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僅把它當成歷史電影,我給滿分

03-22

在日本,有一段時期稱為 " 戰國時期 "(1467-1585 年)。

這段時期,日本各地大名(也即我們所說的諸侯)紛紛崛起。

連年戰亂,民不聊生。

最後決定日本命運的,是一場大戰,此戰之後,日本被德川幕府再次統一。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所講述的——

關原之戰

導演原田真人——

曾經那部新聞行業如泣如訴的悲劇《獨傢新聞》,就出自其手。

風格沉穩,張弛有度,敘事節奏緩慢,但細致入微,

原田真人的電影,總有一種給你不緊不慢講故事的感覺。

故事中的主角們,卻往往走向悲慘的命途。

影片改編自司馬遼太郎的同名小說。

故事以倒敘的方式開始,開篇就講述瞭 " 三獻茶 " 事件的故事。

三獻茶,是日本的著名典故,時年僅 15 歲的石田三成(也就是我們的男主,當時幼名為石田佐吉),為某寺院的童子在寺中學習。

一天豐臣秀吉(瀧藤賢一 飾)外出打獵,口渴到訪該寺討一碗茶喝,於是佐吉端上一大碗涼茶,秀吉一飲而盡;後又捧半碗微熱的茶,感覺已適應,最後獻上一碗剛剛沏好的熱茶。

後人問其為何如此,石田說,

將軍剛來,口感燥熱,無心品嘗,便獻大碗涼茶以解渴;

待解渴後,獻中碗溫茶以潤口;

待潤口後,獻小碗茗茶以品之。

其心思細膩聰敏過人讓秀吉大為賞識,這是石田魚躍龍門的開端。

回憶過後,以討論關白大人的謀反事件開始。

所謂關白,是當時日本統治者豐臣秀吉的養子豐臣秀次,因莫須有的謀反罪名(一說真正謀反,正史中流傳是豐臣秀吉為其新誕兒子豐臣秀賴掃清障礙)被流放至高野山後自盡,在伏見城議事對其遺孀處決問題。

兩位主角,石田三成(岡田準一 飾)和德川傢康(役所廣司 飾),第一次正式出現在熒幕上。

一個求保,一個主殺。

兩位主人公的性格基調,也在一個場景中予以奠定。

之後秀次的全部傢眷均被斬殺,隻有一個侍女初芽(有村架純 飾)幸存下來,成為石田三成的情報人員(歷史中為伊賀忍者)。

在刑場上,石田無意間看到瞭名士島左近(平嶽大 飾),便奔跑著前去招募。

島左近,原本是筒井傢臣,後因為 BOSS 太弱,成瞭浪人。

而竹林招募島左近,是日本戰國史上類似於 " 三顧茅廬 " 一般的佳話。

石田三成剛開始要島左近作自己傢臣,他不肯,後又稱朋友,最後直接讓其作自己兄長,最終島左近被感動。

而石田也願意用自己俸祿的二分之一兩萬石為代價,君臣同祿。

一轉眼,來到三年後,此時的石田三成,已經是豐臣秀吉手下的紅人,類似於文官第一,全國丞相的地位。

島左近和石田關系已如劉備孔明一般,伏見城議事,此時又引出一段典故——竹仗事件。

石田三成在方廣寺實地勘察時,用於現場指揮的竹杖無意間掉地上瞭。

當時德川傢康偶然路過,便拾起竹杖並遞給瞭三成,而三成沒有行禮也沒有表示感謝,隻是接過竹杖,掉頭就往別的地方走瞭,被世人視為傲慢之舉。

這為他後來的失敗埋下伏筆,借島左近之口,指出石田的性格缺陷——為人太過耿直魯莽,肆意而為,人緣極差。

轉眼,豐臣秀吉病入膏肓,時日無多,天下眼見又起紛爭。

遺言五大老(相當於我國皇帝駕崩時設立的五位托孤大臣)寫下保證輔佐秀賴的書信後,豐臣秀吉帶著這些謊言草草去世。

於是,石田三成和德川傢康,開始一場權力的遊戲。

他們各方拉攏,收集情報,排兵佈陣,暗度陳倉,展開對決。

具體的陰謀環節和戰爭過程,這裡我就不說瞭,大傢可以在電影中自己細品。

拋開歷史,就電影本身而言,

《關原之戰》作為一部歷史電影,我給 10 分,

而作為一部戰爭電影,卻隻能給 0 分。

滿分,因為人物的精致刻畫和史實細節的還原。

歷史人物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都說歷史由戰勝方書寫,可原田真人卻給我們不同的角度。

