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閱片無數蟬主還是挖到瞭一部跟你們年紀差不多大的紀錄片。
可能對於很多不喜歡歷史的人來說,看這些老土的古董,是真的沒有美國大片好玩。
但這些你大半輩子都很難親眼看到的國寶,早被別人拍下來瞭。
《故宮至寶》
這部 NHK 的紀錄片拍在 1998 年,而在這近 20 年間,在豆瓣上標記看過的也隻有 1500 多人。在 2001 年 CCTV 推出《故宮至寶》,也是根據 NHK 這一版再次剪輯,翻譯做成 12 集紀錄片。
它雖然沒有蕩氣恢弘的大場面,也沒有隨手拿出來就是一篇散文的旁白。
但在《故宮至寶》裡,它用樸實的語言講述這些參與歷史的老物件們最簡單的故事。
今天蟬主就想跟你們講幾個人的故事。
1. 內心的風景
在他 25 的時候,他得知自己所在的朝代裡,最後一個皇帝跳海自殺瞭。
而這個在歷經瞭 152 年的朝代,終於因為這一跳,氣數盡瞭。
當時還有著一官半職的他,選擇辭官回傢,久久不願面對新的朝代,這個由異民族建立起來的國傢,元朝。
在他沉浸在自己靜謐的田園生活中時,一封來自朝廷的詔書,急促地叩響瞭他傢的大門:
" 趙孟頫,趙孟頫!為何還不入朝!"
敲得他從悠然自得的美夢裡醒過來。
前朝遺臣那麼多,而他卻位居榜首,還被單獨引薦入宮,也許是皇命難違,也許是世道所迫。
32 歲的趙孟頫終於還是妥協瞭。
雖然年紀輕輕就被器重,但在朝廷裡,蒙古人伺機讓漢人的他下臺;在故鄉,他又被視為叛徒,他自己,裡外不是人。
趙孟頫自己也知道,留在朝野之中,皇帝身邊,也必定遭人眼紅,所以他盡可能的申請往外調,離大都越遠越好。
當官的那麼多年裡,趙孟頫也就隻能在書法和繪畫之中,找到瞭漢人的驕傲。
與他同病相憐的,還有死活都不做官,也不賣畫的吳鎮,一生就靠著卜卦算命為生,還在院子裡種滿瞭梅花。
他們在這個異族人為王的時代裡,隻求自保,而他們身上自帶的那股寧願餓死,也要有骨氣的文人氣節,灑滿瞭他們的作品。
卻不知道,就在後人隔著玻璃屏幕評論他們的作品時,誰也想不起來,當時他們的糾結和無奈,寂寞和孤單。
在大時代裡,誰也不知道自己何去何從。
2. 小人物的故事
這對夫妻怎麼都也想不到,自己給兒子的菩薩像怎麼就成瞭國寶。
北魏永熙二年(533 年),一位叫趙曹生的父親,看著自己的兒子臉色由紅變白,最後一絲氣息也不再吐出瞭。
母親張法薑在一旁眼淚早就哭幹瞭,從生下兒子後,就再也沒有經歷過這種強烈的苦痛,它直接挖走瞭母親的心。
就算是在全面信佛的時代,他們也並不能完全放心孩子平安的往生,去極樂世界,
他們決定要為死去的兒子造一尊佛像。
敦煌莫高窟中的北魏飛天
這尊白石觀音興許是父親挑的材,從一塊漢白玉慢慢雕成觀音像,不知道經過瞭多少刀,這一刀刀也更像是從父親的心裡,剜出瞭一尊佛。
在歷經瞭無數個日日夜夜,熬紅的雙眼,磨粗瞭雙手後,菩薩像面帶微笑,表情祥和。
最後,他鄭重其事地為兒子刻下瞭這樣的一句話:
永熙二年十月十六日,
趙曹生,妻張法薑,亡息、眷屬、含生之類,
造觀音玉像。
他完成瞭給兒子最後的保護,這一世因緣也已盡。
當他們夫婦倆雙手合十將佛像供奉給曲陽的修德寺時,誰都沒有想到時隔 1500 多年,他給兒子最後的禮物,會放在瞭故宮博物院裡,放進瞭玻璃罩裡永遠封存下去。
他們夫婦的生命跟漫長的歷史相比,太過短暫瞭,
他們甚至無法預料那座經歷瞭多少風雨的修德寺也會坍塌,隨著日月推移而蕩然無存瞭。但,愛卻一直都在。
3. 最後一個皇帝的傢
溥儀在售票窗口前,看著杜聿明手裡的故宮門票愣住瞭。
他知道離開紫禁城是遲早的事,但他沒想到的是,自己會用這一種方式,再回到這裡。
他看著票說," 我回故宮還得要自己買門票?" 隨後覺得還是也罷不提,他知道這裡早就不屬於他瞭。
《末代皇帝》劇照
當溥儀再踏進故宮時,他想起瞭登基大典上,三歲的他還為瞭一隻蟈蟈又哭又鬧;
他想起瞭曾經在裡打網球,騎車,和莊士敦學習英語的童年,在故宮十幾年如一日的生活,讓他熟悉瞭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
登上太和殿的臺階一共有 39 級,再走上 7 級就是他的龍椅,他太熟悉瞭,甚至連椅子上的坐墊哪裡被坐出坑來,他都知道。
他註定從年少時,就伴隨著這座由內而外都開始腐朽的宮殿,這就是他的命,別人看起來羨慕不得的命。
當一群拿著長槍穿著軍裝的人沖進故宮時,溥儀知道,他們說是驅逐皇帝出城,實質上是解放瞭近 500 年裡,皇帝被禁錮在紫禁城的命運。
當溥儀再一次回來的時候,他指著光緒的照片說,這個照片貼錯瞭。
專傢說,沒錯,我還能不知道這貼的是誰?
溥儀說,你貼的是我爸,我還不知道麼。
他知道,這個時代早就不是他的瞭,但還是有人對著歷史這麼胡說八道。
誰知道我們還能留點什麼
蟬主在看著《故宮至寶》的時候,總喜歡留意著國寶背後的小故事,也就一句話,就帶出瞭這個國寶的來歷,它讓面前的物件有瞭來自人間的溫度。
或許是因為外國人拍的故宮國寶,更多的是在國寶本真的魅力上下功夫,而不再去因為它是否來自名傢,或是參與瞭政治就判斷物件的好壞。
但也因為這樣的線索,反而讓人一眼就看到瞭這些文物最讓人珍貴的地方,
它曾經參與瞭歷史,記錄瞭歷史。
就像是在周代的一件遣叔吉父盨,歷經兩千多年還保存完好,但一開始的作用,也隻是父親送給女兒的陪嫁。
想想就感覺這些有種穿越時代的人情味在其中。
誰知道未來的我們,還能留下些什麼 ? 在經歷過日月更替後,我們用什麼記載現在的文化,我們又用什麼物件去祝福遠嫁的女兒,懷念對亡故的血脈,感慨時代的不再?
我們曾經創造過的歷史,在一百年後誰還能再翻閱?
有豆瓣的網友評論說:
那些曾經消失的朝代,在這些老物件中有瞭生活的氣息和溫度,它們不再是歷史展櫃上的物品,而是凝聚瞭愛與淚的故事的見證。
突然,我開始懷念起那些枯燥的歷史書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