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電影的口碑為什麼普遍不如漫威電影

11-21

DC 電影《正義聯盟》公映瞭,不出意外,登頂周票房冠軍,北美票房 9600 萬美元,全球票房 2.82 億,這個成績基本證明瞭電影商業上的成功。

然而,更不出意外的是,《正義聯盟》的口碑依舊非常 " 穩定 "

先讓我們看一下幾大電影評分網站的對該片如何評價,大傢是這麼說的 ↓

著名的 MTC 網站,打分的超過 40 傢媒體和影評人,滿分 100,《正義聯盟》評分 46 分,不及格。

更著名的爛番茄網站,45 傢媒體打分,新鮮度隻有 39%。所以在爛番茄的媒體眼中,《正義聯盟》與《長城》是一個水準

但眼尖的朋友也許會發現,在上述評分網站中,媒體評價與大眾評分之間是存在不小的差距的。比如 MTC 網站中,大眾評分達到瞭 7.1 分。爛番茄網站中,象征大眾評分的 " 爆米花指數 " 也達到瞭 85%,這意味著,雖然《正義聯盟》在媒體眼中跟《長城》差不多,但在大眾眼裡,本片比《長城》43% 的爆米花指數要高一倍。

再這樣的趨勢下,我們再看相對大眾化的 IMBD 網站評分,果不其然,7.5 分。

還有我們國內的豆瓣電影,近 6 萬人投票,評分 6.9 分,雖然不算什麼太好的成績,但起碼比媒體影評人的口碑強出不少。

兩極分化、口碑撲街、未達到預期等字眼已經見怪不怪瞭,可以說《正義聯盟》的表現,這 " 很 DC"

不可否認的是,連帶這部《正義聯盟》,華納 DC 電影宇宙的作品,經歷瞭《蝙蝠俠大戰超人》的 " 半撲街 ",《自殺小隊》的 " 全撲街 ",《神奇女俠》的爆棚逆襲之後,《正義聯盟》又回到瞭 "DC 式起點 "。

而且北美首周 9600 萬美元看上去很美好,但對於一部耗資 3 億美元的巨制來說,這個成績,還不如隔壁漫威《復仇者聯盟》首周的一半(2.07 億),也創下系列最低開局。

然而,更加不可否認的是,DC 電影宇宙的口碑,除瞭《神奇女俠》之外,普遍也不如漫威,這是一個客觀事實。遠的不說,就說近的,《雷神 3》,雖然比《正義聯盟》提前兩周,但這也算是漫威與 DC 真正意義上的 " 正面沖突 "。

但《雷神 3》無論在爛番茄還是 MTC 的評分,均高於《正義聯盟》,有圖有真相

《正義聯盟》真的很差嗎?DC 電影宇宙經營多年,結果最終還是個 " 兩極分化 ",究竟是為何?畢竟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其中不單單是故事不佳、反派不給力、風格陰暗等問題能夠搪塞過去瞭。

或許,這件事,從小編的親身經歷上能夠得到答案。

小編本人與一位朋友,之前一同去看瞭《雷神 3》,上周末又一同去看瞭《正義聯盟》。

★我倆的共同點:都喜歡看電影,之前漫威與 DC 的電影都看過。

★我倆的不同點:我看過美漫,至少瞭解一些漫威與 DC 的漫畫故事和角色;他一部美漫也沒看過,對角色的瞭解,僅限於電影。

最終,《雷神 3》我倆都挺喜歡,而到瞭《正義聯盟》,我覺得還不錯,但他完全提不起興趣。

這就是問題所在。

漫威電影宇宙與 DC 電影宇宙,二者最大的不同之處,漫威電影在經歷瞭 10 多年的鋪墊之後,已經從粉絲文化拓展為大眾文化,而 DC 電影,如今還是偏向於粉絲文化。

這並不是 DC 電影有意為之,而是電影宇宙發展策略造成的,不妨讓我們追溯一下各自電影宇宙的發展,便一目瞭然。

1.DC 電影也曾統治銀幕

1969 年,DC 漫畫被時代華納集團收購,有瞭影視巨頭的靠山,漫畫英雄通往電影之路一馬平川。

1978 年,克裡斯托弗 · 裡夫主演的《超人》大獲成功,讓世人見識到瞭漫畫改編電影的商機,隨後幾部《超人》續集和劇集版,還有《女超人》等周邊角色紛紛在大銀幕上亮相。直至 1989 年,DC 公司拋出瞭另一大王牌——蝙蝠俠登上大銀幕,再次引發狂潮,單單是手辦等周邊產品的銷量就讓華納公司樂開花。

DC 與華納合璧後的漫畫英雄改編電影計劃,最大的好處就是讓美式漫畫、尤其是旗下角色成功進行文化輸出,讓超人、蝙蝠俠至今在全球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嘆當年華納公司當年的戰略眼光,要知道在那個年代,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讓內褲外穿、一身怪異行頭的美式漫畫角色進入全球市場,其膽魄和勇氣要比如今漫威的電影宇宙計劃還要大。

