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美食片也少兒不宜

03-17

前段時間好多人都被《舌尖 3》傷瞭心。

今天肉叔推薦的這部美食片,絕對能幫你找回食欲。

不信看豆瓣被頂最高的兩條評論:

這是一部神奇的 " 美 " 食片。

別被片頭的精致畫風騙瞭 ↓

其實 ……

海報上的殘羹冷炙,才最能概括整部片的畫風——

不中看的美食

Ugly Delicious

溫馨提示,小朋友們請捂眼,這部 " 美食片 "少兒不宜

嘉賓口無遮攔開黃腔。吃個烤鴨吧,被形容為 ……

我感覺鴨子在和我的嘴啪啪啪

灌湯包的湯汁,被說成是 ……(你們自己看字幕)

餐廳老板:???

吃個包子,也要露出一副如狼似虎、獸欲大發的表情:

快過來讓我摸摸你

包子:???

沒錯,這位女嘉賓就是脫口秀《小眼鏡蛇》裡什麼都敢拿自己開涮的黃阿麗(Ali Wong)瞭。

看到這你大概也能猜到,這部美食片,什麼話題都敢碰,什麼尺度都敢說。

每一集都會有許多文化 " 碰撞 "。

每個人都站自己的傢鄉美食是全世界最好,堅持自己的煮法最傳統正宗,然後又互相不認同,甚至開始吵架。

還充滿瞭地域、種族歧視。

有色人種做的美食被遺忘,但換成白人來煮就會變流行。

懟政府懟政策、甚至懟川普。

這種口無遮攔的風格會讓一些人覺得,這是對各國美食的不尊重。

但肉叔覺得剛好相反,因為它不針對地域,不追求正宗,隻關註味道。

國傢、歷史、派系、環境、擺盤都不重要,好吃就行。因此片名才會叫《不中看的美食》。

我要扯掉無謂的元素,回到食物本身

好吃的東西就該不分貴賤,不分國界,不必上高級餐廳,人人都吃得起。

比如這道墨西哥小吃:塔可(taco),也就是墨西哥卷餅。

怎樣才地道?

看醬料。是常見的墨西哥紅綠醬,還是有點什麼別出心裁的醬料。

就好像在廣東,你去吃路邊的牛雜店,除瞭看用料是否新鮮,最能鎖住客人胃、留住客人心的,就是這傢店的獨門醬料。

片中的這傢塔可店,配有碎辣椒醬,用烤過的辣椒制成。

無論塔克做得多好,隻有和烤辣椒一並吃,才是真 · 墨西哥風味。

好吃的東西,也不一定得有名氣,不一定做法復雜。

就像這傢幾乎要倒閉的韓裔餐廳,讓生意重新興隆的,不是模仿美國人做的西餐,也不是韓國著名菜式。

而是店主重新做出的,奶奶那代人在後廚簡單拼湊剩餘食材的 " 員工餐 "。

食物好不好吃,跟餐桌禮儀也沒什麼直接關系。

比如中餐廳常常不像西餐那樣優雅地點菜,而是直接走到水池旁邊,親自撈起生猛亂跳的海鮮。

這種霸氣點菜法,直接嚇著外國人。

中餐廳也很少像西餐廳那樣做精致的擺盤,各種粗暴裝碟的大盤海鮮,直接上桌。

堆成小山一樣炸龍蝦,得兩個人一起抬上來。

好爽!

雖然不好看,也沒食相,但就是暢快淋漓。

這種 " 隨便 " 的態度,怎麼聽起來跟我們中國菜講究的 " 正宗 " 完全相反?

