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生活帶給你檸檬般的酸楚,釀成猶如檸檬汽水般的甘甜。"
擅長於性、爆炸、腦洞、科幻等元素的美劇,夏 BB 好像很久沒有認真追過瞭。
直到最近,一部溫潤柔情得不像美劇的美劇,仿佛深秋後的一條毛絨毯將我包裹。
它就是 NBC 的秋季檔喜劇——《我們這一天》。
大部分人推薦它的理由是 " 感動 "、" 催淚 "。這似乎也沒有超出我們對一個傢庭劇的期待。
還有些人的觀後感是 " 看完想結婚 "、" 我也想有這樣的爸爸媽媽 "...... 嗯,貌似更聳動瞭一些。
按照國際慣例要曬的豆瓣評分,具有更直觀的說服力。
說到底,分數隻是噱頭。
這碗美式雞湯之所以征服瞭這麼多觀眾,在於它以高超的剪輯技術和語言藝術,還有討喜的人物角色,為疲憊的都市人來瞭一場心靈馬殺雞。
首集的 40 分鐘敘事一直被視作神來之筆。有短評稱其為 "40 分鐘的 5 星電影 "。
這個評價並不過分。
故事開頭,鏡頭聚焦於在同一天過 36 歲生日的四個人:傑克、凱文、凱特和蘭道爾。
生日這天,傑克和麗貝卡的三胞胎急匆匆來到人間。
高富帥演員凱文、肥胖癥女孩凱特以及事業有成的黑人金領蘭道爾,各懷心事,迎來瞭他們的中年危機。
凱文遇到瞭事業瓶頸,凱特的肥肉毀瞭她的人生,看似完美的蘭道爾執著於解開身世之謎。
難不成又看瞭一部致鬱劇?
凱文接瞭一通電話,觀眾才得知這個高富帥演員竟然和肥妹凱特是孿生兄妹。
另一邊,傑克夫婦的三胞胎不幸夭折瞭一個,他們抱養瞭一個遭遺棄的黑人嬰兒。
首集最後三分鐘,鏡頭終於從人物身上移到瞭醫院全景,處處都是 80 年代的復古印記。
原來四條敘事線處於兩個不同的時空。
而原本以為毫無交集的五個主人公,傑克夫婦和中年危機三人組竟然是一傢人!
40 分鐘信息量巨大,一集即構成瞭結構精致的完整故事。
通過多線敘事和交叉剪輯,這部劇將三人的童年、青少年、中年時期和傑克夫婦的相遇、相愛、相守打散,交揉在一起,行雲流水般地展示瞭皮爾森一傢的傢庭史。
爸爸傑克 · 皮爾森是這個傢庭的靈魂人物。
歷經越戰、成長艱辛的他,本打算在 28 歲生日這天偷盜一筆錢財改變命運。
事實上,他的確改變瞭自己的命運,那是因為他在這天遇見瞭美麗的麗貝卡。
就像後來傑克向麗貝卡告白時講的那句話," 遇見你之後我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
因為這場邂逅,才開始瞭之後所有不完美卻美好的故事。
傢庭傳統 | 皮爾森一傢
皮爾森一傢有愛的原因,不僅僅在於傑克和麗貝卡對三個孩子的悉心照顧和耐心教育,最重要的是在於傢庭傳統的儀式感。
皮爾森一傢有很多傳統。
比如,三個孩子被稱作 The Big Three。
因為爸爸傑克生日那天,也就是三胞胎出生那天,媽媽麗貝卡給他買的生日禮物就是上面印有 The Big Three 的黃色毛巾。
▲沒錯瞭,爸爸的生日 " 戰袍 "
在孩子出生前,傑克生日的傳統便是:麗貝卡身穿內衣獻上一支夢露的艷舞,這個傳統一直持續到羊水破的那天 ......
