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十點君要說的,可能是我近兩年見過最 " 怪 " 的片瞭。
作者:電影菌
來源:BOSS 電影(ID:guessfilm)
原標題:如果不是這 13 個女人,估計這部電影沒人會看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
最近,又一部受人矚目的片子放出資源瞭。
是啥?先不說,賣個關子。
說起歐美電影圈裡最令人矚目的女演員,答案大概五花八門,但一定少不瞭這個被稱為 " 大魔王 " 的女人——凱特 · 佈蘭切特。
《藍色茉莉》
盡管這個熠熠發光的女人舉手投足都散發著女王氣質,但在演戲這件事上,她可不僅僅能演女王。
年輕時候的凱特
1998 年凱特主演的《伊麗莎白》讓她一舉成名,觀眾們這才發現,原來在澳洲還有一個這麼棒的女演員。
這個女人簡直演活瞭伊麗莎白一世身上的癲狂與陰鬱。
《伊麗莎白》
華麗的女王能演,陷入愛情的小女人演起來也是惟妙惟肖。
《天才瑞普利》裡面對愛人的一顰一笑溫柔得能讓任何一個男人心醉。
《天才瑞普利》
2001 年,她是《魔戒》裡那個高貴優雅的精靈女王。
《魔戒》
2003 年,她又成瞭《飛行傢》裡光芒四射的傳奇女星凱瑟琳 · 赫本。
《飛行傢》
為瞭這個角色,她上馬術課,學打高爾夫球,戴著紅色短發發套,學習夾著新英格蘭上流社會的發音,如同片中的赫本一樣的剛毅而美麗。
演完女人,凱特開始挑戰男人。
2007 年,凱特出演鮑勃 · 迪倫生平的傳記電影《我不在那兒》。
她是唯一一個扮演鮑勃迪倫的女性演員,扮相卻被不少人稱贊最為傳神。
她表演狀態的巔峰出現在伍迪艾倫的《藍色茉莉》中。
她在片中飾演一個落魄的紐約貴婦。
從前期的自持高傲,到後來的敏感神經質,那種混合著落魄女人的自卑與高貴婦人 " 端著不放 " 性子的復雜姿態被她用傳神的演技展現得淋漓盡致。
凱特成功憑借在《藍色茉莉》中的表演拿下奧斯卡影後。
有人評價說," 凱特 · 佈蘭切特在這部電影中如同一顆行走的珍珠。"
之後,凱特的表演和挑戰欲望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大眾也越來越愛看多面的她。
《灰姑娘》中陰狠的後母顯然比灰姑娘更博眼球。
《卡羅爾》中顧盼生輝的大魔王更是直接掰彎瞭不少人。
連同她對戲的魯尼瑪拉都直言說," 我差點要愛上她瞭!"
戲好的演員,最怕藏著。
所以近年來戲好的演員們都開始挑戰" 一人演多人 "這項重活。
一美在《分裂》中同時扮演 24 個人格。
小李在《房間》中也將挑戰 24 重人格。
大表哥在《大群》中扮演的角色更是有無數人格。
《分裂》
戲好的男演員們飾演不同人格,無論故事電影如何,本身就是看點。
而如果要從女演員裡挑出來一個人在一部電影裡扮不同的角色,還都能將她們扮演得栩栩如生的,你們選誰?
無論選誰,我相信凱特 · 佈蘭切特毫無疑問會在榜上。
而其實,她在已經在 2015 年就交給瞭我們一份完美的問卷:同時扮演 13 個完全不同的角色,每一個都栩栩如生——
《宣言》
先來看看這 13 張臉。
溫柔知性的美術教師。
落魄的手工藝人。
邋遢的流浪漢。
保守的傢庭婦女。
強勢的股票經紀人。
先進的科技工作人員。
眼神空洞的垃圾焚燒工人。
幹練的首席執行官。
刻板的女主播。
勾人的搖滾樂手。
葬禮上高貴的美艷夫人。
雨中狼狽的女記者。
以及渾身充滿激情的藝術傢。
這 13 個角色都是同一個人演的,但光是看劇照,都能明顯看出來每個角色不僅在裝扮上,更是在神態上都各不相同吧 ?