不得不說說主持人——韓裔美籍廚師大衛 · 張(David Chang,以下簡稱 DC),一個改變美國餐飲界的胖砸。

身為韓國人,從小吃韓食,卻深諳中餐,最後受日料啟發,開日式拉面連鎖店火爆全美國,成為明星大廚,走上人生巔峰。

DC 雖然名氣大,但他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頂級廚師。

一開始在廚師學校學習 " 高端 " 法式廚藝,又在著名大餐廳裡當學徒,但學瞭幾年後,他就對死板的廚藝感到失望,跑去日本 " 散心 ",順便學瞭日式料理。

同學們都在 " 正軌 " 上為當名廚而拼命往高處爬時,他又 " 跑偏 " 去開小食店。

如今,曾經的同門師兄弟都感嘆,當年我們還笑這個人放棄大好前途,現在人傢都成為電視上常見的明星瞭,我們還在廚房裡忙死忙活。

他開的店,雖然有著日語店名 momofuku(日語桃福的發音),也自稱 noodle bar(拉面店),但實際上店裡賣的食物,他自己都說不好是來自哪個國傢。

售賣的食物包括:(各國風味的)拉面、包點、粥、飯 ……DC 又把各國煮法 & 味道都融入菜裡。

隻做他喜歡的、想煮的、新奇的菜式,菜單也經常換。

它有些像葡萄牙菜或者韓國菜,但味道是四川風味

圖源見水印

傳統又 " 反傳統 " ——直接創造新的傳統。

其實不光是 DC 的店,在美國的中餐、韓餐、墨西哥餐,都一樣。

唐人街上中國餐廳裡做的水煮魚長這樣 ↓

這是 " 牛排炒飯 "↓

中餐館的華裔後代們,開發出這些中西結合的菜式,既不算傳統中餐,也不算傳統西餐,已成為一種新的味道。

不正宗,但那有什麼關系呢?好吃就行啊。

說白瞭,這部片用一個移民的視角,以餐飲文化為切入點,探討美國文化中的多元性,在融入去的過程中影響它,並成為它的一份子。

不過肉叔看得最開心的部分,要數 DC 這個 " 中國菜十級愛好者 ",到處懟人,為中國菜正名。

第一集,朋友說墨西哥卷餅是全世界最好吃的食物,要帶他去試。

他吃完一個大蝦卷餅後,雖然也贊瞭一句 " 好吃 ",但並沒有特別誇張地發出 " 鵝妹子嚶 " 的感嘆,明顯可見他內心並不同意這個結論。

他馬上說,這就像中國的蝦餃啊。

之後,全球著名大廚正在為 DC 示范意大利特色美食——臍餃的做法。

DC 又非常耿直:

這不就是餛飩嘛?這是迷你中式餃子,不是臍餃。

直接把人傢大廚氣炸。

幾乎每一種食物,他都會聯想到一種亞洲美食。

因為這點還老是被朋友吐槽。

他甚至拿亞洲美食硬扛全球著名高端菜系——意大利菜。

用 " 辯論賽 " 形式一拼高下,完全沒在怕的。

你說你們意大利餃子多?

結果數來數去就 6 種,但亞洲的餃子卻形式多樣。

更重要的,不但種類多,還本質淳樸,哺育瞭形形色色的人,不一定隻有高端人士才能吃哦。

" 逼 " 意大利人在同胞面前承認更喜歡中國菜。

你是要讓我和我認識的所有意大利人為敵嗎 …… 我喜歡亞洲菜

這種意大利著名的臍餃,美其名曰維納斯的肚臍,精致擺盤,放在西餐廳裡賣,價錢貴到飛起。

實際不就跟我吃貨大國滿街便宜又好吃的雲吞 / 餛飩 / 抄手很像?

還有這種希臘人的旋轉烤肉,把層層疊的肉柱一點點割下肉碎,夾在餅皮中間吃,不就是手卷餅嘛!

DC 為亞洲食物被低估深深感到不忿,在餐廳吃著吃著,就跟嘉賓大噴:

憑啥包子餃子從來不像意大利方餃那樣,被當成藝術品?!

憑啥許多歐洲菜明明不夠亞洲菜好吃,但換個盤子和場所就能賣得比中餐貴 N 倍?!

這破事兒讓我抓狂

他並不是非得一拼高低,也不是說中餐更好,本來食物文化隨著移民在各國之間傳播,互相融合,又創造出新的食物。

好吃就是好吃,人們應該改變這種 A 國食物比 B 國食物 " 低端 " 的印象。

他隻想為被低估的美食正名。

因此他也一直在強調,一種食物盡管不中看,也不一定符合大多數人口味,但伴隨你長大,帶有一個地方的獨特口味和印記,就會有瘋狂的追隨者。

例如你小時候一定吃過某傢不正宗的快餐店,味道也很一般,但讓你至今難忘。

因為那是你童年的味道。

對於 DC 來說,那就是年輕時吃過的各種亞洲美食。

例如上海的生煎包。

盡管第一次吃的時候,DC 不知道裡面有湯汁而被燙傷整個口腔,但他仍然最愛這個味道,因為裡面儲藏著他年輕時候來中國的回憶。

不用什麼高級餐廳,就在路邊簡陋的小店,就能吃個滿嘴爆汁,一臉感動。

為瞭體驗 " 傢的味道 ",DC 還跑到河北的小村莊裡,隨意找瞭一戶人傢的老奶奶,請她示范包餃子。

在那裡,早上 9 點就停止自來水供應,也沒有煤氣,得燒柴火。比起設備齊全的高級餐廳廚房,這裡做頓飯相當麻煩。

但並不妨礙她們做出好吃的餃子。

那些精致繁瑣的步驟、環境、擺盤、禮儀的講究,都比不上這種樸實的、最大限度利用有限條件做出來的好吃,因為這是記憶裡的味道。

感覺就像小時候的傢

我傢的女人們過去就包餃子

包餃子的老奶奶也說:

你像我們那孩子

瞅著我們包餃子

他也要伸手

肉叔想起小時候過年,傢裡的女人們都聚集在一起包一種叫炸角的食物。

這時候,肉叔就一定要伸出小爪子拿起一塊面皮,學著大人們的樣子裝模作樣地包起來,還硬是要發揮 " 靈感 ",創作一些奇形怪狀的 " 新品 "。

當然,看到最後出來的效果,內心也跟 DC 一樣 ↓

看她們包得多漂亮

我包得像石頭一樣

同樣的,還有充滿期待地站在廚房門外,伸長脖子等待美食出爐的猴急心情。

是不是也像小時候的你?

相信此時此刻,你心裡肯定已經想起瞭某個菜,某年某月,某地某人。

是有點俗,但美食說到最後,不就是關於文化、關於記憶、關於愛?

寫著寫著,肉叔又掏出手機,點開瞭外賣 APP……

編輯:海邊的曼徹斯特聯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