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為這侮辱智商的節目浪費一分鐘

03-06

如圖所示,今天咱們要嘮的就是這檔節目——

這!就是街舞

眾所周知,老妹兒是個不折不扣的追風少女,啥風頭大追啥。

自從去年夏天中瞭《中國有嘻哈》的毒," 火鍋底料 " 已經伴隨我度過一個秋冬瞭。

人們都親切地將 2017 年稱為 " 嘻哈年 "。

到瞭 2018 年,票圈的舞蹈老師又紛紛化身《這!就是街舞》官宣:

2018,將是街舞的天下。

每天打好幾條廣告,摩拳擦掌地盼著它爆紅,好趁機漲一波學費。

朱碧石同款街舞嘿啪瞭解一下?

尷尬的是,這波免費廣告似乎打瞭水漂。

除瞭播出當晚能混到幾個熱搜,《這!就是街舞》基本沒啥大水花。

當年,《中國有嘻哈》以單集三小時破 2 億的收視,穩穩打下一片江山。

如今,《這!就是街舞》首播卻隻有 1800 萬,不由得想為它高歌一曲《涼涼》。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怎麼就這麼大?

更何況,還是兩個極力想成為雙胞胎的人?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除瞭唱歌和跳舞本質上的區別,《街舞》目前的節目套路幾乎就是照搬《嘻哈》。

海選環節,導師與選手面面相覷的站位似曾相識。

隻不過《街舞》立志做個精致的豬豬 boy,把《嘻哈》人擠人的體育館,換成瞭 DIY 的霓虹 " 大馬路 "。

晉級方式,換湯不換藥。

《嘻哈》用瞭粗狂的大金鏈子,我們就多體恤選手,送條毛巾給他們擦擦汗。

沒想到吧,一個抄成經典的節目,竟然也成為瞭被 copy 的對象。

但你抄就抄吧,能不能走點心,別滿足於皮毛,也鉆研一下人傢爆紅的精髓?

咱們就拿這類節目最大的優勢來說吧——撕逼大戲。

特殊的街頭文化,自帶戾氣的選手,都給節目帶來瞭天然優勢:選手彼此之間的不服,以及選手對導師的質疑。

用不著導演費腦子,選手們已經主動撕起來瞭。

《中國有嘻哈》就果斷抓住瞭機會,通過剪輯刻意放大矛盾。

印象最深刻的,是 Gai。

第二期選拔裡,當男團出道的選手通過考核後,他當場炸毛,當面 diss 起來。

" 那些 idol 都別來沾邊,會死的很快 "

這種行為無疑是很不尊重人的。

稍有不慎就給選手招黑,還順帶拉低節目逼格。

但在《中國有嘻哈》裡,觀眾卻欣然接受瞭它。

為什麼?

因為從節目前期給 Gai 的兩個鏡頭,我們就已經知道,他是個怎樣的人,他做得出怎樣的事兒。

第一幕,出場。

Gai 自打出場以來,那個光溜的腦袋就沒低下來過。

還沒開始唱就放話:" 我自己除瞭優點就沒有缺點。"

從這裡開始我們對他就有瞭印象,這人自大。

第二幕,男團選手唱歌之前。

節目組給他鏡頭時,他正在用鼻孔表達自己的王之藐視。

他壓根就沒覺得人傢是對手,隻當成瞭個笑話。

被他的霸氣嚇到的同時,我們對他有瞭更深一步的認識,這人不僅自大,他還囂張。

所以後來,他當面 diss 男團選手的時候,我們也不覺得奇怪。

隻是驚嘆道,原來 rapper 真能囂張到這種程度!

總共三個鏡頭,《中國有嘻哈》就讓觀眾記住瞭 Gai,也立起瞭 rapper 的形象,確定瞭節目的風格。

這就是《嘻哈》的聰明之處。

它沒有試圖給選手強加角色,包裝人設,而是展現瞭原汁原味的他們。

所以從一開始我們就知道,這是一群與眾不同的人,他們能做出的事兒絕對有看點。

到這時,矛盾沖突實際上就是節目與選手的相互成全瞭。

但《這!就是街舞》卻隻學會瞭制造矛盾,壓根沒弄明白啥叫 " 成全 "。

同樣是選手、導師之間的不服氣,《街舞》的呈現效果把觀眾都整蒙瞭。

節目播出兩期,為數不多的幾個亮點之一就出在瞭黃子韜組裡。

一個叫沈子皓的執著少年,讓 wuli 韜韜腦殼子疼。

第一次被淘汰後,他不服氣,說要和上一個通過考核的舞者比一輪。

韜韜同意瞭,希望能讓他輸得心服口服。

果然,第二輪跳完他又被淘汰瞭。

但他還是不肯離開,反倒開口求情,說自己是專門為瞭黃子韜才練的跳舞。

???都 2018 年瞭,博同情這招還在流行嗎?

韜韜笑得 real 尷尬而不失禮貌,隻好讓他再比一輪,但結果依然沒有改變。

三次 Battle(比賽),三次淘汰之後,沈子皓終於放棄瞭。

本以為他是被其他選手的實力折服,沒想到回到後臺,他對著鏡頭的第一句話卻是:

" 我最後悔的就是選瞭黃子韜。"

朋友,這臉打得有點疼啊!

