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 預感下一個爆款將要誕生。
何以見得?
因為這部電影所說的事情,每天都在折磨著中國人,你卻從未在銀幕上看見過。
4 月 4 號,正式登陸內地院線——
《起跑線》
Hindi Medium
又是印度電影?
對,或許你還沒有反應過來,印度已經成為繼美國好萊塢之後,內地電影市場的第二大外語片原產地。
近一年來的《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每部都引發瞭不少話題。
《起跑線》同樣直切(暗合)瞭當下中國人的焦慮——
上學難。
窮人和有錢人的差距,在起跑線上就已經被拉大瞭。
男主伊爾凡 · 可汗你不陌生,他一出現,電影總有金句。
《貧民窟百萬富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在這部《起跑線》裡,他扮演的是一個民企小老板,拉吉。
開瞭一間不大不小的裁縫店,收入過得去。
還很好命地娶瞭一個漂亮老婆米塔(薩巴 · 卡瑪爾 飾),生瞭個可愛女兒皮雅,生活美滋滋。
直到 …… 女兒要上學瞭。
該上就上唄。
問題是,你想上哪所學校?
要知道在印度這個地方,好的可以很好。
比如雜志評選出來的 TOP5,泳池、馬場、高爾夫,奢華如皇傢宮邸。
你沒看錯,這隻是一所學校。
不堪也可以很不堪。
比如這所公立學校,教室是需要用木頭支撐的危房。
物質條件的差距倒還是其次。
更關鍵的是——
選擇一所學校,差不多就是選定瞭人生的天花板。
在頂尖的私立學校,你享受到的是貴族化教育,全英文教學。
這有多重要呢?用米塔的話來說——
在我們國傢,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 " 階級 "
成為這個階級的一部分最好的辦法就是 ……
在好的學校讀書
太誇張瞭嗎?
不,別說未來工作需要英語,就連有錢人傢的孩子,也隻和講英語的人玩耍。
《起跑線》的原名叫 "Hindi Medium" ——印度中產階級。
中產看似是美滿生活的代名詞,但其實最不穩定的就是中產。
高不攀,低不就,既沒有上流社會殷實的傢底,又沒有底層社會好死不如賴活的韌性。
他們的觀念已經覺醒,然而眼前能走的路卻越來越窄;
他們看上去很體面,實則不堪一擊,稍有差池就會跌落。
這樣的人,最容易產生焦慮。
以米塔為代表。
她用神經過敏的方式,關愛著女兒。
就算是外面沒太陽沒蚊子,出去也要先噴防曬和驅蚊水;在大傢穿著短袖的時候,還得套上個棉襖怕著涼;隻是去公園滑滑梯,還得戴上頭盔保護腦袋 .……
在上學問題上,她自然也不甘人後。
用中國父母的一句話說——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但最好的教育,肯定不便宜。
想用教育作為撬動命運的杠桿,還行得通嗎?
可以。隻是 ……
這也許耗盡這一代人畢生的力氣,去換取下一代人略微的階級提升。
來看看拉吉和米塔憋屈的求學之路,你就知道,原來印度人在教育問題上的 " 幾座大山 ",和我們也差不多。
首先是,學區房。
砸鍋賣鐵買來瞭房子,也不是萬事大吉。
因為你買不來身份。
但當一傢人終於搬到高檔富人區的時候,他們才發現周圍的鄰居對他們愛搭不理的。
搬傢小哥顯然更有經驗:在這裡交朋友,得看你開的什麼車。
不就是還缺一點逼格嘛。
拉吉和米塔再使出第二招,裝土豪。
這是用在入學面試的時候。
校長面試傢長。
孩子的面試,其實就是看傢長。
你以為呢,孩子讀書,考的不還是父母?
為瞭給校長一個好印象,他們特意把能買到的名牌都穿在身上瞭。
背下培訓機構給的標準答案。
被問如何跟孩子解釋 " 貧窮 ",你隻管回答 " 分享就是關愛 "。
都以為萬事俱備,但最後呢?
