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有部連續劇我們看瞭 70 年還沒大結局
咱們都是從 " 小學生 " 過來的。
80 後、90 後回想當年都苦不堪言,更別提 00 後、10 後的現在。
喏,這是一道曾刷屏票圈的小學數學題。
乍看沒什麼,就是用等量關系算出物體代表的數字。
是嘛呵呵呵 …… 你再仔細瞅瞅?
註意,老虎脖子上掛瞭哨子、第三行有五個哨子。
這陷阱,一不註意就完蛋啊 ……
(就算註意到,這也不是咱當年的學力水平啊!)
不止是課堂,還有各種課外培訓—— "30 分鐘跳舞、1 個小時樂理作業 + 練琴、網球、滑旱冰 ……"
還有 " 恐怖 " 的傢庭作業。
別說孩子瞭,傢長看到都想打人。
難怪兩會最熱話題之一就是:
小學生減負。
這也肯定是一個跨越所有年齡段,讓所有人一聽就感同身受的詞。
其實,從剛建國到如今兩會,它一直都是熱門議題,已近 70 年:
1955 年 7 月,教育部發出瞭新中國成立後首個減負文件《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
1978 年,鄧小平曾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 " 學生負擔太重是不好的,今後要采取有效措施來防止和糾正 "。
1988 年 5 月 11 日,國傢教委專門發佈《關於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若幹規定》,其中提到:一年級不留書面作業,二、三年級每天課外作業量不超過三十分鐘,四年級不超過四十五分鐘,五、六年級不超過一小時。
1993 年 3 月,國傢教委發佈《關於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指示》,規定初中各年級每天傢庭作業不超過 1.5 小時。
1994 年 6 月,國傢教委發佈相關通知,規定 " 原則上保證小學生每日有 9 小時以上的睡眠,初中生 9 小時睡眠,高中生 8 小時睡眠 "。
2000 年 1 月 7 日,教育部發出《關於在中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這一年 1-3 月,教育部連發通知或要求,要求加快教材課程改革,切實減輕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並要求小學除數學語文外,不得組織其他課程考試,不得組織小學生參加各種競賽活動,不得以賽促銷,以賽代銷。
2004 年,教育部提出新形勢下的減負措施—— " 五堅持、五不準 ",其中包括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一律實行免試就近入學,不準占用學生休息時間組織集體補課等規定。
2009 年 4 月 22 日,教育部頒佈《關於當前加強中小學管理規范辦學行為的指導意見》,再次要求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2010 年,國務院印發《國傢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 2020 年)》,首次將 " 建立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制度 " 寫入教育規劃綱要中。
2011 年全國兩會," 減負 " 被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2013 年 7 月,教育部發出暑期 " 減負令 ",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留作業,禁止學校組織學生集體補課、有償補課,讓學生過一個沒有壓力的童年。
——整理自網易教育《學生負擔越減越重 " 減負令 " 落地瞭還是落空》
發現沒?
一個簡單的減負,從最開始的宏觀指示,逐年越變越細,甚至具體到科目、考試、作業、睡眠時間 ……
教育部門工作目標越來越清晰準確,但明顯,阻力也隨著社會發展速度,逐年上升。
學校、補習班暫且不說。
就身邊觀察到的情況,Sir 沒見過任何一對傢長,敢真正給孩子減負。
誰不想減負,讓孩子慢一點,幸福一點?
可小時候慢一點,長大瞭是不是得更加速?
甚至再加速也來不及、趕不上?