比賽時跳舞十幾年都是為瞭他,淘汰後就翻臉不認人,敢情都是逢場作戲啊。

毫無疑問,沈子皓成瞭《這!就是街舞》兩期以來,唯一一個選手瞧不起,觀眾罵不停的人。

但同時,他也成為瞭唯一一個被大部分觀眾記住的舞者。

對於一檔選秀節目來說,這就有點可悲瞭。

真正優秀的舞者沒被記住,節目刻意設計的記憶點反而都是噱頭。

這對選手來說,是很不公平的。

我說的不是比賽的公平性,而是節目組對這群舞者來上節目的初衷,保有的尊重和公平。

他們為什麼來上節目?

毫無疑問是想得到導師及觀眾的認可,獲得曝光。

對於這些舞者來說,實力就是他們唯一的武器。

而如何評判一隻舞蹈的好壞?當然要用眼睛欣賞啦。

但《這!就是街舞》從沒給過他們的舞蹈一個完整的鏡頭。

經常在選手跳舞時,把鏡頭切到導師的表情,或者其他選手身上。

比如韓庚組的大神小白。

從他出場就獲得瞭一大票的歡呼聲,讓我不由得想好好欣賞一下,看看他的舞蹈到底有多厲害。

但節目組顯然打算跟我對著幹。

小白大神跳著跳著,鏡頭就跑到韓庚臉上去瞭。

似乎想通過他面部表情的變化,告訴我們:這人跳得很棒哦 ~

如果說給導師鏡頭是為瞭增加節目的曝光量,我勉強還能接受。

但是,每一次小白跳到很炸很燃的時候,鏡頭就轉向瞭其他 " 嗷嗷 " 歡呼的選手又是幾個意思?

尖叫聲我耳朵聽得到,就不能讓我好好看看他跳得好在哪裡嗎?!

這樣不分重點的剪輯,有時候比惡意剪輯更氣人。

它為瞭節目效果,犧牲瞭選手真正想要展現的實力。

很明顯,比起舞蹈,《這!就是街舞》更需要的是,導師陶醉的表情帶來的話題。

選手於他們來說,隻是這場秀的群演罷瞭。

這對舞者來說,實在太不公平。

如果說,《這!就是街舞》對舞者的忽視,是為瞭多給導師鏡頭,討好觀眾的話。

很遺憾,它也並沒有給到觀眾真正想要的東西。

沖突和噱頭對一檔節目固然重要,如今的觀眾更在意的其實是 " 我能從中得到什麼 "。

還是拿《中國有嘻哈》舉例。

為什麼它能掀起全民嘻哈熱潮?

因為它是帶著使命感的。

從導師到後期字幕,都在不斷地給觀眾灌輸嘻哈文化。

吳亦凡帶火瞭 "freestyle" 後,一開始觀眾和選手還質疑他隻會 "freestyle",根本不懂嘻哈。

但人傢在往後的每一期裡都主動當起瞭專業名詞解說員。

以至於節目大火之後,幾乎每個人嘴裡都能蹦出幾個專業詞匯,開口就能來一段 rap。

這就是使命感。

它拍的是選秀,設計的是噱頭,但傳達的是嘻哈文化。

所以,即使盜版的罵聲滿天飛,它依然能夠擁有大量的觀眾群。

雖然它可能還不夠專業,但不得不承認,它確實把 " 嘻哈 " 這個地下文化,拎出來普及給瞭大眾。

相比之下,《街舞》明顯沒有搞明白自己的定位。

相比起唱歌來說,跳舞本身就是一個更加難以被傳頌的東西。

一些特有的 pose、定點、技巧,不是在旁邊標註一個專業名稱,觀眾就能理解的。

但《街舞》在專業方面的科普卻少的可憐。

四個導師在選拔的時候,除瞭羅志祥會對舞蹈技巧做出幾句點評,其他幾位提出的專業性意見少得可憐。

韓庚幾乎不說話。

所以節目組也隻能把他的選拔過程,拍成 " 他到底給沒給毛巾 " 的懸疑片。

黃子韜話倒是挺多,但更偏綜藝,沒怎麼提到專業方面。

即使被沈子皓纏得仰天長嘆一口氣,他也隻給出瞭 " 我不喜歡 " 這樣的淘汰理由。

反而是年紀最小的易烊千璽,接下瞭吳亦凡的班。

雖然現場話不多,但幕後後采訪時,卻給出瞭街舞的第一個概念。

節目組剪輯放錯重點 + 導師不給力。

這兩期看下來,別說瞭解街舞瞭,我都開始懷疑自己沒有欣賞舞蹈的天賦瞭。

所以說,《這!就是街舞》是缺乏使命感的。

當然瞭,也有人說,綜藝節本來就是搞笑的。

但 " 嘻哈 " 和 " 街舞 " 的題材,卻註定瞭它的不同。

當你要把一個小眾文化拍出來傳播給大眾時,節目就已經背負上瞭宣傳它、延續它的使命。

但《這!就是街舞》為瞭流量,悄悄卸下瞭這個包袱。

它想復制的是《中國有嘻哈》的現象級流量,而不是它對嘻哈文化的傳播,對地下 rapper 的扶持。

所以,為瞭噱頭帶來的播放量,它丟掉瞭街舞文化。

與此同時失去的,還有觀眾對它的耐心和包容。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就是街舞》要是想紅,首先得撿起被它丟掉的 " 使命感 "。

別把觀眾當傻子,也別把舞者當群演。

踏踏實實做好你該做的,才能最終得到你想要的。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