還是落榜。
絕望的拉吉和太太回到培訓機構,問為什麼交錢還是上不瞭學。
得到的是赤裸裸的真相:
你們的孩子沒問題
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板的孩子
就在他們以為沒戲瞭的時候,撈偏門的培訓機構又出瞭另一個餿主意,裝窮人。
貴族學校為瞭顯示慷慨,每年會留出 25% 的名額,讓貧困傢庭的孩子免費入學。
所有申請的學生都可以參加抽簽,公平、公開、公正 ……
假如你不夠有錢,那麼喬裝成窮人,或許還有點機會。
於是拉吉和米塔又一次搬傢瞭。
這次他們從富人區搬到瞭貧民窟。
鄰居們狠熱情,還興高采烈地討論他們東邊老張死於肺結核,隔壁老李剛得瞭登革熱。
白天,他們要拍照 ps 以後發上朋友圈,對親朋好友假裝自己去巴黎度假瞭。
到瞭晚上,睡在貧民窟的他們,還要迎接小動物的熱情來訪。
看到瞭吧,裝窮人讀名校,也真的不輕松。
首先,你得在這種散佈各種病菌的地方,活下來。
然後,經受住學校調查官的傢訪,瞞過去。
最後,打通政府官員的各個環節,讓你 " 剛好 " 被抽中。
這哪裡是在上學,簡直是一場偷天換日的大冒險。
但為瞭下一代的教育,父母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
在電影裡頭,拉吉父母去尋找培訓機構的幫助時,面對著給女兒從早到晚的補習時間,媽媽擔心地問瞭一句:" 她什麼時候吃飯睡覺呢?"
就換來瞭一句——
你們太晚瞭,懷孕的時候就要開始準備瞭
誇張?
還有更誇張的。
2016 年香港拍瞭一部真人秀《沒有起跑線》,裡面有位媽媽說得更加迫在眉睫——
某些特別出名、多人競爭的學校
隻收一個月的寶寶
……
要贏在射精前
功夫不到傢,你造孩子的時候就已經輸瞭一半。
一個人生下來,長大,讀書受教育 …… 一切都隻是為瞭競爭?
誰都知道這荒誕。
但,你又不得不爭。
因為有一天,大傢忽然發現自己——
有個性,卻沒有講個性的資本;
充滿求知欲和好奇心,卻沒有進入知識殿堂的入場券。
就像《起跑線》中痛陳的那樣:
教育失去瞭其本質,現在教育是門生意瞭。
在電影裡有個很值得回味的細節。
拉吉在貧民窟的鄰居希亞姆,一個真正他最害怕成為的 " 賤民 "。
可是,希亞姆反而感受不到自己的 " 賤 "。
他教拉吉在貧民窟的生存小竅門,幫拉吉這個 " 窮人 " 申請學校出主意,無憂無慮地和孩子們玩耍。
拉吉才恍然出神。
自己做的一切,有多哭笑不得。
但我們反過來想,錯的隻是拉吉和米塔嗎?
當受教育這一基本的公民權利,也變成瞭奢侈品。
當所有人都被重擔壓得抬不起頭,看不見遠方的天際線,隻看得見腳下的起跑線。
當象征公平 " 起跑線 ",變成瞭最不公平的東西 ……
可悲的是誰?
可笑的又是誰?
或許《起跑線》上映那天,我們應該再到電影院去對這個問題刨根問底。
Sir 開頭就說,預計《起跑線》會成為又一部爆款。
但是能成為爆款沒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我們什麼時候也能迎來這樣一部,直面我們社會痛點的電影呢?
想想看,有一天印度人也坐在電影院,看著國產 " 摔爸 ",國產 " 神秘巨星 ",國產 " 起跑線 ",說,他們又出爆款瞭 ……
別噴啊,Sir 想想也不行麼。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小田不讓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