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馬雲腳踹北頭幼兒園的武術小電影吸引瞭蟬主的註意力,才發現馬大俠是如此具有武俠精神。
但,說到武俠,直到央視的這部紀錄片拍出來把我嚇哭瞭,
沒有哪一部紀錄片能像它那樣瀟灑。
《本草中華》
在豆瓣評分才 1300 多人,卻已經打到瞭 9.0 分。
在去年的時候,《本草中華》的制作團隊就已經拍瞭一部關於中藥中醫的紀錄片,分數也在 8.4。
《本草中國》
真 ·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蟬主隻看瞭第一集就停不下來瞭,我發現瞭這部紀錄片最讓人挪不開眼的一點,就是它擁有著電影都拍不出來的——武俠氣質。
各色藥農采藥,制藥,制成形形色色的中藥藥劑,都有這個各傢的功夫。
從少林寺的黑玉斷續膏晾曬制作熬制的僧人,
再到在田野中追尋烏梢蛇的捕蛇者;
回歸於鄉野,采集馬蘭用作染料,以手工染佈為生的染織業者;
或是用傳統方法祛除巴豆毒性的醫者;
都在中醫藥學中,步步見真招,練就都都是真功夫。
如果再不看,估計中醫又要被韓國給申遺瞭。畢竟人傢今年八月已經出瞭一部關於中醫的電視劇瞭。
傳承中的人生
《本草中華》一共分為 6 個部分,每一集也就 30 分鐘,但包含瞭傳承、五味、步履、奇遇、功夫、容顏這六個主題,圍繞著這六個主題,講述的還是關於中藥的故事。
在這六個故事裡,雖然用不同的角度去講述關於如何炮制中藥,找尋本草的故事,但還是以傳承一詞以貫之著 180 多分鐘。
那曲地區的父親帶著自己的兒子翻遍瞭大山,終於讓兒子找到瞭生平第一根蟲草。
而孩子將第一根蟲草送給瞭需要調理身體的爺爺,這挖掘蟲草的本事,他也終於從祖輩父輩那繼承瞭過來。
已經是 87 歲高齡的老中醫薑老,還是沒想著退休,兒子擔心他前幾年的胃部大出血,但薑老還是跑去瞭青州,教一些年輕人煅燒荷葉炭。
經歷過煅燒後的荷葉,形成 瞭一種新的中藥形制——荷葉炭,這一種質的改變,但藥性依舊。
而在王氏保赤丸的制作過程中,師父的口手相傳,讓這種微小又珍貴的藥丸卻蘊含瞭師徒之間最深厚的情誼。
這種藥丸為瞭保證藥品的質量和精確的藥劑,要經歷 6 天 5 夜的手工制作。
在這種微丸粘上藥粉,滾上金箔後,藥丸的直徑隻能增加瞭一毫米,而這種精益求精的制作方法隻能是人工制作。
問及這個制藥車間的師傅顧萬霞,師父過世時的心情如何。
她突然雙手掩面,用哽咽的語氣說:那時候的心情就是這樣。
在這部紀錄片裡,我時長能看見年過七旬的老人,還在中藥鋪裡帶學生或是還在自己親自做中草藥。
他們的一板一眼,都是江湖裡歷練出來的功夫。
誰也不願意看見這些傳統的絕活就此消失匿跡,每當看著年輕學徒跟著師父身後勤學苦練,像是這醫者的慈悲心,也在這濃鬱的草藥中一代代傳承下去,讓人為之動容。
有一些功夫
慢慢地就失傳瞭
可其實隻要人們想留住它
它就會留下來
中藥裡的五味雜陳
和《舌尖上的中國》的調性其實差不多,《本草中華》也是每期由幾個傢庭的故事出發,再回歸傢庭。
有時藥材和食材不分傢,也讓不少人看中藥看餓瞭。
但卻在這五味雜陳裡,我們看到瞭人生。
有每年晾曬、烘幹制作烏梅的夫妻,相濡以沫的 50 年來,繞床弄青梅的小丫頭也已經成為瞭白發蒼蒼的老伴,
有第一次為妻子挖百合,洗凈靠著自己想象去蒸煮百合,為妻子做飯的樸實老農民,
第一筷子就是夾給照顧瞭自己大半輩子的妻子。
雖然這讓人覺得比《舌尖》還煽情,但卻不知不覺對這些大半輩子在草藥中討日子的人們,看到瞭溫暖和愛。
在寧夏枸杞品種改良的創始人之子——張維忠在被問到:如果人們以後忘記你瞭,你會難過嗎?
張維忠哈哈一樂說,這沒啥嘛,農民嘛忘記就忘記瞭。
這問題編導就問的不咋樣。
但反而是老張的噗嗤一樂,讓我覺得他根本就沒有把出不出名太當回事。
就算是自己和他父親出現在博物館裡的墻上,他還是他,一個種枸杞的農民。
正是在這些毫不起眼,也不會被記住名字的藥農和醫者們,還在用自己所堅持的信念堅守著中國的醫藥王國。
也正是因為信念,才讓中醫成為國人最長情的寄托。
蟬主其實很怕有人問我,中醫你覺得科不科學。
我曾經看過一部電影叫《大明劫》,說的是明朝崇禎 15 年遊醫吳又可的故事,
整個電影最震驚我的就是最後的一行字幕:
書中的 " 達原飲 " 用於治療非典起到瞭奇效。
雖然並不瞭解 " 達原飲 " 是否真的在非典之中起到瞭多巨大的作用,但是在那時候,吳又可的 " 癘氣 " 一說,也是他很早就知道傳染病靠著飛沫,空氣傳染,開啟瞭中國的傳染病學研究。
科學或是不科學,隻不過是思考方式不同。
用西方的科學理論去衡量中國的醫學傳統,必定會有差別和偏頗,但如今的中醫發展,也在往著一個有理由根據的方向行進。
不論如何,中醫的存在就如一盞小燭燈溫暖卻不刺眼,用幾千年渾厚的智慧守護著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