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盼萬盼,終於等來「白夜追兇」大結局。
雖然最後幾集還頗有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整部劇著重細節的用心。
犯罪劇做到這樣,難能可貴。
而上周開播的這部新劇,細膩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坦白講,這部劇十點君足足等瞭三年。
沒白等。
IMDb 開出逆天 9.0 的高分,豆瓣 8.8,同樣兇猛。
無論怎麼看,它都是今年必刷的年度十佳劇集——
心靈獵人
Mindhunter
這劇導演,當之無愧的電影大師,大衛 · 芬奇。
「龍紋身的女孩」、「社交網絡」、「十二宮」…… 大衛 · 芬奇的電影總是充滿陰鬱和哀傷,卻部部精彩,部部高分。
距離他上一部作品「消失的愛人」已經過去足足三年。
更別說他上一次親自執導美劇,已經是四年前的「紙牌屋」,從此掀起網絡自制劇的逆襲狂潮。
這次,大衛 · 芬奇聚焦犯罪心理側寫。
十點君之前介紹過「追緝炸彈客」,同樣是犯罪側寫題材。
(戳:趁它沒刷爆朋友圈,還不多追幾集)
什麼是犯罪側寫?
對罪犯的犯罪行為、言行舉止進行分析,窺看他的心理活動,從而推斷出他的年齡、職業、身份、社會地位和關系。
甚至,能提前預知罪犯的下一步行動。
在「追緝炸彈客」裡,那是個 FBI 還不太重視心理側寫的年代,辦案主要靠線索推理。
而「心靈獵人」,則是回到 1977 年,這門學問即將誕生的時候。
男主霍爾登(喬納森 · 格羅夫飾)是 FBI 的人質談判專傢,他的職責是保證人質安全,並讓罪犯伏法。
但他親身經歷的一件案子,刷新瞭他的三觀——
在不斷談判和利誘下,霍爾登成功安撫瞭罪犯,但近乎絕望的罪犯卻選擇突然開槍自殺。
這一幕讓霍爾登動搖瞭,他壓根沒預料到罪犯的這個行為——而且無法解釋。
一個念頭,在霍爾登心裡萌芽。
如果能足夠瞭解罪犯的內心,是不是就能阻止罪犯?
霍爾登決定對罪犯的心理展開研究。
在這立意之上,「心靈獵人」的兩大特點,讓它與眾不同。
第一點,正是新舊觀念的強烈矛盾。
我們現在覺得犯罪側寫很平常,但當時可是破天荒的。
要知道,那是個連 " 連續殺人犯 " 這個詞都還沒有的年代。
FBI 一直認為犯罪的黃金三角是動機、手段、契機。
FBI 不想、也沒必要去瞭解犯人在想些什麼,他們隻需要推導線索、制服罪犯,任務就算完成。
但,FBI 漸漸發現,罪犯的動機越來越無法解釋。
在以前,一起殺人案的犯人可能是前任或親人,但現在,極有可能是陌生人的隨機作案。
這正是霍爾登的研究初衷。
於是,霍爾登開始和行為科學小組負責人比爾一起,去美國各州的警局,教授 FBI 的犯罪心理課程。
可沒想到,霍爾登和地方警員的觀念沖突同樣強烈。
在警員眼裡,犯人就是犯人,出格行為意味著他們就是不可理喻的變態。比起瞭解罪犯心理,他們更願意直接用武器解決。
但,這些警員也陸續遇到瞭現場勘探和資料調查,都毫無頭緒的奇案。
為什麼犯人要特地用掃把搗毀死者下體?滅口目擊者的方法很多,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地殺死死者的兒子?
另一起案件同樣如此,既然能把看門狗割喉致死,為什麼隻把被害者打成重傷?
傳統的動機分析,似乎不再奏效。
而這些,正是霍爾登的研究動力。
因此,教學隻是臺面上的名義,霍爾登和比爾的真正目的,是探訪各地那些臭名昭著的連環殺人犯。
強暴、虐殺、碎屍、戀童 …… 這些讓人後怕的犯罪行徑,都成瞭霍爾登的最佳研究素材。
問題來瞭,研究的重點在哪裡?
