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給你們推薦劇瞭,最近後臺不少人都說鬧起瞭劇荒。
這不,今天就來瞭。
作者:Erriny
來源:BOSS 電影(ID:guessfilm)
原標題:現在高質感的犯罪劇,都不走猜兇手路線瞭?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
年過完瞭,大傢都回到瞭日常忙碌的工作和學習生活。
我就在這個容易產生倦怠的節點,來一部由 Netflix 和 BBC 聯合出品的 " 醒腦 " 的新劇推薦。
" 無邏輯 " 的犯罪,社會熱點的融入,死胡同事件的制造等等元素都集中在時長為四天的故事內。
本該節奏緊湊的劇情,講述的方式卻 " 不著急 "。
另一種的說法,就是用電影化的拍攝和敘事來完成一部四集短劇。
這部端著野心的英劇,就是——
連帶傷害
collateral
連帶傷害?說是蝴蝶效應你就能 Get 到意思瞭。
效應的開端非常簡單——一位披薩送餐員在夜晚的送餐服務後意外死亡。
但讓案件變得更復雜微妙的,則是這位外賣小哥的敘利亞難民身份。
不誇張的說,第一集是在不斷地向觀眾拋出問題中結束的。
如果說受害者是本身就是個疑點,那兇案的牽連人就是頻繁的在制造問題瞭。
在我用提問的方式帶你瞭解本劇前,有幾個值得關註的地方咱們先說說。
《連帶傷害》的編劇戴維 · 黑爾,曾經兩度獲得奧斯卡提名。
他最擅長的事情有兩件,一是鋪墊劇情節奏,二就是刻畫無奈與殘忍並行的事件。
第二點,我們可以稱之為造化弄人的悲劇之後,仍有溫暖的力量殘餘。
《朗讀者》
《天窗》
有瞭這樣一位電影咖編劇的坐鎮,本劇的質感自然上去瞭。
開篇首集陰冷的低飽和色調,配之以視角獨特的鏡頭處理等來輔佐敘事,我甚至找到幾分《黑鏡》的影子。
除卻硬件部分,演員也采用瞭《瞭不起的蓋茨比》中黛茜的扮演者凱瑞 · 穆裡根來擔當女警官這一主角。
當初的美國甜心,成瞭如今身懷有孕的機智女警。
穆裡根這次反差極大的角色轉變處理的卻並不維和,可以說是新的突破瞭。
現在我們回到劇情,來看看第一集考卷留出的所有謎題。
提問前,我把已知信息為你們羅列一遍。
兇案當晚那一單的送餐員本不是受害者阿卜杜拉,而是同行麥克。
點餐的人是一個與幼兒同住,正處於離婚風波中的女人。
事發當時,她給過小費後阿卜杜拉離開不久,就聽到瞭 幾聲槍響。
另一位案件的目擊者所面臨的情況,就麻煩多瞭。
自稱名為韓妍的亞裔女人,在嗑藥過度後蹲路邊休息時目睹瞭兇案的全過程。
但一個癮君子的證詞,可信度對警方來說有多少?
通過她的描述,兇手是一個全身黑衣身材瘦削的人。
但韓妍並沒有全部說實話。
她的謊言部分,來自對自己身份的隱瞞和有效信息的保留。
第一,她真名並非韓妍,第二,兇手可能是個女人。
她說謊的理由,除瞭因為慌張的情緒外,還關系到兩個新人物的出場。
韓妍(暫稱)的伴侶是社區的女牧師。
當初也正是靠兩人的戀人關系,女牧師找到兇案地區的熟人議員助韓妍辦理瞭簽字保證書。
但兩人都對議員隱藏瞭韓妍是非法移民的信息。
處於選期關鍵卻惹禍上身的議員,就是和當晚訂披薩的女顧客鬧離婚的丈夫。
被迫站在同一條船上的議員和牧師,都不知不覺站在瞭警方的對立面。
我們再來看看受害者這邊的線索。
阿卜杜拉的兩個妹妹,始終對警方的詢問守口如瓶。
她們保守的,可未必是自己的秘密。
對某種風險的恐懼,甚至超乎瞭對哥哥死亡的悲痛。
而阿卜杜拉工作的披薩店女老板,就更有意思瞭。
出事之後不但繼續營業,態度也十分漠然。
可據悉,她接到 " 死亡訂單 " 後,首先選擇的外送員是阿卜杜拉的同事麥克。
但在對方臨行前卻突然改變註意讓阿卜杜拉去瞭。
你們猜猜她又會和牽連人方有什麼關系?
就在案發的第二天,女老板前去女牧師的教堂進行瞭禱告。
故事至此,每個人之間灰色而隱秘的聯系已經全部展開。
可還差一個人。
殺死阿卜杜拉的兇手,在第 34 分鐘就露出瞭真面目。
發出一條 " 任務完成 " 的簡訊後,她回到的地方將故事的另一條暗示揭示——軍情五處的炮兵部隊上校辦公室。
很明顯,找兇手隻是一個小的導火索,並非編劇的最終目的。
現在到瞭我給你們提問的環節瞭。
既然說是 " 連帶傷害 ",那其中就分為有意和無意之舉所產生的影響瞭。
我們從受害方問起。
女老板一念之差下,真的讓阿卜杜拉當瞭麥克的替死鬼?
死者的指向性,是案子的第一步。
接著,是阿卜杜拉的死亡時間。
既然為瞭快捷殺人,何不在進屋前就將其擊斃,而是等到送完餐才動手?
最後,女殺手走進的軍情五處,裡面是有等待她的指使人,抑或這就是她另一重身份?
辦公室裡的秘密,定與阿卜杜拉妹妹的恐懼脫不開幹系。
一旦扯上瞭政治,恐怕謀殺就隻是其中鋪墊的一小環而已瞭。
我們再返回去看看議員妻子這個牽連方的問題。
兩個警官討論案件時,提到議員妻子曾說過一句匪夷所思的話。
這句話裡的她,指的是自己半歲大的女兒。
語法不該這麼說。
帶入環境想一下,一個人在惱怒的時候為瞭撇清關系而說出這句話,是不是也暗示瞭什麼?
這就是我們已知的信息。
而麥克,議員和牧師等身上已附帶 " 炸藥 " 的人,都會成為推動案件爆點的輔助。
LGBT,政治,難民等龐大的話題被逐漸展現,劇情中也不乏對於其的諷刺。
在探案的過程中,絆腳石也不全是案情本身。
大格局的棋盤,已在編劇手中初現端倪。
接下來我們要期待的,可不止圓回來這個及格標準。
劇中那些暗箭明槍,到底能否射出並擊中紮根已深的弊病,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