在孩子出生後,爸爸便和 The Big Three 一起過生日,拉生日橫幅、玩貼驢尾遊戲。
其中著墨最多的便是感恩節傳統的由來。
皮爾森一傢去往孩子外婆傢過感恩節的路上,車子不小心撞上瞭柵欄。
荒郊野嶺,又加上天色已晚,傑克夫婦隻能帶著孩子們徒步 3、4 英裡走到一傢旅館住宿。
好好的感恩節搞砸瞭,孩子們的心情都很低落。
為瞭哄孩子開心,傑克搞笑扮演先民裡克,借來瞭一盒影碟,利用現有的零食和火爐來瞭一場室內野餐。
孩子們的興致瞬間被點燃。
多少年後,傑克不在瞭,這次感恩節的點滴回憶卻被當作儀式傳承瞭下來。
扮演先民裡克的保留節目由父親傳給瞭兒子▼
感恩節的傳統食物,奶酪烤熱狗,最後粘上餅幹屑▼
《警察學校 3》的觀影活動▼
最偉大的父愛莫過於,在有限的條件下,想辦法給孩子創造盡可能大的快樂。
最好的紀念莫過於,一個儀式可以打敗時間,保存所有關於愛的記憶。
尋找自我 | The Big Three
" 吉祥三寶 " 的老大叫凱文,是三個孩子裡生得最健康、俊俏的一個。
從小帥到大,到哪都是人群的焦點,但他卻總是被爸媽忽視。
因為他的 " 完美 ",爸媽以為他可以不用自己操心。因為他的 " 完美 ",他成瞭最缺愛的一個。
長大後,他成為瞭一個年近四十還在賣弄肉體的三線演員。
情景喜劇《奶爸》讓他名聲大噪,卻也讓他的事業停滯不前。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凱文內心自我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強烈。
終於在 36 歲這年,他在表演現場爆發瞭,大聲斥責《奶爸》的低俗、觀眾的惡趣味。
▲希望我們的老鮮肉也有這種覺悟
爆發一時爽,事業火葬場。
盡管他也覺得自己是個一無是處的花瓶,但是擺脫《奶爸》這種腦殘喜劇已經成為瞭一種自我驅使,無法抑制。
拒絕瞭安於現狀的誘惑,他來到紐約想轉型成為一個戲劇演員。試戲第一天就被搭檔的妹子鄙視得體無完膚。
▲沒錯,他們後來滾床單瞭
試戲不順,凱文卻被錄用瞭。諷刺的是,他能被錄用完全是因為他演的《奶爸》。
盡管後來他轉型很久,走在大街上還是很多人喊他 " 奶爸 ",他的侄女、親人也是《奶爸》的粉絲。
證明瞭自己的能力之後,他終於不再排斥這道成功的陰影。
在理順人生方向後,他還找回瞭分開十二年的青梅竹馬的真愛。
▲講真,凱文還是有點渣的
老二凱特是一個飽受體重困擾的胖女孩兒。
從小,她就因為身材被小姐妹疏遠,直到中年還在因此自卑。
也因為身材,她即使遺傳瞭媽媽的美妙歌喉,卻不敢當眾演唱。
自卑心理讓她變得敏感異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嚴防死守。
她嫉妒媽媽的身材和更好的歌喉,凱文的光彩照得她更加黯淡,面對愛人托比始終不肯敞開心扉。
▲吃貨標準的告白方式
也是在 36 歲,在托比愛的鼓勵下,她決定重拾自己的歌唱夢想。
凱特一直認為自己遭遇到的挫折都是因為體重。
在試唱被刷後,她鼓起勇氣挑戰不公。結果導演叫來一個替補歌手,凱特眼裡依靠美貌上位的死瘦子,但是人傢一開嗓就把她虐成渣。
所以,你介懷的缺陷並不是你糟糕人生的借口,隻是因為你還不夠努力、不夠強大而已。
養子蘭道爾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中年的他成為瞭一個令人羨慕的中產階級,生活優越、傢庭幸福、與人為善。