但此時 DC 電影在那個年代,還是相對小眾,作品不算很多。同時華納高層也過於看中眼前利益,漫畫英雄電影拍來拍去,基本隻有兩個人撐門面,就是超人和蝙蝠俠。以如今的眼光來看,這叫做 " 扔石頭見高不見遠 ",也為後來的故事埋下瞭伏筆。

2. 漫威也曾爛到傢

而同期漫威在幹什麼呢?說實話混得有點慘。光是公司改名字就折騰半天(經歷瞭三次改名,及時漫畫、亞特拉斯漫畫,1961 年才有瞭如今的 Marvel),然後學習 DC 的正義聯盟創立復仇者聯盟,還好有斯坦 · 李等人的存在,緊跟時代大潮,創作瞭神奇四俠、X 戰警、蜘蛛俠等以傢庭、種族、平民為背景的英雄角色,在漫畫出版領域與 DC 齊頭並進,但在漫畫真人化這方面卻慘不忍睹。

漫威 1944 年就出瞭第一部電影《美國隊長》,當時還被中國引進,被翻譯為《無敵大探長》,隨後便一直與老對手 DC 一樣,在動畫與劇集方面遊走,這種情況一直到華納收購 DC、後出品《超人》大電影為止被打破平衡。

漫威可沒有華納這樣的靠山,一直以來依靠出售角色改編權過日子,也就有瞭大量不入流的作品,如1978 年版《奇異博士》1979 年《美國隊長》1990 年的《綠巨人》等等,都是電視電影,連公映的機會都沒有,而且角色改編版權也是四處可見,甚至被賣到瞭土耳其,1973 年拍瞭一部叫做《3 dev adam》的電影(美國隊長、蜘蛛俠等均出鏡)。

倒是 1986 年有一部《天降神兵》,主角是漫威旗下的星際鴨人霍華德,竟然是漫威繼續 1944 年以來得以公映的第二部真人電影,而且當年斬獲金酸梅大獎(這個角色在《銀河護衛隊》中的彩蛋中有過出場)。

3. 漫威異軍突起,版權角色揚威

是什麼原因讓新世紀後二者的地位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呢?企業改組是一個關鍵,也就是傳說中的 " 窮則思變 "。漫威眼看在電影市場上的失勢,便於 1993 年創辦瞭子公司 Marvel Films(1996 年更名為如今的 Marvel Studios),全面接手電影制作。隨著幾部試探性的電影嘗試之後,1998-2000 年,新線公司的《刀鋒戰士》、福斯公司的《X 戰警》在全球分別拿下瞭 1.31 億和 2.96 億票房,這是漫威工作室出售旗下漫畫角色版權後形成的第一股票房熱潮。

2002 年的《蜘蛛俠》,對好萊塢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雖然《蜘蛛俠》因為涉及到世貿大廈的情節在公映前遭遇瞭刪改,不少評論傢並不看好電影的前程,但本片首周末創紀錄的 1.14 億票房讓人大跌眼鏡,最終電影的成績定格在 4.03 億(全球 8.21 億)。這個數字證明 "9 · 11 事件 " 之後,當美式動作電影不再風光之時,電影這種承載著一段時期民眾娛樂消遣甚至精神食糧的載體,迎來瞭新的救世主——超級英雄。

在漫威電影宇宙開啟的過程中,迪士尼也扮演瞭一個重要的角色,2008 年底,迪士尼公司以 42.4 億美元收購漫威,獲得瞭絕大部分漫畫角色的所有權,漫威終於不再依靠出售角色版權來完成英雄登上大銀幕的夢想,迪士尼給瞭漫威充分的創造自由和財力支持,事實證明,漫威電影宇宙的大獲成功離不開迪士尼的財力支持,當初 42.4 億的收購成本,如今看來,米老鼠撿瞭一個大便宜。

4. 華納坐視不理,DC 痛失江山

而這時 DC 電影呢?跟漫威正好相反。

一方面華納僅僅著眼於超人與蝙蝠俠各自的續集帶來的收益,並沒有進一步推廣其餘角色,到頭來還是這二位老哥耍單兒。其中華納也打算讓超人和蝙蝠俠搞一腿,拍一部《蝙蝠俠大戰超人》。但隨著《蝙蝠俠與羅賓》的慘敗,該片頓時沒瞭下文。

另一方面與漫威多年以來一直在積極將旗下漫畫向新型領域推廣不同,DC 仍本本分分地走紙質漫畫發行的老路。多年來,華納不但對此鮮有幹預,DC 的大小事務仍由發行人保羅 · 利維茲全權掌管,甚至機遇送上門來也懶得理會,因為後者隻是個漫畫發行商。

5.DC 重組,漫威逆襲

新世紀之後,眼見漫威今非昔比,雖然《V 字仇殺隊》、《地獄神探》叫好叫座卻淡化瞭 DC 的品牌效應,力圖挽回漫畫電影帝國的《超人歸來》大敗而歸,DC 再也按耐不住。

