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瞭一部口碑炸裂的德劇——
《巴比倫柏林》
Babylon Berlin
導演和編劇是大名鼎鼎的湯姆 · 提克威,曾執導過《羅拉快跑》、《香水》、《雲圖》和《超感獵殺》等。
這劇講的是上世紀 20 年代發生在柏林的故事。
據說,制作費高達 4000 萬歐元,是目前非英語類劇集投資最貴的。
為還原 20 世紀初德國的樣子,制作方任性地重建瞭一整條完整的柏林街道。
部分場景種,同時安排 300 多名演員出演,復古的質感加上宏大歷史背景,每一集的水準都堪比電影。
如此燒錢,當然也不負眾望。
在今年的德國電視獎(German TV Awards,相當於美國的艾美獎)中,斬獲瞭最佳劇集、最佳攝像、最佳音樂和最佳美術指導四項大獎。
目前豆瓣評分高達 9.0。
爛番茄新鮮度 100%!
故事從 1929 年講起,當時的德國正處於魏瑪共和國時期,一戰後的經濟危機讓許多德國人陷入赤貧,政治形勢也是動蕩不安,各方勢力都在蠢蠢欲動。
這一年,施特雷澤曼病逝標志著魏瑪共和國的黃金時代結束。隨後我們都知道,四年後,希特勒將上臺執政。
在這樣的大歷史背景下,柏林,如劇名一樣,迎來的是一場「巴比倫式」的命運輪回。
提醒:下面有劇透。
男主名叫格裡安,他從傢鄉科隆被新調職到柏林警察局風化組,平時工作就是「掃黃打非」。
本劇的「大尺度」在第一集中就盡顯無疑。
格裡安帶領警察突襲瞭一個正在拍 A 片的劇組,「藝術傢」們竟然在角色扮演聖經中的人物。
格裡安沒收瞭劇組所有的照片和錄像帶,帶回去仔細檢查。
不要以為格裡安隻是出於私心,想看看裡面不可描述的場景。
其實,他來柏林的真實目的,是幫在科隆警察局當高官的父親查找一卷秘密膠片。
而在該劇組的資料中,他發現瞭線索。
就是這張被刮花的底片。
劇情告訴我們,一個黑幫團夥正在用這卷膠片要挾政客並擾亂競選。
格裡安帶著銷毀膠片的艱巨任務來到柏林,由此也遇見瞭女主洛特。
洛特一傢,是柏林的低層人民,她生長在貧民窟中,傢中老小靠她一人掙錢養傢,窮到房租都付不起。
洛特是我比較喜歡的角色,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渾身上下透出強烈的求生欲。
白天去警察局當臨時工。
晚上去舞場做妓女。
洛特並沒對自己的貧賤苦命怨天尤人,反而在日夜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中無縫切換。
她也不像其他的妖艷賤貨一樣,止步於風月場所的外快中,而是抽時間學習,勵志當柏林第一個女警察。
於是,男主女主在警察局相遇,成為「同事」。
如果故事僅此而已,當然不能算神劇。
在格裡安和洛特外,還並行著兩條故事線,而且都圍繞著同一列火車展開。
一群德國軍官不滿魏瑪政府的統治,暗中利用鋼鐵大亨的運貨火車從蘇聯走私軍火,準備叛亂推翻民主政府。
這一次他們從蘇聯運來瞭一火車的化學武器,劑量可以夷平整個柏林。
而另一邊,一夥住在柏林的俄國革命組織,恰好劫持瞭這輛火車。
由於軍方護航,火車順利通過邊檢。
革命組織在這輛火車上加瞭一截車廂,裡面裝滿黃金,打算運去伊斯坦佈爾,來推翻斯大林的佈爾什維克政權。
就這樣,警察、黑幫、軍隊、革命黨人全都卷入火車案中,關系錯綜復雜,各方利益縱橫交錯。
不得不說,該劇一開始真的很慢。慢到前兩集看完,我都沒有弄清楚劇中人物在幹啥。
歷史小白如我,還被第四國際、紅色堡壘、社會民主黨等各種組織弄懵。
直到第三集,故事線才有瞭交叉,各種人物的行動才漸漸清晰起來。
但是,這絕不是一部大悶劇。
接下來的幾集節奏輕快瞭許多,在緊張嚴肅的外衣下,竟然也有瞭活波可愛的一面。
比如,舞會上如此輕巧的對話。
甚至最後一集,格裡安和警長燒掉膠片後,各自學狼叫。
這種 " 搞笑 " 場面,都可以發抖音瞭!
不得不說,《巴比倫柏林》是一部極具野心的電視劇,在歷史和社會的各個維度都追求精細刻畫。
大到經濟危機導致大量失業的民生疾苦,以及戰後享樂主義風靡一時,大傢企圖用酒精和歌舞來逃避現實的國民生態。
小到各種小人物的私人故事,背叛、欲望和愛情,以及男主人公因戰爭和傢人離去所帶來的心理疾病的折磨。
《巴比倫柏林》以全景圖式的刻畫,用蕓蕓眾生的故事,講述柏林乃至德國的興衰史。
匠心十足。當我重看第一集時,才發現,原來導演在開場一連串蒙太奇中已把所有懸念揭開。
但是一開始,你並不認識男主是誰,他有什麼困境,他有經歷過什麼,把答案給你,你也會完全忽視。
歷史也是如此,都知道在輪回,卻很少人會吸取教訓,免於重蹈覆轍。
想看的,胖鳥電影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