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李小龍無感?這是你的遺憾!

11-20

最近有部關於李小龍的電影,《龍之誕生》。

巴塞君看瞭,又氣又急:

氣的是:這部關於李小龍的電影,咋能這麼爛?

急的是:很多人對李小龍的誤解,原來這麼深?

《龍之誕生》有多爛呢?

借用豆瓣網友 "Shirley 肖肖 " 的評價:

「全片抹黑李小龍,抬高美國人。伍允龍本來應該是不錯的演員,也有功夫底子,但那浮誇的表現,將李小龍演成一個輕浮自大的人,簡直看不下去。導演和編劇是故意要抹黑李小龍吧。還是他們眼中的中國人就是這麼蠢?」

伍允龍扮演的李小龍,變成瞭隻會嗷嗷傻叫的愣頭青。

夏雨扮演的少林高手黃澤民,也是叫人大跌眼鏡。

話不多說,大傢看劇照,自己體會吧。

我們本來該看到比武前後,李小龍對武術更深層次的理解,以及人物性情的變化。

但電影拋給我們的,卻是 " 李小龍挑戰地頭蛇,勇救失足中國婦女 "。

以及在這個過程裡,他的功夫如何瞭不起。

盡管電影的動作設計很垃圾,它還是想告訴你這個事實:

李小龍的功夫實在是神一般的存在!

這很遺憾:李小龍一輩子都在反對把武術和自己神話化。

希望大傢把他當成普通人,並用科學的眼光看待武術。

結果呢?

大傢要麼捧上神壇,讓他在死後踏上自己生前反對的套路。

要麼完全無感,甚至覺得他不過是浪得虛名,被大傢吹捧到現在的地位。

就像討論會上,貌美的 90 後萌妹子,覺得李小龍就是個符號。

甚至不少人覺得李小龍的功夫,有偽科學的成分。

這大概就是當下對李小龍的兩種看法。

這就讓巴塞君對李小龍思考,回到瞭老路上:

當談到李小龍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什麼?

換言之:談論他的時候,我們忽略瞭什麼?

或許我們可以先從谷歌和百度,看一下大傢的興趣。

這是谷歌自動匹配的檢索結果:

這是百度自動匹配的檢索結果:

很明顯," 李小龍怎麼死的 ",是大傢都會關心的問題。

但一直視李小龍為精神偶像的巴塞君,不是個八卦的人。(雖然八卦起來的時候不像個人)

我想借《龍之誕生》,說說 " 當談李小龍的時候,我們究竟忽略瞭什麼?"

概括來說,我們更容易沉迷於李小龍的武術世界。

他習得詠春拳,並把中國武術推向全世界。

他如何在一寸遠的距離內擊退空手道高手,讓對方覺得自己跟撞車沒區別

隻要願意查資料,你能找到很多視頻、文字和照片,來證明李小龍武術的精湛。

但巴塞君覺得,越註意到這些,反倒越容易忽略李小龍的精髓。

這就是我們總是在忽略的:" 李小龍精神 "。

巴塞君說的 " 精神 ",不是虛指,而是實實在在的。

" 李小龍精神 " 的第一重,就是做人講究、不卑不亢。

這種不卑不亢,不僅是他無論在哪部電影都不曾被對手打敗。

更是他在日常生活裡,面對挑釁也從容不迫。

關於這些李小龍應對挑釁的例子,很多人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

比如洪金寶說自己見到李小龍時,因表達誤會,倆人在嘉禾片廠比試一番。

結果洪金寶剛腿剛抬一般,李小龍的腳已經到他臉上。

但他並沒有真的踢下去。

面對挑釁,用洪金寶的話說,李小龍遵從的原則是:" 敵不動我不動、敵要動我先動 "。

這不卑不亢背後,是李小龍做人講究的體現。鼎爺(李傢鼎)在接受采訪時說過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說:有兩個胖子說話對李小龍不尊敬,他走過去他走過去後一隻手拎一個人的腰帶,直接把兩個胖子掂起來,摔在地上,卻不摔傷。

第二個是說:李小龍不喜歡有人 " 背後論是非 ",雖然他不當面反對,卻也認定這是壞人。

這就是李小龍為人的講究。

這講究不隻是純粹意義上的 " 武德 " 倆字可以概括的。

它是李小龍的個人修為,也是當下社會很多人可能缺失的做人準則。

但我們都被李小龍武術裡的 " 快、準、勁 " 給迷住瞭。

反而看不到,他身為武術強者,在做人時的自律性。

這就是 " 李小龍精神 " 的第二重,自律性。

他能自律到什麼程度?