Sir 兩年前說過一部日劇,現在回想,發現它真是活生生的例子。
能讓我們看到,被減負的孩子在 20 年後,有可能長成什麼樣——
《寬松世代又如何》。
這部劇的主角,就是這樣一群大齡社會青年,他們的共同點,是 1987 年後生人。
被日本社會稱作,寬松世代(第一代)。
有人說,他們是日本教育改革黑歷史,某種程度也是 " 減負 " 的反面教材。
自 2002 年起,日本政府推行 " 寬松教育 ",旨在摒棄死記硬背的填鴨式,轉而培養學生的思維力和知識運用力。
於是,考試不發榜,學校 " 不排名次 "、" 不安排過重作業 "。
學習任務和咱現在比,那叫一個寬松:
學得少,教育大綱中教學內容和課時減少三成。
學得淺,圓周率記到 3 就行。
翻譯自 FIX 字幕俠,下同
學得短,上 5 天課休息 2 天。
從初三開始周末雙休
想想我們曾經單休(甚至隻有 0.5 天休)的初三高三 …
總之就是寬容、自由 …… 幸福。
結果。
那一代學習力普遍下降。
PISA,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生學力評價考試之一。
寬松教育之前,日本的數學和科學還在全球數一數二。
此後接連下降,幾乎跌出前十。
圖片來源:新華網
普測也發現:
學生裡不知 " 濃度 " 定義、不清楚四則運算先後順序、不識生僻漢字的高中畢業生,不在少數。
無知、學力不足,成瞭他們的強力標簽。
日本某綜藝節目,寬松世代的代表女藝人表演做乘法
等這些孩子 20 年後走上社會 …… 嗯。
這職場表現,簡直不要太爛啊!
坂間結。女生,應屆畢業生,職場新人。
她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簡歷寫瞭挺多頁,實習做瞭很多份,真要她具體說經驗,完全說不出所以然。
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第二天就打退堂鼓。
理由又多又任性:
夥食不好,同事不對眼,公司有點 " 黑 "…… 反正,不是我想要的工作。
好不容易被傢人勸回去上班,也各種討人嫌。
隻知提問,不知解決。
用不慣操作系統,各種拖前輩後腿。
等工作穩定點吧,一顆不好惹的 " 玻璃心 " 又撲通撲通跳出來 ……
她當然不是唯一。
第一天當老師的佐倉悅子,因為不足之處被前輩山路指出。
立馬神情恍惚,眼眶濕潤,覺得人生灰暗,意見消化不來,委屈地 " 嚶嚶嚶 "。
還在聚餐時當著其他前輩面,自暴自棄。
是的 …… 職場基本的臉面早丟腦後瞭。
這也算瞭。
她還當其他同事面,吐槽前輩對她態度不好,搞得好心的前輩一臉懵逼。
這兩位,還不算奇葩。
最可怕的是這個山岸宏,前面毛病他全有,還外加 ……人品極渣。
山岸遲到,對客戶、上司一句道歉沒有,反倒怪人傢地址沒發對地方。
自我感覺特好,潛臺詞永遠是," 你要敢批評我,就別怪我不好好幹哦 ……"
先說一句 我可是越表揚越優秀的類型哦
連續、嚴重地給客戶發錯貨,自己不當回事,終於把上司惹毛。
可你看他多厲害——
前腳,感謝上司批評,表示下次改正;
後腳,在公司大群說離職,順便當眾踩上司一腳。
我打算辭職啦
謝謝大傢 真的真的 要死瞭
和那樣的上司一起工作 真的會死的
這還不算。
再往後,他居然找律師和工會控告上司,要賠錢,要公司把上司調離總部,理由是被整出瞭憂鬱癥 ……
他的可憐上司坂間正和,其實也是寬松世代。
不過他跟好基友山路一豐,是相對成熟的第一代—— 1987 年生的。
坂間雖然有所領悟,想追求上進,可在前幾集他也不頂用。
例子就不舉瞭。
總之,一樣自覺性差,隻會應付工作,不懂用心投入;不 care 職場規則,自己心情好才最重要。
難怪工作 7 年,在公司沒存在感,業績不突出,被企劃部、宣傳部、營業部幾個部門踢來踢去。
我從開始就沒受什麼期待 也不是非我不可
連人數都沒把我算進去
職場隻是一方面。
減負一代人的感情和交際,一樣出瞭問題。
輕的,沒有基本的社交習慣:
約朋友一起到餐館,自己先點東西吃。
和別人聊著聊著天,招呼也不打就開始撥電話。
重的,沒有成年人的解壓技巧。
一有壓力就想吐,交際資源又單薄,隻能花錢雇人聽。
一遇到難處,不自己設法解決,第一時間隻想打電話求助。
甚至,沒意識去戀愛。
感覺沒有什麼必要
有那功夫浪費在戀愛上
……
我隻是覺得啥時候都能談戀愛
然後不小心就到瞭這個年齡而已
更甚至,沒意識結婚 ……
總覺得那傢夥有點小看結婚
他總想把結婚的契機放在某個理由上面
所以呢?
