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賣弄不做作 這綜藝拿下豆瓣 9.2 分

08-26

豆瓣評分 9.2。

2017 年 " 年度最佳文化節目 "。

" 年度熱門網絡綜藝榜 "TOP10 中唯一一檔文化類節目。

對,說的就是網綜中的真 · 清流——

《圓桌派》

四個人,一張桌,一炷香,一壺茶,幾盤點心,吃吃喝喝侃起來。

聽起來沒什麼噱頭,為何能從一眾妖艷的娛樂網綜中脫穎而出呢?

答案就是——

相比小鮮肉們在屏幕前賣萌作秀耍寶的尷尬,

看這幾個全中國最有才、有趣、有種的老男人坐在一起談笑風生,

那種如沐春風之感真想讓人向天再借 500 年。

哦不,是 " 每集再看 500 遍 "!

語言上,妙語連珠、引經據典;

態度上,觀點犀利、立場多元。

在如今這個 " 觀點越極端支持者越多 " 的年代,《圓桌派》最大的特點恰恰在於——沒有統一的觀點,不輸出固定答案。

作為一個 " 因觀點溫和或觀點另類而被迫沉默 " 的觀眾,無法不對節目組感激涕零。

畢竟,對異類來說,沒有比找到組織更令人激動的瞭。

《圓桌派》能做到這般,最該感謝的自然是竇文濤。

最好的談話類主持人,鳳凰衛視的臺柱子。

曾在《新周刊》評選的 "15 年來中國最有價值的電視節目主持人 " 中排名第三,開播 19 年的長壽節目《鏘鏘三人行》主持人。

其人特點有二:

一、揣著明白裝糊塗。

第二季第一期,與女嘉賓柯藍對談,竇文濤使出激將法,故意說瞭一些偏執的觀點,結果女嘉賓真性情表露、抖瞭不少料出來。

面對梁道長、馬傢輝這種話題豐富、視角獨特型嘉賓,盡量多拋出觀點試探,引發更多精彩討論。

面對馬爺、陳丹青這種愛說的就退居二線,盡量把話語權交出去,畢竟他們說的故事都是節目亮點。

面對張亞東、孟廣美這種跑題型選手,則盡量兜著。

竇文濤讓我們看到好的談話類節目應有的樣子。

嘉賓們在與他的一來二去中,不知不覺就進入情景,不知不覺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知不覺就今夜不設防瞭。

這,就是竇文濤的功力。

二、" 高 " 而不 " 冷 "。

" 高 " 體現在當學富五車的嘉賓之間產生 " 代溝 ",彼此之間不太接得上話時,他總能不失時機地拋出適當的話題和觀點,控制住場子。

" 不冷 " 體現在他沒有文化人曲高和寡的姿態,用足夠有趣的語言,平衡瞭節目的深度和地氣。

談到自己的職業,他總是開誠佈公甚至經常自黑:我受到瞭很多心靈上的羞辱。

這就是為什麼,在一個以文化為看點的節目中,顯得 " 最沒文化 " 的竇文濤反而特別招人喜歡。

英國吉斯特菲爾伯爵曾寫道:

" 談話對各種年齡的人都有其樂趣,是很合理的消遣,但是,無知者的談話就不算是一種談話,不能給人們以任何樂趣。"

反言之,有知者的談話,那就相當有意思瞭。

列幾位 " 有知者 " 嘉賓,大傢隨意感受下:

馬未都馬爺、" 假和尚 " 梁文道、" 酸教授 " 許子東、" 老司機 " 馬傢輝、美食傢陳曉卿 ……

這些人全部是當前國內最活躍的文化名人,個個學識淵博,能言善辯,而且每個人的知識儲備、話語風格、觀點立場都不盡相同。

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仗義執言、特別敢說,大大提高瞭節目的精彩程度。

還是那句話,全中國最有才、有趣、有種的老男人坐在一起談笑風生,誰能不怦然心動呢?

