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兒童的案件無論在哪個國傢都層出不窮。
孩子的丟失,對於每個傢庭來說,都是毀滅性的災難。
但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在美國德州一個失去瞭兒子的傢庭裡,卻發生瞭一件十分詭異的事。
四年前,他們的兒子在回傢的路上消失得無影無蹤,時隔多年杳無音信 .
四年後突然接到警察的電話,說他們的兒子在地球另一端的西班牙被找到瞭,而且神志不清,並且嚴重失憶。
就在傢人歡歡喜喜地把他接回傢後,一系列古怪之處逐漸讓人感到懷疑。
這個傢庭接回來的似乎是個完完全全的陌生人。
這一切背後究竟隱藏瞭什麼樣的大秘密呢?
今天給大傢介紹一下這部情節極為吊詭、形式十分新穎的紀錄片——
冒充者
The Imposter
2012 年,這部紀錄片獲得瞭堪薩斯影評人協會的最佳紀錄片大獎。
還在美國的不少工會獎都拿到瞭不少提名,更是橫掃瞭當年的英國獨立電影獎。
時至今日,這部電影依然能同時讓紀錄片觀眾和劇情片觀眾都獲得極為愉悅的觀影體驗。
故事要從 " 冒充者 " 弗雷德裡克的童年說起。
法國人弗雷德裡克,在故事發生時已經二十多歲,但是他沒有一個完整的童年。
當然,這也是不少重大案件始作俑者的一個共同特點:從小缺愛。這點不需要多說。
值得一提的是,從小缺愛並沒有讓他成變態殺手,而是讓他產生瞭一個獨特的癖好:扮演他人。
是啊,自己沒有得到過的東西,或許成為別人就可以得到。
而他最想得到的,就是來自傢庭的愛。
為此,他設計瞭一個龐大而復雜的計劃。
那是一個雨夜,西班牙警察局接到瞭一通電話。
有遊客在一個電話亭裡撿到一個十六歲左右的男孩。
警察把男孩接回來之後,發現男孩一句話都不肯說,看上去遭受瞭什麼重大的創傷。
於是警察局隻好給他聯系當地的兒童福利院。
這個男孩就是弗雷德裡克。
他的計劃是:隻要不說自己是誰,自己就會被送到兒童福利院,當做失蹤兒童處理。
隻要被當做失蹤兒童,就一定有被某個失孤傢庭誤認為是自己失蹤多年的孩子帶回傢的可能性。
而那個失蹤傢庭,離西班牙越遠越好。
於是,在他趁無人看管他的時候,偷偷用電話打給瞭遠在大洋對岸的美國。
他找到電話本裡紐約、德州等等美國各地警察局的電話一一打去電話。
電話裡他聲稱自己是西班牙警察,找到一個可能來自美國的兒童。
然後描述一遍自己的長相,讓警察局查查有沒有對的上的失蹤兒童。
廣撒網多撈魚,就算一個地方沒有長得像自己的失蹤兒童,問遍整個美國的警察局,肯定能找到和自己長得一樣的。
果然,問到德州一個地方警察局時,德州警察局給他傳去瞭失蹤四年的尼克的照片。
收到照片後,弗雷德裡克發現自己果然和尼克長相酷似。
加上四年的時間差,自己的冒充計劃絕對不可能被戳穿。
他立即聯系德州警察局趕快喊尼克傢長來西班牙接人。
另一邊,那個德州的失孤傢庭,在失去兒子四年後,突然接到警察局的電話。
說尼克在西班牙被找到瞭,激動得二話不說,立即飛往西班牙。
與此同時,弗雷德裡克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把頭發顏色染金,在身上紋上尼克的紋身。
同時他也如有神助地通過瞭美國給他安排的測試,以辨認照片的方式測試他是否是真正的尼克。
對於尼克的傢庭來說,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尼克失蹤四年,終於被找瞭回來。
姐姐把弗雷德裡克接回美國,一大傢子親切地迎接瞭他,帶他去見各種曾經的親朋好友。
對於弗雷德裡克來說,他終於得到瞭他夢寐以求的東西:傢人的愛。
為瞭維持他的謊言,他隻能假裝出一副半失憶的樣子,來應付各種曾經的好友。
他編出瞭一個可怕的故事,來解釋自己當年神秘的失蹤。
他聲稱自己被西班牙某軍閥綁架,成為性奴足足四年。
聽者無不動容。
但是隻有一個人似乎對弗雷德裡克的故事並不買賬。
那就是尼克的哥哥。
讓弗雷德裡克感到蹊蹺的是,哥哥似乎在見他的第一面就知道他是假的。
但是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興趣,反而僅僅是對他說瞭一句 " 祝你好運 "。
同時,弗雷德裡克也有日夜擔心的問題:假如有一天,真正的尼克回來瞭怎麼辦?