在他還小的時候,就展露出瞭超高的智商。由於不想自己過分突出,被雙胞胎疏遠,他還故意考低分。
身為一個在白人傢庭長大的黑人,蘭道爾的處境一直比較尷尬。遭遇別人異樣的眼光不說,媽媽麗貝卡起初甚至不知道怎麼打理他的頭發,也不知道該不該給他塗防曬霜。
隻有跟黑人待在一起時,蘭道爾才感覺如魚得水,所以他每交到一個黑人朋友,就在筆記本上劃上一杠。
而生父之謎,在他心裡慢慢生根發芽。從高中起,他就瞞著爸媽在網上發起尋人啟事。
直到 36 歲這天,他終於找到瞭自己的親生父親威廉。
沒有仇恨,沒有苛責,他直接將拋棄自己的生父帶回瞭傢。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會這麼做。
是完美主義人格在作祟,還是他真的渴望見到生父太久瞭。
不管養父母多麼疼愛他,隻有通過威廉這個血脈之親,他才能真正確認自己的身份,才能填補上生命中最大的缺口。
但是這時候的威廉已經罹患癌癥,隻剩下幾個月的壽命。
這也意味著幾個月後,他將第二次承受失去父親的滋味。
告別儀式 | 威廉父子
不得不說,《我們這一天》貢獻瞭美劇中十分出彩的黑人角色。
不同於以往戴大金鏈的嘻哈黑人,或者混街道的犯罪分子,又或者團隊中的搞笑嘴炮等黑人形象,這裡的蘭道爾是精致講究的金領階層,威廉是具有詩人氣質的藝術傢。
尤其是威廉,作為一個曾經吸毒,又拋棄小孩的角色設定,原本很不討喜。
事實上,從蘭道爾跑去見他的第一面,威廉的氣質就被刻畫得與眾不同。
面對蘭道爾機關槍般的掃射,威廉一句 " 你要進來嗎 " 就給拆招瞭。鎮定中又帶著一絲幽默。
威廉父子的關系是全劇中我最喜歡的篇章之一,沒有兒子的報復、謾罵,也沒有父親的無限追悔和自怨自艾。
威廉的 "I'm sorry" 說的很少,但每一句都無比真誠。欲言又止中藏著隱忍和故事。
當化療已經止不住身體的疼痛時,蘭道爾於心不忍,隻能給他停止瞭化療,威廉高興得像個孩子。
他們出門開車兜風,威廉丟掉蘭道爾的地圖,說:" 就這麼開吧,兒子。"
他讓兒子教會自己開車,喝著最愛的飲料,聽著最愛的音樂, 用一天來感受一直夢寐以求的生活。
帶兒子去見證他生活過的每一個地方。講述他的成長、愛情和音樂事業。
在這趟長途旅行中,威廉規劃好瞭自己的後事——
由兩個可愛的孫女為他辦理追悼會,因為大人總會把事情搞得太過悲傷;
一直為兒子寫的詩集終於親手交到瞭蘭道爾的手上;
即使是沒有血緣關系但一直照顧他的兒媳婦,他也寄瞭明信片。
什麼是人情味,這就是瞭。
威廉本來擁有光明的未來,在他結識蘭道爾生母的時候,不小心沾上瞭毒品。這段時間他斷送瞭自己的音樂天賦,但是意外有瞭蘭道爾。
臨終時,威廉對蘭道爾說:生命中最美好的兩件事,就是出現在他生命起點的人(母親)和陪伴在他生命盡頭的人(兒子)。
有人說他是悲哀的一生,但威廉並不這麼認為。
正如那句佛傢之言:有過遺憾,瞭無遺憾。
生死之事,威廉已經講得很透徹瞭。
為什麼喜歡《我們這一天》,不是因為它是心靈雞湯,也不是因為它能釋放你的淚腺。
而是它的每一處細節都透露出生活的智慧。你完全可以把它當做一部正確生活態度的指南,夫妻關系、親子教育、自我審視或是生死哲理,都能在其中一窺究竟。
釋放情緒誰都會,但有多少劇能教你處理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