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拍瞭部中國人不敢拍的電影!

11-11

前一段時間,小編的朋友圈被 " 對不起,是貧窮限制瞭我的想象力 " 刷瞭屏。有人用來對窮人鞭屍,有人用來給個人奮鬥打雞血,還有人用來自我調侃。

與之對應的是,上海某小學競選傢長委員會的消息也引起瞭廣泛熱議。參選傢長們紛紛祭出瞭學歷、工作、社會地位等等。這讓我不禁錯愕,傢長委員會怎麼就變成 " 拼爹委員會 " 瞭?

熱鬧喧囂之後,這些所謂的熱點事件都會煙消雲散,而其背後根本的貧富差距問題教育公平問題卻鮮有人去觸及。

這就是我今天要推薦這樣一部印度電影的原因,它代表著文化從業者的社會良心。

《起跑線》

Hindi Medium

影片的主角是一對中產階級的夫妻,拉吉和米圖。

拉吉開瞭一傢時裝店,雖然不是頂級富豪,但在小城市裡也算是土豪。

房子、車子、票子通通都有,甚至連保姆傭人也有。

拉吉和米圖有個寶貝女兒皮雅,已經到瞭該上學的年齡。

與中國的虎媽貓爸一樣,米圖對於女兒的教育十分擔憂,表示一定要讓女兒進入最好的學校。

她認為,女兒如果進不瞭最好的學校,英文就學不會,眼界就會狹窄,然後就無法適應社會,孤獨沮喪,渾渾噩噩過上吸毒一樣的墮落生活。

而拉吉則覺得普通學校也沒什麼不妥,他自己也是普通的公立學校出身的,照樣活得好好的。

不過,《起跑線》並沒有像中國電視劇《虎媽貓媽》那樣一傢人掀起教育觀大戰。

因為影片本身的喜劇定位,《起跑線》將拉吉設定為一個對老婆百般呵護的暖男,隻要老婆大人高興,上刀山下火海都在所不惜。

兩人先是把全市最好的五個學校都看瞭個遍。

有通過舞蹈和音樂來教學的大自然學校,從來不用死記硬背。

有豪華如五星級酒店的蘇拉傑 · 瓦利中學,空調、歐式食堂、恒溫遊泳池 …… 你能想到的它都有。

最終,他們把目標定在瞭排名第一的德裡文法學校,印度的很多工業大亨和政客都出自於此。

這麼好的學校是你傢孩子想上就能上的嗎?當然不可能。

首先,傢庭住址必須得在學校 3 公裡以內。用中國人的說法就是,你必須要有學區房。

第二,你的孩子必須要有足夠的才藝,比如彈個琴、畫個畫、說個英語神馬的。

第三,你的孩子一定要是符合精英話語想象的 " 優質兒童 ",值得栽培的那種。

這樣就可以瞭嗎?圖樣圖森破。

不管孩子有多優秀,父母如果太 low 的話,也一樣沒有入學資格。

簡單來說,孩子的父母一定要給人一種有理想、有素養、有品位、有道德的精英范兒。

穿著不能花裡胡哨滿身大牌,要有一種低調的奢華。

▲上面這種穿金戴銀的土豪畫風肯定是不行的。

言語間要有一種關愛世界的大情懷,看到受苦受難的同胞就忍不住落淚援助的那種人設。

拉吉和米圖帶著皮雅卯足瞭勁去滿足以上這一系列的要求,買學區房、送培訓班、改變自身形象等等,能做的基本都做瞭。

但可惜,他們還是失敗瞭。

因為啥?

拉吉的身份。

之前說過,拉吉是一傢時裝店的老板,而這顯然不是很 " 精英 "。學校認為,精英的前提是有文化,沒文化再有錢也隻是土豪,根本不會過多關註孩子的教育。

這可怎麼辦,都已經做瞭這麼多,不能功虧一簣啊。

不想讓老婆難過的拉吉開始琢磨其他的途徑。

正門走不瞭,咱可以走後門,後門走不瞭,咱還有偏門。

拉吉先是找人幫忙托首席部長寫推薦信,

然後帶著一大包錢去賄賂女校長,卻發現這條路依舊走不通。

當得知每所學校必須預留 25% 的學位給貧困孩子時,拉吉想到瞭一個令人震驚的高招——冒充窮人

於是,一傢人拋棄習以為常的錦衣玉食搬進瞭貧民窟。

" 付出總有回報 ",一頓折騰後,拉吉的女兒皮雅成功進入瞭德裡文法學校。對,事情就是這麼讓人無語。

《起跑線》由印度導演薩基特 · 喬杜裡編劇並指導,男主拉吉由伊爾凡 · 可汗出演(中國觀眾比較熟悉他在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 · 帕帖爾這個形象)。

該片目前的豆瓣評分為8.2

有人甚至認為它是今年最好的印度片。

那麼,問題來瞭,《起跑線》到底好在哪裡呢?