隨著弗雷德裡克在當地成為知名人物,他被邀請到電視臺,講述自己的悲慘經歷。
同時美國方面也被他編撰出的軍閥惡魔故事大為震驚,決定聯系國際刑警,介入調查。
弗雷德裡克坐懷不亂,滿嘴扯謊,同時享受著新傢庭溫暖的愛意。
他不知道的是,已經有一個老偵探盯上瞭他。
老偵探在電視看到弗雷德裡克的節目時,一眼就看出瞭不對勁的地方。
弗雷德裡克的瞳孔顏色和尼克並不一樣。
雖然弗雷德裡克編瞭個 " 被強制註射藥物改變外貌 " 的故事,但老偵探並不買賬。
因為他的臉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漏洞:耳朵。
耳朵的形狀是沒辦法改造的。
而事實是,弗雷德裡克的耳朵和尼克的耳朵,完全不一樣。
老偵探聯系瞭警察,聯系瞭診所。
警察方面決定對弗雷德裡克進行一次更加嚴謹的測試。
他們選在瞭一個醫院,找瞭一個經驗豐富的教授對他進行測試。
測試結束後,教授出來告訴眾人:立馬逮捕他。
他甚至根本不可能是一個美國人。
弗雷德裡克身份已經敗露,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尼克的傢庭,拒絕相信弗雷德裡克是冒充者,他們堅持把弗雷德裡克當做自己的兒子對待。
這讓老偵探以及一眾調查人員十分不解。
通過查閱舊的案件卷宗,老偵探發現瞭一個疑點:尼克的哥哥曾經在尼克失蹤一周後報告見過尼克。
而在老偵探的眼裡,這是很多殺人兇手殺人後混淆視聽的老套路!
隨著調查深入,一切疑點都指向這傢人,尼克失蹤的始作俑者不是別人,真兇就在這傢人裡。
這也就解釋瞭為什麼尼克的傢庭接受瞭假冒的冒充者:這樣可以把他們的罪行永遠掩蓋過去。
最後究竟結局如何,就不在這裡劇透瞭。
拍攝這部紀錄片《冒充者》時,導演巴特雷頓還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紀錄片導演。
他用這部電影告訴世人,紀錄片的邊界究竟可以擴展到何處。
除瞭這剽悍生猛的情節之外,影片的另一個亮點,就是他模糊瞭紀錄片和劇情片的界限。
首先和普通的紀錄片一樣,這部電影裡主要以對當事人的訪談來展開故事。
不同的是,它在劇情演出的部分,運用瞭極為精致的劇情片拍攝方法。
構圖,運鏡,調色,完全是在當一部正經的犯罪類型片在拍。
不隻是劇情演出的部分,事實上,就連當事人訪談的部分,這部電影都充滿瞭劇情片式的處理。
在弗雷德裡克對著鏡頭緩緩講述自己在西班牙警察局裡給美國警察局打電話時,導演玩笑式地剪進瞭許多老電影裡警察接電話戲份的畫面。
並且將弗雷德裡克的旁白聲音劣化,做成電話裡的聲音。
還有很多地方,可以看出導演似乎給被訪談的當事人安排瞭臺詞,以便讓訪談場景和劇情演出發生互動,讓當事人和故事中的人重疊在一起。
在這部紀錄片中," 真實 " 和 " 演出 " 的界限也在被模糊。
譬如,最後一個鏡頭,是老偵探在男孩哥哥傢的後院裡挖掘可能存在的屍體,以證明自己的判斷。
這個俯拍鏡頭,可以看出構圖和演員站位都有安排。
這就是這部電影風格上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大膽的嘗試:讓當事人出演紀錄片裡的劇情演出部分。
按照常理來說,紀錄片裡的訪談和演出是被嚴格分開的。
訪談就是真實的當事人,演出則請演員。
導演就是在這裡通過打破這一約定俗成的規則的方式,產生瞭讓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這部電影是英國導演巴特雷頓的長片處女作,這部電影奠定瞭這個導演獨特的風格基調。
目前為止他隻拍過三部作品,是一顆英國電影界的新星,接下來幾年的新作還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來源:電影 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