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自然紀錄片受到青睞 …
從去年迪士尼的 [ 我們誕生在中國 ] 到最近 BBC 的 [ 地球:神奇的一天 ] ,自然紀錄片已成院線常客。
探長我對大廠 BBC 的作品向來不吝惜辭藻 …
畢竟動輒數年費用上億外加玩命的付出,才讓大眾得以看到珍貴而偉大自然圖景。
比如這部記錄地球震撼瞬間的作品 ——
[ 自然界大事件 ]
(Nature's Great Events)
這部 [ 自然界大事件 ] 比 [ 地球脈動 ] 晚三年誕生 …
因此在神作光環下,同樣震撼的 [ 自然界大事件 ] 卻遠沒有獲得像 [ 地球脈動 ] 成績驚人。
盡管在豆瓣獲得瞭9.6的紀錄片神作成績,但不足兩千人的評分量遠低於 [ 地球脈動 ] 的數萬人次 …
有別於傳統的紀錄片套路, [ 自然界大事件 ] 聚焦瞭 " 六件改變自然界的事件 ":
北極冰川的消融
大馬哈魚的洄遊
非洲羚牛的遷徙
海洋潮汐與洋流
南非季節性洪水
海岸水下的盛宴
這六件自然界循環往復的事件涵蓋瞭全球知名的野生動物棲息地:極圈、非洲、北美、太平洋 …
每當夏天來臨,北極冰原便是鳥獸繁衍的勝地。
無論是海鳥還是鯨魚都能夠在溫暖的夏季在極圈的海岸獲得生之所需。
但唯獨一種動物在此時最難挨,那就是北極熊 …
以海豹等海洋動物為食的北極熊在冰川融化後難以捕獵,大白熊很快就被餓成皮包骨。
所有生物歡慶的北極之夏卻是北極熊的災難 …
而它遠在北美的棕熊遠親反而期待夏天,因為大馬哈魚的繁殖洄遊將提供吃不完的美餐。
全球所有大馬哈魚種群中僅有太平洋的大馬哈魚要經歷路程最漫長的繁殖洄遊 …
從深海至內陸,一場長達 2000 多英裡的旅途!
沿途逆流而上還要挺身飛躍,它們的每次跳躍相當於人類飛至四樓的高度 …
在這場繁殖洄遊中幾乎 100% 的魚兒有去無回!
它們不僅要時刻面對天敵的捕食,還要重新適應淡水的生存環境 …
即便成功繁衍,經歷瞭上千公裡的大馬哈魚也無力回海,最終死在深山溪流中。
相比與大馬哈魚舍命洄遊,非洲塞倫蓋蒂平原上的牛羚則如天氣預報般準確的跟雨水遷徙 …
非洲的塞倫蓋蒂平原上,隨著降水季節性移動,草原也跟著遊移變換,即 " 草隨雨走 "。
百萬牛羚大軍則追隨雨水走一路吃一路,不知不覺就完成瞭令人驚嘆的大遷徙 …
不用像牛羚一樣到處跑,南非奧卡萬戈三角洲的動物們每年都會按時迎來洪水盛宴 …
每到雨季雨水便匯成洪流來到奧卡萬戈三角洲,大水使得幹旱的土地瞬間變成綠油油的沼澤。
你能想象原本在熱帶草原上捕獵的獅子變成落水大貓的情景麼?在奧卡萬戈就有 …
其實 BBC 的紀錄片拍攝從來不是一次性的工作。
看多瞭大廠作品就會發現同樣的素材,會被 BBC 反復利用在多部紀錄片當中 …
但相同的素材因不同的視角便表達出不同的意義!
在 [ 自然界大事件 ] 中你也會看到很多熟悉的景色,但在這裡卻表達瞭不同的思考 …
無論是北極的夏天還是非洲的雨季, [ 自然界大事件 ] 通過 " 自然物候現象 " 反映瞭萬物生靈的運作。
雖然夏季的北極讓白熊難以為繼,但卻調節瞭更多物種的生息繁衍。
非洲的雨季雖然短暫,卻已夠所有動植物積攢熬過下個旱季的力量。
大馬哈魚的洄遊更是一部傳奇!
科學界對這場付出生命的長距離洄遊仍無定論,但大馬哈魚的旅途卻成就瞭眾多奇跡 …
海洋中的氮磷元素通過數量眾多大馬哈魚的屍體釋放在森林,才養育出瞭沿岸高聳入雲的杉樹。
科學傢雖然解釋不瞭它們的洄遊,但卻肯定的指出這片森林 80% 的氮磷都來自海洋 …
這部 [ 自然界大事件 ] 的主題呼之欲出:
它並沒有空泛的談環保,也沒有過度專註於動物界的 Drama 劇情,更不是單純的風景桌面。
它講述 " 自然之所以為自然 " 的道理:萬物遵循規律發揮所長,即便死如秋葉也曾燦若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