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娛樂專稿(文 / 今天道)
近日,沉寂已久的《中國好聲音》再次傳出版權糾紛:曾購下中國版權的唐德傳媒公司和原版權方荷蘭 Talpa 公司就未支付的 4120 萬美元版權費對簿公堂,而 Talpa 單方選宣佈收回版權。這檔正宗正牌的《中國好聲音》欄目從兩年前版權易主到唐德公司後,至今未能推出一期節目,一盤熱菜放那麼久,眼看就要涼瞭。
《中國好聲音》這檔節目一直官司不斷。一開始由燦星官司從荷蘭 Talpa 公司以 200 萬的低價買下版權,制作中國版在浙江衛視播出後大獲成功。看到燦星大賺特賺的 Talpa 公司一時眼紅,四年合約到期後單方面提價未果,就迅速拿回版權,轉手以 4 億元高價賣給瞭願意接盤的唐德公司。嘗到選秀甜頭的燦星公司就另起爐灶,繼續和浙江衛視合作推出同類節目,一開始還保留 " 中國好聲音 " 的節目名稱。Talpa 公司、唐德公司為此和燦星、浙江衛視互相打瞭不少官司,既申請仲裁、又對簿公堂,最終以浙江衛視和燦星改用《中國新歌聲》的名字,使用推桿、沖浪等新形式,請回瞭劉歡、請來瞭天王周傑倫、陳奕迅等導師,推出瞭兩季節目;而抱著《中國好聲音》金字招牌的唐德,卻因為各種原因未能進入開發周期,未能推出一期節目。
唐德願意當時在 Talpa 公司漫天要價的時機殺入接盤,看中的是《中國好聲音》當時的巨大市場潛力。即使是收視率有所下滑的第四季,《中國好聲音》總決賽一分鐘的廣告費就高達 3000 萬元,獨傢特約贊助的位置賣到 1.8 億元,冠名權更是高達 2.5 億元。也就是說,雖然高位接盤,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唐德如果推出原汁原味的同款綜藝產品,五年四季的合約期,加授權費在內的 8 億元投入並非不可收回,依然是一門好生意。
但這隻是基於當時市場的預期,而市場永遠是變動的。兩年來,燦星和浙江衛視以同樣的班底、隻換瞭名稱和形式呈現的《新歌聲》,無論是收視率、選手知名度和節目熱度都持續下滑。2017 年的《中國新歌聲》第二季,燦星在配置上全面升級,尤其是導師層面,繼周傑倫後又邀請到陳奕迅加盟,和劉歡和那英組成的導師團隊可謂空前絕後,但最終收視率比較慘淡,首期 2.604% 的數據比第一季下滑瞭近 28%,作為重頭戲的鳥巢總決賽收視率僅達 2.201%,與第一季 3.956% 的幾乎腰斬,和《中國好聲音》前四季平均 4.2% 收視率更是天壤之別。以至第二季結束後,釘子戶導師那英選擇瞭退出,其他導師檔期待定。
是選秀節目沒有市場瞭嗎?當然不是。2017 年最火的選秀節目是什麼?大傢都知道,是一檔純網綜《中國有嘻哈》。這檔綜藝用標新立異的選秀模式,深耕嘻哈這個專業門類,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freestyle、我覺得 OK 等熱詞刷爆瞭整個社交網絡,不但成為現象級爆款,也完全蓋過好聲音模式風頭。第二季的《中國新歌聲》,整體熱度甚至不如薛之謙鬧退賽的《明日之子》。市場隻能有一個爆款,觀眾顯然找到瞭新的興奮點。
《中國好聲音》模式不吃香的根源在於,選秀類節目也有周期規律,這個規律叫 " 選秀五年定律 ",即每五年才會出一檔爆款選秀綜藝,然後逐漸下滑、變質、過氣,最後被觀眾遺忘。2006 年前後,是快男超女橫掃大街小巷,到 2012 年出現瞭《中國好聲音》,如今五年過去瞭,橫空出世的是《中國有嘻哈》。選秀五年周期律並非無稽之談,因為每一檔火爆的選秀背後,都是對行業中有潛質適齡藝人的一次集中收割;而觀眾也會在刷屏大熱之後迅速陷入審美疲勞,尋求下一個興奮點。
因此,在時過境遷的 2017 年,依然抱著《中國好聲音》金字招牌試圖再現榮光,很可能是刻舟求劍。即使給唐德公司四個周傑倫,也未必能挽救這檔眼看成為明日黃花的綜藝選秀節目。這也是娛樂行業的殘酷之處:耗不起。像大熱劇《獵場》、《海上牧雲記》也曾和電視、視頻網站平臺鬧過糾紛,最後都紛紛選擇妥協和解,播出第一,出品方和平臺可以等,但是觀眾不會等。另外,政策層面消息也不友好:國傢廣電總局今年發出《關於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要求引進模式綜藝第一年不得在黃金檔播出,等於宣告《中國好聲音》基本與黃金檔無緣。
如今唐德公司和 Talpa 因為版權撕破臉,也許雙方也看清瞭此事的最終結局:唐德公司大概率已無心戀戰,想割肉出場;而 Talpa 公司亦無力找到新的接盤手,拿到尾款、要點賠償才是正事。《中國好聲音》從因版權對簿公堂開始,國內參與的電視臺、燦星、唐德等幾方,就陷入瞭一場沒有勝者的多輸敗局。這其中真正的贏傢,隻有坐地起價、拿錢走人的荷蘭 Talpa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