隻要有閑暇時間,就會練武。哪怕是在吃早餐,也要練習手掌和拳頭的力道。

怎麼練呢?鼎爺以見證者的身份說:

李小龍左手用來吃飯,右手就拿一張報紙使勁兒捏,直到捏爛,才會換一張新報紙,用左手捏,騰出來右手吃飯。

哪怕是給《猛龍過江》配音時昏迷不醒,被醫生警告說不能再高強度鍛煉身體,李小龍依舊沒有縮短或降低過自己的訓練時長和強度。

什麼是 " 拳不離手 "?什麼是 " 持之以恒 "?

這才真正的是 " 拳不離手 ",這才是 " 持之以恒 "!

這個自律,不僅能讓我們看到李小龍 " 武癡 " 的一面。

它更從側面,道出瞭李小龍何以能享有如此高的武術地位。

但僅憑對習武的自律,李小龍還不能走向全世界。

這就要說到 " 李小龍精神 " 的第三重,謙遜好學。

這種謙遜好學,並不局限在他對武術孜孜不倦的追求上。

恰恰相反,李小龍之所以有這麼高深的武術造詣,跟他對哲學的修為不無關聯。

除瞭是個 " 武癡 ",李小龍還是個 " 學癡 "。

就像鼎爺說的,他修瞭好多學科:法律、醫學,最後還跑去修瞭哲學。

正是通過研習哲學,通過不斷思索,李小龍讓自己的武術,與其他武者拉開距離。

大學時,李小龍寫過一篇論文,名為《功夫的藝術》。

在論文裡,他這樣闡述 " 功夫與哲學的關系 ":

" 功夫不僅是一種打鬥方法,其主要目的也不在殺死或傷害對方。功夫是一種哲學,也是道傢和佛傢哲學中重要的一部分。"

用傳統文化闡釋武術,李小龍留下過很多名言,比如他官網上引用的那句:

" 保持空靈之心,無形,無法,就像水一樣。水倒入杯中就成瞭杯子的形狀,倒入瓶中就成為瓶子的形狀,倒入茶壺中就成為茶壺的形狀。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像水一樣吧,我的朋友。"

除瞭用傳統中國文化來思考武術,李小龍還借用過尼采和薩特。

正是這種用哲學思考武術的嘗試,使他與其他武者拉開瞭距離。

就像他可以接受黃澤民的挑戰,卻拒絕劉大川的邀請。

與黃澤民分個高低,是他需要一場勝利,奠定自己在華人武術界的地位。

電影取材的是真實故事,但改編卻味道全失

拒絕劉大川的挑戰,是因為他對武術的理解,已經到瞭更高的層次。

既然自己到瞭哲學的層面,而對手不過是個技術出眾的武師,兩人都不在一個層次上,一招一式的高低之爭,又有什麼意義?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這就像《天龍八部》裡鳩摩智去少林寺挑戰,玄慈方丈肯定不能出面迎敵。

這就是巴塞君認為的,談論李小龍時,我們總在忽略的內容。

我們沉迷於他的武術,卻忽略瞭他做人講究。

我們驚嘆於他的功績,卻沒註意到他的自律。

我們遺憾他英年早逝,卻忘瞭他很謙遜好學。

讓李小龍成為李小龍的,並非他的截拳道,而是他一以貫之的精神。

這就是李小龍與我們之間的區別。

不是他高超的武術技巧,或是強悍的身體力量。

而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具備的,卻始終被我們忽略的、一些基本的做人原則。

這不是伍允龍露幾塊腹肌、戴個同款項鏈、打架時嗷嗷傻叫就能學到的。

這也是我們緬懷李小龍時,該真正去挖掘的精髓。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