縱觀全片,從頭到尾,偉光正的主角光耀全都給瞭後來戰敗的石田三成。

他為婦孺求情,廣施大愛;他救助婢女,還是個暖男。

他招募浪人,有情有義;他忠心耿耿,又是個忠臣。

同時,導演又毫不避諱石田作為一個軍事傢和政治傢的短板。

太過直率魯莽的性格,讓他沒什麼盟友,人緣極差,直接導致後來決戰中友軍倒戈,全盤皆輸。

太過正義的行事方式,讓他缺少機變,原本可以接受島左近的意見,暗殺德川,或接受島津義弘的策略,黑夜偷襲。

可他堅持這些都有違武士道精神,倔強的認為單憑最後的決戰就能獲勝,哪知一敗塗地。

石田三成是個好人,卻不是個好將領,是個義士,卻不是個好統帥。

石田三成讓我想起瞭一連串的名字——

關羽、項羽、呂佈 ……

這就是歷史電影的魅力,即便沒有共同的歷史故事和英雄人物,我們也會因為一個角色,一種性格,聯想到我們自己歷史文化中的英雄。

這種可貴的通感式共鳴,在最後石田三成戰敗被殺時達到頂峰。

也如同《三國》《水滸》這些中國名著一樣,正義的一方最終戰敗的悲慘結局,給瞭殘酷的歷史現實一個合理的解釋——

歷史,很多時候都是取決於鼠輩的。

這個鼠輩,並非曹操這樣的奸雄,而是那些臨陣倒戈,戰中叛變之人。

反面,又不得不說一說德川傢康。

電影開始,德川傢康就一副職場老油條的樣子,為瞭體現自己趕路的匆忙,沒換正裝(類似於中國上朝時的官服),就匆匆議事,其心機可見一斑。

武將小早川秀秋(後為石田友軍,臨陣倒戈直接導致石田失敗)因追殺逃兵被石田彈劾,德川傢康卻乘機籠絡,還把自己養子安排給秀秋作傢臣,可見其老謀深算。

最後,石田的間諜," 順風耳 " 去刺殺德川傢康,他又毫不猶豫得將自己的貼身女謀士蛇白和間諜一起殺死自保,可見其心狠手辣。

最後,勝利的天平卻最終倒向瞭這樣的人。

歷史選擇的繼承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也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但一定是最合適的那一個。

不論是梟雄曹操,還是小人劉邦,亦或是老油條德川傢康。

他們都有雄才偉略,同時又有一種混蛋般的品質和生存能力。

這使他們既可以看得很遠,又能成為歷史關鍵時刻的勝負師。

導演很註重對日本戰國文化的還原。

在戰國時期,日本女性的地位很低,這也是為什麼當初芽被石田救下時,自稱為 " 狗 " 的原因,

石田初次探訪島左近傢,島左近的妻子村花(壇蜜 飾)驚魂一瞥,

當見到客人後,有一個伸手用衣角捂住露在外邊腳踝的動作——

可見當時日本女性的傢庭地位及對禮儀的尊崇,

更不用說當時風靡一時的 " 引眉染齒 " 瞭——

一般有身份的成年人都會染齒引眉。女性在結婚後染齒,因此稱呼夫傢人有 " 鐵漿親(かねおや)" 一詞,指的是染齒用的鐵漿。

不少武士上戰場也染齒。且當時引眉後畫的眉毛很高畫在額頭之上,稱為殿上眉。

圖影片中豐臣秀吉的正室

戰國時期,戰亂頻繁,日本武士和士兵吃飯是大問題。

於是,就出現瞭日本特有的 " 腰兵糧 ",裡面放的是煮熟曬幹的幹飯、炒米、山芋和味噌等。

士兵吃飯時,隻需把這些東 西放進用清水煮開的味噌湯裡,再加鹽一攪和就大功告成瞭。

戰國時期,日本人還沒有一日三餐的習慣,這個習慣一直要到江戶時代才出現。

影片中,對 " 腰兵糧 ",也特意借初芽的口描述一番——

影片中的解釋是這樣的——

到瞭戰國末期,大名們多數手持團扇坐於帳中指揮戰役,盔甲的裝飾性逐漸增強。

彼時誇張的頭盔除瞭防禦的作用外,主要用於增加辨識度,為大名增添威嚴,所以頭盔的造型也相當浮誇,

《關原之戰》中,這些大名的頭盔造型,三哥看瞭都不敢恭維。

比如石田的獨角獸——

島左近的雞毛盔——

還有這種類似兔耳朵和貓耳朵的,種類好不繁多。

另外,日本騎兵在戰鬥的時候,身後都會背一個 " 母衣籠 "。

身背母衣籠的士兵,稱為母衣眾(母衣是用竹制骨架把佈撐成一個大球,戰鬥時披在背後起裝飾作用,亦可防流矢)。

電影中還借德川傢康之口為我們詳細解釋瞭母衣籠的由來——

這些精致的細節,電影中實在太多太多,我無法一一列舉,

不得不感謝導演借電影,給我們一個瞭解窺探日本戰國歷史文化的機會。

但回過頭來,電影本身的戰爭戲份,實在看不下去。

這也是為什麼作為戰爭片給 " 零分 " 的緣由。

從頭到尾,不論是前邊的突襲和散鬥,還是之後的大規模決戰。

《關原之戰》的戰爭戲,實在和片名不在一個檔次,隨便給幾個鏡頭——

粗糙的場面調度讓戰爭戲份的如同災難。

雖然人數眾多,但絲毫沒有大決戰的氣質,如同村級械鬥的既視感。

文武的不平衡,讓兩個半小時的時間,在並不熟悉日本歷史的觀眾眼裡難以打發。

即便如此,這部電影還是令三哥享受到瞭。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英雄對抗小人的傳說。

而是一個有操守的武士在戰亂國度的摸爬滾打。

它的沉穩與細膩,

或許正是那些擁有大預算大場面,一味追求視覺效果的所謂大片的盲點。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