加之華納由於《指環王》與《哈利 · 波特》兩大搖錢樹完結暫時項目稀缺。多種因素之下,DC 娛樂公司正式掛牌,新英雄拓展計劃開啟。

但隨著《西部英雄約拿 · 哈克斯》票房慘敗,《綠燈俠》肩負壯大正義聯盟重任匆忙上馬,結果也是一塌糊塗,導致華納當場亂瞭陣腳,僅剩最後一部《黑暗騎士的崛起》該如何是好?最終 DC 不得不再次救助昔日幫自己打下江山的故人,一部《超人:鋼鐵之軀》宣告著 DC 電影宇宙的開啟

但此時呢?漫威電影宇宙第一階段已經建立完成,英雄集結的《復仇者聯盟》比《超人:鋼鐵之軀》還要早一年。說白瞭,漫威的牌子已經經過瞭多年的發展,成為瞭金字招牌。

6、從粉絲向到大眾向的過度

美漫的文化輸出,最早一定是從粉絲向開始的。

漫威 CEO 凱文 · 費奇在 2003 年就開始醞釀的漫威電影宇宙,從 2006 年《無敵浩克》到 2012 年第一期英雄集結的《復仇者聯盟》,已經完成瞭一輪洗牌瞭。其中電影水準也是參差,說實話與 DC 如今的情況類似,《鋼鐵俠》口碑爆棚,《雷神》《美國隊長》《無敵浩克》這些片子水準也是一般,但這些作品的任務,就是文化輸出,所以才會迎來瞭《復仇者聯盟》的火爆。

漫威電影宇宙的優勢就在於此,有充足的時間對未來角色和電影進行規劃。對於非粉絲的路人來說,如今大名鼎鼎的鋼鐵俠、美國隊長、雷神們,有誰敢說在 2006 年之前就瞭解他們呢?這些大人物的個人電影,乃至組隊團戰,自然會大大的關註。

相反,DC 電影宇宙可沒那麼多時間,在已經拉下漫威一個身位的情況下," 倉促 " 二字始終伴隨著 DC 電影的發展。

7、" 倉促 " 的以大帶小

DC 清楚明白的意識到,留給 DC 的時間不多瞭,我軍不會照搬漫威電影宇宙 " 攢角色湊大招 " 的發展模式,隻能依靠人氣大俠的一己之力推動宇宙觀的前進。最終重擔還是留給瞭超人和蝙蝠俠。

漫威電影宇宙,集結第一期角色用瞭 7 年時間 6 部電影,而 DC 呢?從 2013 年的《超人》到今日的《正義聯盟》,僅用瞭 4 年,其中閃電俠、海王、鋼骨都是首次亮相。

DC 宇宙這樣的發展策略也是沒問題的,畢竟 DC 漫畫角色中,真正稱得上大眾級的隻有上世紀風光無限的超人和蝙蝠俠,也是 DC 手中唯一可用的兩張牌。用大牌帶動其他角色,是短時間內最有效的方式。

但這樣一來,DC 電影宇宙對於非粉絲觀眾就不是太友好瞭,這比漫威第一期時候的問題還要嚴重瞭。雖然粉絲們對電影中的幾位角色如數傢珍,當正義聯盟首次集結的時候,粉絲一定會激動萬分,結尾彩蛋更是高能。但對於非粉絲來說,總體上還是懵逼的。

" 這是誰?他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這個哲學問題,大概是普通觀眾看《正義聯盟》時的感受沒有瞭粉絲面對愛豆時的激動,再加上故事本身不算出色,所有的問題都會放大。

" 倉促 " 的結果就這樣,比起漫威電影宇宙醞釀多年的電影宇宙計劃,DC 電影,無論從籌備還是發展,都處在一個很著急忙慌的過程。如此一來,關於故事脈絡、角色定位、究竟是走深沉路線還是逗比風格等一系列前期籌備中,就形成瞭一個惡性循環。

所謂 " 愛屋及烏 ",粉絲們自然能夠對正義聯盟首次集結充滿瞭興趣,但其他觀眾就不一定瞭。

這就是 DC 電影如今招牌般的口碑 " 兩極分化 " 的起因。

8、風水輪流轉

對於粉絲來說,利好的消息在於,DC 用瞭極短的時間,終於完成 DC 電影宇宙第一期組隊,盡管這次組隊有點磕磕絆絆。餘下時間,DC 電影有瞭相對充裕的時間,去完成二輪規劃,反正除瞭超人和蝙蝠俠之外,其餘角色最起碼在大銀幕上混瞭個臉熟。

隨後,2018 年的《海王》,2019 年的《沙贊》《神奇女俠 2》、2020 年的《自殺小隊 2》《鋼骨》《綠燈軍團》還有未來的《正義聯盟 2》,DC 電影宇宙的未來已經逐漸成瞭規模,而關於大傢一直爭議的風格問題、故事問題,相信在充裕的時間,會得到相應的解決辦法。但最關鍵的是,《正義聯盟》之後,DC 電影宇宙也終於完成從粉絲向到大眾向的過渡

但是,超級英雄電影還會火幾年呢?誰也不知道,從粉絲的角度,實在不想看到這句話—— "留給 DC 電影的時間不多瞭。"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