罪犯為什麼是用這種手段殺人。
深入罪犯的內心,找到他們犯罪的根本原因。
每種犯罪手段的背後,都有必然的心理歷程。
在今後,遇到類似的犯罪手法和行為,就能推測犯人的心理狀態、他可能的遭遇、學歷、社會關系。
預測罪犯的行為,在他下一次犯案前,抓住他。
看明白瞭吧,霍爾登的研究不僅是為瞭讓 FBI 與時俱進,更是在防止同類型案件再次發生。
如果我們不瞭解瘋子的想法
要怎麼先於他們一步
這正是犯罪心理側寫的意義。
不僅如此,新舊觀念的沖突,更來自罪犯。
這些連續殺人犯,雖然手段殘忍變態,但他們自己卻有超出霍爾登意料的理智。
舉個例子,霍爾登探訪的第一個犯人,艾德。
殺瞭數名未成年少女,一生躲過警察追捕,最後嫌警方無能,主動投案自首。
上圖:劇中艾德;下圖:真實艾德
當霍爾登想開門見山談犯罪,以此掌控主導權時,艾德一句 " 你吃不吃三明治?" 就輕松把主導權搶瞭過來。
艾德相當睿智,他懂得用漫不經心的閑話來掌控局面,甚至一眼就能看穿霍爾登的緊張,把霍爾登壓得死死的。
他像是沒有常理可言的變態嗎?不。
邏輯清晰,思路嚴謹,自身有強烈觀點。
甚至,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犯案。
而這,正是包括 FBI 在內所有執法部門都忽略,或者不願意承認的事實:殺人犯身上有太多東西值得他們鉆研和學習。
霍爾登的第一次毫無疑問敗給瞭艾德,但隨著故事的發展,霍爾登的探訪和話術就越來越老練。
他能在各個罪犯身上學到新的犯罪心理,並把這些知識運用到下一次探訪中,讓自己的犯罪側寫能力越來越高超。
不過,或許霍爾登自己都沒發現,在他不斷和罪犯交談的同時,他自己的心理狀態也在悄悄發生變化。
尤其是和女友的相處。
也因此,「心靈獵人」雖然是犯罪劇,卻沒有腎上腺爆棚的動作場面,也沒有把重心放在撲朔迷離的連續殺人案身上。
對大衛 · 芬奇來說,這是場絕妙的心理遊戲。
他把大量的時間都放在瞭霍爾登和罪犯的交談上。
這正是這部劇的第二大特點,仍頗有爭議,慢。
不少人詬病這部劇的對白太多,顯得緩慢而溫吞。
同時,「心靈獵人」也不是傳統的美劇套路。
沒有每集都用反轉和突發狀況收尾,也沒有每集都置入一個小高潮來吸引觀眾眼球。
但,在十點君看來,這可不是慢。
這部劇的節奏更像電影,沉下心來不斷鋪陳醞釀。
是真相和未知之間的相互撕扯,也是實踐和學術上的彼此相沖。
更是社會派視角的揣測。
這樣的慢,更能詮釋細膩的心理側寫題材,有更大空間細細打磨每一處細節。
就像是在精湛工藝手法之下,慢工精雕而成的完美木作。
舉個例子就能明白這種細膩,霍爾登的搭檔,比爾。
人物性格,怎麼拍?
最直觀的,說話、行為。
不,在大衛 · 芬奇手裡,一條領帶就夠。
霍爾登正直天真,他的領帶不是純色就是格紋。
而比爾,一出場就是花領帶,各色花領帶,各色花襯衫。
無意識的領帶選擇,正是透漏性格的巧妙細節。
比爾也正如領帶所暗示的,開明、豪邁、不拘一格。
就連坐,都常常隻坐桌上。
就是如此細膩的細節,在每一秒中極盡渲染,才能鍛造出如此精粹的佳作。
5 分鐘入戲。
而這部劇能如此紮實,不得不提一個人,約翰 · 道格拉斯。
人稱 " 現代美國福爾摩斯 "。
他是犯罪心理的實踐先驅,1977 年開始在 FBI 裡試水犯罪側寫,並成為 FBI 裡第一位犯罪側寫師。
「漢尼拔」劇照
退休後所著作的「心理神探」,成瞭包括「漢尼拔」和「犯罪心理」在內許多著名美劇的藍本。
而霍爾登的大致原型,就是約翰 · 道格拉斯。
大衛 · 芬奇對這部劇確實器重,親自執導瞭前兩集和最後兩集,握準瞭基調。(大衛 · 芬奇隻執導瞭「紙牌屋」的前兩集)
這位大師擅長險象環生的懸疑命案嗎?不。
大衛 · 芬奇所擅長的,向來是人心。
也因此,「心靈獵人」的故事沒有太多曲折離奇,也並不高潮迭起。
卻有至深的誘人魅力。
正是源自這種對罪犯心理的敲擊,也是對社會觀念更迭的拷問。
自問自答,截斷對方反駁的可能
一桌、兩椅、兩人,卻是話語間的兇險博弈。彼此之間不斷下套、解套、再下套,隻為瞭套出被埋藏的真話。
「心靈獵人」,獵人是誰?獵物又是誰?
在心理的戰場上,哪有什麼絕對的角色。
社會不斷變革,矛盾沖突愈演愈烈。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你以為自己是掌握主導權的獵人?
一不小心,我們都隻是別人眼中的可口獵物。
想看的,在人人字幕組官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