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就現在的天氣來看,今年的柳,是賞不成瞭。
前幾天,大半個中國還在接受風雪的洗禮,幾乎人人叫冷不迭。
但是,沒關系,讓這部如沐春風的紀錄片,給你暖一暖。
《我們的森林》
以為又是 BBC 制作出品?
NO NO NO 。
不是隻有 BBC 才出精品,況且這部紀錄片,英國人還真拍不瞭。
德國,全世界出名冷靜克制的國傢。
誰又能想到,他們對森林愛得如此深沉。
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
二戰剛剛結束,柏林一片狼藉,百姓食不果腹,連糧食都要接受他國救濟。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人還惦記著他們的樹,要求救援國運輸小樹苗。
德意志民族是有多瘋狂,自己都快餓死瞭,也不想失去森林。
時至今日,科技發展讓德國的護林業越發成熟。
他們會給生病的樹木看病,用直升機吊著鈣肥,平衡土壤的酸堿度。
用超聲波接收樹木之間的信息交流,深入瞭解它們的成長。
用特制相機深入地層,給樹根拍照,全方位記錄樹木能量傳輸。
會派神獸級樹木收割機,解決樹木稠密問題。
而德國最大的收割機,就是專用於樹木的聯合收割。
是不是想問,為什麼德國人這麼重視森林?
答案隻有一個:因為值得。
就看這棵超過 500 年的老橡樹,單是樹冠,就長瞭 60 萬餘片葉子。
一天之間,它能制造 12 公斤糖分,儲存於軀幹。
吸收瞭 2 到 3 個傢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釋放出 10 個柏林人 1 天所需的氧氣量。
在德國的任何一座城市,天然氧吧隨處可見。
當然,德國人熱愛森林,不僅僅是因為它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樹木的聰明,也是人類難以想象的。
" 樹精 " 之稱,可不是白來的。
在樹木的內部系統中,交流無時無刻不在進行。
比如,當樹根感知到土壤的幹燥,為瞭預防幹旱,它就會給樹冠發出信息:太幹瞭。
收到信號的樹冠,會立刻命令樹葉:快點,多吸收點水分,別蒸發瞭。
再比如,當甲蟲或鳥類啄食樹幹時,樹木會分泌出一種氣體,保護自己。
但如果一棵樹被動物集體欺負,就說明過於虛弱,營養也早已跟不上。
那時,它就會慢慢死去,給新生命騰出空間。
新陳代謝,生老病死,森林也需要經歷生命的完整輪回。
和人類一樣,樹木也是社會型生物。
樹木之所能變成森林,正因為具有強大的社交能力。
不像我們八卦、球賽、遊戲,漫天亂侃。
它們聊的都是正經事。
比如,逢幹旱年,樹和樹之間會互相傳話。
仿佛在說:今年太幹瞭,明年可不能掉以輕心。
到瞭第二年,每棵樹就會自動減少水分消耗,放慢生長速度。
樹精明的哪種程度?
它可不會站在那裡,傻傻等其他東西啃咬。
當被馬鹿侵襲時,它會立刻反擊,分泌出鞣酸,擾亂馬鹿的消化系統。
結果,鞣酸不僅趕跑瞭侵擾者,還順便通知瞭方圓幾裡的同伴:註意危險。
說來神奇,樹木居然也會 " 哺乳 "。
在幼苗長出堅硬的樹皮之前,大樹會一直給小楓樹苗輸送水和營養,直到它們可以自力更生。
除瞭樹木之間的交流,森林裡的其他生物,也和大樹保持著親密關系。
蘑菇,森林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棵樹認識另一棵樹,不管多遠或多近,都必須通過小小的蘑菇。
別看小傢夥不起眼,它地下的根須,長達千米。
交錯復雜的網絡,是它們合作的秘密通道。
不知不覺,協議悄悄達成。
蘑菇根須負責保護樹根、提供養料,作為回報,樹根向蘑菇提供充足的糖分。
還有林子裡各種各樣的動物,猞猁、野豬、松鼠、啄木鳥 ......
對它們來說,森林無疑是最棒的棲息地。
春天,樹醫啄木鳥飛來給去,為民除害。
伴隨著 25m/h 的啄速,它樂此不疲,一天能敲擊 1 萬次之多。
夏天,野豬爭著和馴鹿搶水喝。
帶著一身水,找個陰涼地嬉戲、玩鬧、睡大覺。
秋天,果實成熟,埋在土壤下的松露泛著濃香,吸引一大波貪吃的小松鼠前來駐足。
看著這些小東西吃的那麼香,簡直不要太治愈!
冬天,不懼嚴寒的猞猁,穿著一身油亮的皮草,盤踞在樹上看雪景。
說不定,《格林童話》中的神秘城堡就藏在森林某處。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生命不止,溫暖常在。
森林帶給德國人的,不止是新鮮空氣,更多是一種希望和慰藉。
正如一年一度的播種大會。
隨風起舞的種子,飄向遠方,帶著一份生的期許,在人們心中紮根發芽,最終長成參天大樹。
在以往的紀錄片中,但凡是跟環境有關,必定會大力鼓吹說教。
但《我們的森林》沒有。
它弱化人類視角,避免老生常談,用一個個動人的故事,重現童話中浪漫又神秘的森林王國。
讓人們滿眼望去都是綠,兩耳聽來全是歌。
毫無疑問,保護環境固然重要。
作為地球之肺,世界上體積最大、存活最久的有機生命體。
森林和人類、萬物,甚至宇宙都息息相關。
它的美,不僅肉眼能看到,還切身體現在每個人身上。
但是,能像德國人這麼瘋狂愛樹的民族,實在不多。
猶記片中的一句話:種樹,意味著思考未來。
未來到底有多遠?誰也不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綠色,人類必然沒有未來。
我想,唯有投身到那片蔥鬱中,才能找到最終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