日本這種減負,究竟減去瞭什麼?
減去瞭升學壓力、年級排名,是不是也減去瞭 " 受挫體驗 ",減去瞭不服輸的倔,不認栽的爭?
從小玩大的一代人,是不是根本無法開展 " 利益相關的社會型交際 "?
編劇宮藤官九郎,借主角山路之口一針見血——
學習能力下降,走上社會後被人說沒用、軟弱、沒有精神、隻會做要求做的事。
沒有競爭意識,沒有危機感,更沒有緊張感,無法隨機應變。
做什麼,都是找茬。
寬松世代,並非無可救藥的一代。
劇名,已經說出答案。
寬松世代 ……又如何?
你是被減負的一代人,那麼現在,隻能被逼著增負瞭。
世上的南墻就那麼多,小時候撞少瞭,隻能長大瞭補。
補著補著,某一刻也能自己領悟:
你中意的公司不存在這個世上
中意你的公司這個世上也沒有
……
哥哥我隻能做下去
拜訪老客戶 低聲下氣 烤雞肉串
被年長的打工仔使喚來使喚去 被下屬嘲笑
就算為瞭爭口氣也沒辭職
現在辭職瞭就什麼都得不到瞭
把我有的全部奪回來之前,我是不會辭職的
所以你也不要放棄
全部奪回來之前千萬別放棄
前史為鑒,希望中國不會走上日本的老路。
我們的專傢也都明白 " 單純減負 " 的危害,所以圍繞這項議題的各種聲音都提出:
"減負 "的同時,要 " 增質 "。
學校教育、傢庭教育、社會教育要並重;
減掉的是學生心理和時間的負,增加的是創新力和素質教育。
但願如此。
因為推行起來,難度不小。
因為小學生減負,不隻是 " 一個問題 "。
它貌似單純,卻無限龐大、復雜。
它不僅關系教育,還關系到就業率、失業率、購房壓力、福利保障政策、階層分化 …… 等一系列民生問題。
你別說 Sir 話說得大。
孩子的重擔,表面上看是學業壓力、競爭壓力。
可本質裡卻藏著上一代人對" 怎樣才能過得更好 "的各種物質、心理和社會的經驗總結。
也必然會輻射到 20 年後,成為孩子走上社會時將遭遇的種種民生問題。
可以預見,未來國內即將上演的,可能是一出大型持久連續劇:
《減負一代,又如何》。
各種培訓班、興趣小組、語言、藝術和其他課外技能 …… 這些學校控制之外的東西,恰恰是傢長無法放手的。
因為傢長心裡一定明白:
減負,絕不意味著減去 " 競爭 "。
孩子不能被壓力壓死。
但沒有 " 壓力體驗 " 的孩子,將來確實很難面對挫敗。
不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又何談自己選擇生活的幸福感?
減負,也絕不是減掉 " 更多可能 "。
死板的應試教育,很可能培養出模式化的人。
"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 是曾經的口號,但不會是他們的未來。
與其填鴨式什麼都填,不如細心觀察孩子的天分,專項針對性發展。
總之——
有 " 減 " 必有 " 增 "。
身處一個加速發展的社會,對個人成長而言,就是一個不斷增負的過程。
孩子需要減負,更需要培養 " 良好的增負節奏 "。
學不會自我增負,未來拿什麼給自己減負?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莫妮卡住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