好在它並沒有像《虎媽貓爸》一類影視作品那樣止步於中產階級和大眾底層育兒觀的對立與撕扯,而是通過印度人特有的喜劇諷刺一一撥開印度社會多個層面的頑疾。

第一,戳穿精英的虛偽。

《起跑線》中德裡文法學校孩子的傢長在社會地位上的身份都是精英,在大面上會說些冠冕堂皇、心懷天下、人人平等的情懷,但一旦面對切身問題時就立馬現出瞭原型。

當皮雅和某個精英傢庭小男孩聊天時,對方母親一臉嫌棄,堅決不同意自己孩子與不會英語的皮雅聊天。因為,在印度,英語不僅僅是語言,還是階級。

這讓我想起瞭前段時期被廣泛討論的中產鄙視鏈,父母決不讓子女和沒有英文名字的孩子在同一傢幼兒園。

這個時代,最焦慮的就是中產人群。他們小心翼翼、竭盡全力地讓自己的孩子生長在優秀的群體之間。雖然從父母為孩子未來著想的角度考慮可以理解,但是放大到整個社會層面來審視這種集體不自覺,其後果無異於 " 種族隔離 ",最終導向精英與底層難以消磨的對立和矛盾。

更要命的是,這些精英掌握著話語權並且不斷在人前表演大愛,一種優越感和自我滿足油然而生。很多時候,他們所謂的善舉完全成瞭自我感動式的自嗨,就像朋友圈裡動不動就曬蠟燭的人一樣無濟於事。

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黃盈盈曾在書中寫到:

" 如果你試圖以救世主的心態來看待你的研究對象,你幹脆還是別做瞭;別拿她們來滿足你的道德優越感。在關註道德邊緣人群、關註底層社會的現象時,這句話尤其有分量。"

這話同樣適用於精英對於底層大眾的態度,你不能高高在上,你不能有施舍感,你要實實在在地把對方視為與你平等的、坐在你對面的人。

這很難,但應該成為精英們的追求,如果你認為自己是精英的話。

第二,正視貧窮的困境。

我們的朋友圈、我們的企業營銷、我們的 10 萬 + 已經不止一次把貧窮作為靶子,時不時就拿出來遛遛。他們把窮人思維打造成過街老鼠天天喊打,但並不是為瞭幫你脫貧致富,而是意圖把你拽入他們所設置的消費陷阱裡。

▲某廣告文案及圖片

他們從來不說貧窮的真相是什麼,隻是義正言辭地告訴你,買買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懂得消費的人生才算成功的人生。

可是,我們必須要追問:為什麼有人會貧窮?是因為他懶嗎?個別是,但絕大多數不是。資源貧瘠的環境的確讓一個人的思維受限,可原罪並不在這個人身上。其根本原因是整個社會的系統性出瞭問題,人隻是這種環境下的產物。

前文提到,《起跑線》設計瞭拉吉一傢偽裝窮人住進貧民窟的橋段,影片正是通過這個段落,讓中產傢庭實打實地感受、學習什麼是真正的窮人,窮人面臨怎樣的困境,進而實現瞭中產群體與底層窮人的相互理解。

臟亂差的居住環境,

枯燥艱苦的糊口工作,

擁擠不堪的公共交通,

寒酸匱乏的資源爭奪,

等等這些都束縛瞭窮人的手腳,讓他們在眼前的茍且中疲於拼命,根本無暇顧及所謂的詩意和遠方。這能怪罪於窮人的不努力嗎?

太多高高在上的精英,有意無意地忽視這些核心問題,糾纏在窮人表象的文化、素質上。

第三,狠揭教育的瘡疤

和中產人群擔心子女從跌出中產的焦慮不同,窮人父母因為意識到自己這一代已經無力改變,所以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於子女,祈求子女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轍,可以從底層跳脫。

他們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就是教育。這也是教育的公平正義為何最為重要的原因所在。

可是,現實往往就像《起跑線》中呈現的那樣,優秀的教育資源都被富人所占有,而 針對窮人僅有的優惠政策,也可能被有錢有勢的人通過暗箱操作的手段竊去。

拉吉因假扮窮人使得女兒獲得瞭德裡文法學校的入學資格,這事在中國也不是沒有,貧困補助進瞭幹部傢屬腰包、大學為某一群體子女開設後門與此之是一個道理。

在影片中,拉吉最後良心不安,去找校長坦白真相,要求校長取消女兒的入學資格,結果校長表示:我不!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拉吉這種土豪的身份可以給學校和校長自己帶來無盡的好處,這比讓一個貧困生入學好得多。

事實上,這個校長也是窮人出身,她像極瞭一些逆襲成為既得利益者之後的底層,貪婪做作而又有著強烈的報復心。

劉瑜在《誰有特權上大學》中講過在教育制度的設計上何為正義。很顯然,照顧窮困地區的孩子,給予更低的錄取分數線,更加符合羅爾斯在《正義論》中對正義的定義。

可悲的是,與這種樸素的正義觀相關的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也被人們用來鉆漏洞,高考移民就是這種情況下的產物之一。盡管在微觀層面,我們似乎不該指責事件背後的父母。

王福重在《公平中國》一書中給出的高考建議大意是 " 全國統一試卷、統一錄取分數線 ",這種思路雖然似乎不符合照顧弱者的補償性正義,卻也在程序性正義的范疇內。可惜,現實的困境是:在能夠得到優惠的群體中,真正得到優惠的,往往不是那個最需要被照顧的人。

總的來說," 公平正義 " 四個字好寫,但真正實施起來有著千難萬阻,十分復雜。不管怎樣,基礎教育資源的均衡和錄取程序的正義是我們一路奮戰的方向。

也希望中國的電影人,像印度的同行一樣,多拍些真正有意義的東西。

文章來源丨毒藥(ID:duyaoapp)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