繼續實施闖紅燈計劃," 智能人臉識別抓拍系統 " 將特別 " 賞賜 " 一個大特寫,在與警方數據庫的公民信息系統匹配之後,上傳至警方的官方網站進行身份曝光。

中央財經頻道推出的紀錄片《大國重器》第二季日前已經開播,裡面還原瞭發生在杭州的一件真人真事,一個用智能人臉識別技術搜救的故事。警方運用人臉庫搜索系統,對全市范圍內攝像頭采集到的視頻錄像進行檢索,僅用瞭 5 秒鐘就找到瞭走失的老人。

這兩套炸裂的黑科技背後正是牛逼哄哄的 " 中國天網 ",簡單來說,就是基於人臉識別、大數據和雲計算之上的監控技術。

上一年," 光頭強 " 范 · 迪塞爾在《速度與激情 8》裡 cei 豪車,飆潛艇,炸魚雷,遛飛機,一頓叮鈴哐啷,儼然一副哪裡不爽肛哪裡的宇宙級拆遷辦。反派則負責給觀眾科普以及演示 " 天眼系統 ",人臉檢索咻咻咻,操控僵屍車隊上天入地,制造汽車雨從容就義,八方呼應九天攬月場面十分壯觀。

不知道《速 8》是否有跟隔壁美劇《疑犯追蹤》討論過版權的問題,追本溯源," 天眼 " 還要叫 "Machine" 一聲爸爸。

" 我們被監視著,政府有一套秘密系統, 一臺每時每刻都在監控你的機器,我設計這臺機器是為瞭偵測恐怖行動,但它卻看到瞭一切,牽涉普通人的暴力罪行,政府認為這無關緊要,但我們不 ..."

上面那段話來自於美劇《疑犯追蹤》的片頭。故事講述 911 事件之後,政府開始研發一套監測和預知恐怖活動的系統 "Machine"。沒想到,"Machine" 不僅能幫助 FBI 提前抓獲恐怖分子,就連普通人的犯罪行為也預判得別無二致。

隨著攝像設備的不斷普及和精進," 窺探 " 事業繁榮昌盛," 機器學習 " 的樣本不斷擴展,同時也增強瞭人工智能的研發進程。"Machine" 就是人工智能的其中一個課題,當然,對無人駕駛技術來說," 實時監控 " 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據外媒報道,目前全球攝像頭總數約為 14 萬億個,到 2022 年,總量將上升到 44 萬億。

監聽設備被發明以來,極大地改善瞭 " 隔墻耳 " 和 " 床下人 " 這種遠古的作案手法,迅速成為瞭情報工作者的必備武器,同時也刺激瞭影視業對竊聽題材的探索。

我們總是說 " 女人愛八卦 ",其實不光女人愛,全人類都愛。古往今來,男女老少,想要窺視他人的生活似乎是刻在基因裡的,正如希區柯克在《後窗》中闡釋的那樣,它們一開始的出發點不過隻是有些 " 好奇 " 而已。

《後窗》

東德時期的電影《竊聽風暴》無疑是竊聽題材的佳作, 時間回到柏林墻倒塌的前五年,整個東德被 10 萬名特工秘密掌控,仿佛《1984》裡那個無時無刻不監視人們的吃喝拉撒睡到精神思想的老大哥,魏斯勒就是特工中的翹楚,一天,他接到要去監聽一位劇作傢的任務,透過監聽器,他體驗瞭一把多姿多彩的生活,還在潛意識裡把監聽對象當做瞭自己的朋友,並在暗中幫助他。

《竊聽風暴》

如果說,前面暗戳戳的監視和監聽,距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相去遠矣,那麼徐冰的《蜻蜓之眼》就比較絕,他直接把現實生活中的公共監控錄像搬上瞭大銀幕,鏡頭下真實不含特技的暴力兇殺和自然災害,比電影來的更直接殘酷。

現代技術的籠罩下,監控這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增強瞭社會的治安防控。而另一方面,人民逐漸喪失的隱私和不安全感亦呈指數增長,有些人選擇放棄瞭便利的高科技,返璞歸真,有些人選擇公佈於眾,就是我們常說的 " 直播 " 和 " 真人秀 "。

《蜻蜓之眼》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攝像頭的安置地點,范圍,錄像資料的使用,相關保護隱私的法律條文,監控數據的管理,將成為日後探討的重點。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