這些 " 老男人 " 當中,我最喜歡的首推馬爺。

別的先不說,聽這諢名 " 馬爺 ",就知道江湖地位顯赫。

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到大,按部就班的上學、工作、結婚、生子,經驗高度趨同,很難再有什麼獨特的個人經驗。

而馬爺他在文化圈裡沉浮瞭大半生,又經歷瞭中國劇烈動蕩的幾十年,肚子裡有說不完的奇巧故事,道不盡的人生百態。

所以,別的嘉賓總是用一些書、一些電影、一些典故來佐證自己的觀點,而馬爺不用,他說的都是自己看到的、聽到的、遇到的。

這就是為什麼有馬爺在,聊天永遠不幹。

說話脆、道理脆、包袱脆,並且,論敢說他排第二沒人敢排第一。

第一季中他就爆出過驚人之語:

" 大導演(馮小剛、張藝謀),肯定沒出路瞭 ",

" 沒那回事,大傢都是為瞭錢 "。

細細想來,馬爺真是所有嘉賓中最難得的一位。

再說一位我非常喜歡的陳曉卿老師,《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一個把吃上升到瞭哲學層面的資深吃貨。

觀察陳曉卿描述美食時的狀態,你會從他投入的神情中懂得什麼叫做對美食 " 愛得深沉 "。

第二季第四集,聊中國人最愛吃的 " 火鍋 "。

陳老師娓娓道來,先說制作過程——

許多菜色講究新鮮,但火鍋料卻要求炒制時間越長越久越好。

炒火鍋料要下功夫,需要反復地炒,炒一宿,第二天火鍋才會好吃。

再說——

古時候人們怎麼吃涮羊肉?

沒有一片一片涮的,都是,一盤羊肉全下去。

撈出來就吃瞭。

註意看,說到這,陳曉卿忍不住咽瞭下口水。

若不是愛的深沉,怎麼會對制作過程如數傢珍。

若不是愛的深沉,又如何能聲情並茂地先打動自己。

聽他的發言,也是一種感官享受。

當他用溫和的語調,從容地敘述自己的美食之旅,聽他講一個又一個人與食物的故事時,你無法不被眼前這個老男人散發出來的仁愛、睿智與淵博所打動。

美國作傢愛默森曾說過:

" 聽任何人說話,從他言語的貧乏或華美上面,立刻就可以知道他過去是否充分地生活過。"

陳曉卿老師就是充分生活過的人。

這也是小鮮肉所不具備的,是時間的禮物。對比之下,尤為明顯。

還是講火鍋這一期,來瞭個小鮮肉,面對陳曉卿、馬爺顯得非常局促,為數不多的幾句發言都是在掉書袋。

雖然同樣是在講吃,但讓人覺得生硬、缺乏代入感。還是需要時間的歷練啊!

《圓桌派》的成功其實不在於 " 聊 ",而在於 " 人 "。

它的每一位嘉賓,單拎出來都能寫本書。因為,每一個靈魂都是萬裡挑一的有趣。

竇文濤這樣解讀《圓桌派》——

我的嘉賓都持有強觀點,圓桌派對於所有觀點都是等量齊觀的。

任何事情不能以某一人一言而決,也許有的時候我們希望有一個導師可以告訴大傢怎麼解決我人生的迷茫,但是我覺得如果這樣做的話反而是不尊重觀眾的智商。

我相信嘉賓的觀點都並列出來,我們不定是非,觀眾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自己的思考決定更認同誰,這比我們提供一個結論對人的生活更有好處。

這就是《圓桌派》,不組 cp 不撕 b,充分探討不同的觀點,不給毋庸置疑的結論。

它不一定能幫我們解決什麼問題,卻可以幫我們打開一扇扇的窗。

這樣不端不 low,有格調又接地氣的節目,大傢且看且珍惜。

文章來源丨電影午夜場(ID:dywyc941)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