如果你仔細看,你甚至會發現連每個人的牙齒都有細微的差別。
更別提凱特在片中貢獻出來的完美演技瞭。
垃圾焚燒工人的衣著是寬大的,駝著背,整個身體弧度是微微躬著,不精神的。
悵然若失的空洞眼神已經透露瞭日常除瞭高強度的工作再無一物的頹靡現實。
滿身狼藉的流浪漢,全身沒有一處是幹凈得體的。
但你看她的眼神,卻全然沒有空洞的痕跡,你甚至能看到它充斥著剛毅、不滿的怒號。
再來看全身黑色的藝術傢,高揚的頭巾,蒼白的面龐,血色口紅。
每一次揮手都帶著力度感,吞吐每一句話都蘊含著藝術傢沒有邊際的狂放熱情。
她完全沉醉在自己的藝術王國中,舉手投足都是女王,在自己的國度裡閃閃發光。
單獨拎出一個角色來看,你都會發現她的表演是準確的、生動的、有力的,尤其是對強勢女性的表演,凱特已經到瞭出神入化的地步。
但將這 13 個女人碎片化地放入同一部電影中,會出現什麼戲劇化的效果?
看到《宣言》的第一眼,我就怔住瞭。
13 個 女人,12 個片段。
在生活中這些看似極端刻板庸俗的女人,每個人的口中卻都在講著一些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從她們口中冒出來的話——
宣言。
一部從頭到尾充斥著宣言的影片,很特別吧?
的確,這不是一部正經電影,而是電影裝置。
由 13 個同步播放的視頻構成的電影裝置《宣言》,是向藝術傢宣言的動人傳統和文學之美的致敬。
它並不是一件很好懂的作品,導演羅斯菲德最初是把它作為藝術裝置來創作的,後來才有瞭剪輯過的電影版本。
在美術館觀看《宣言》,應該可以說是一份絕無僅有的觀展體驗。
一進大廳,12 個大熒幕,13 個凱特齊刷刷地望向你,響徹大廳的是 13 個女人、又是同一個女人的聲音。
把她們放進美術館,觀展者閑庭信步地在其間散步觀賞,悠遊自在。
但將她們放入一部時長 95 分鐘的電影裡,對大多數觀眾來說則是一個災難。
每一個片段中的臺詞都是宣言,或藝術,或反藝術。
但每一段宣言都如同那些你曾在教科書裡翻過但終因晦澀而將他們跳過的句子,而當他們集合成一部 95 分鐘的電影時,其殺傷力是巨大的。
觀影過程中,凱特精湛的演技一次次試圖將我拽入電影情境中,而那些狂躁憤怒、長篇大論的宣言卻又一次次地將我隔離與拽出。
觀眾在整個觀影過程中就處於這樣一個拉鋸式的、數次想要試圖融入與理解而最終無果的過程。
在剛開始觀影的過程中,我仍然試圖去理解宣言、去融入電影情境,但當時長過去一半之後,被轟炸後的頭腦與耳朵開始不堪重負,進入 " 全程想要快進 " 的狀態。
這樣的狀態在悠閑觀展的過程中可能不會出現,但當他們集中起來在 95 分鐘內輪流轟炸黑暗中高度集中的觀眾,就非常讓人抓狂瞭。
也正如題目所說,如果沒有凱特扮演 13 個女人這個噱頭,估計很少人會為這樣一部電影買單。
比起電影院,《宣言》還是更適合存在於美術館。
當然,全片不乏有趣的段落。
比方說其中一個片段,是主播凱特連線記者凱特。
光鮮亮麗的主播在演播廳中高談闊論著她的藝術見解,而在雨中狼狽不堪的記者則瑟瑟發抖地回答著她的提問。
隨後,連線結束,最大的反轉出現。
新聞播報結束,鏡頭切換至站在雨裡的記者凱特,周圍的工作人員走過來撤掉攝像機——
原來剛剛新聞中的下雨場景也不過是人工搭建而來。
虛假吧?
可這 " 虛假 " 卻也正是現代裝置藝術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再比如,影片後半段借美術教師凱特之口說出瞭道格瑪 95 準則。
道格瑪 95 是一場由丹麥導演拉斯 · 馮 · 提爾(Lars von Trier)、托馬斯 · 溫特博格(Thomas Vinterberg)等人發起的電影運動。
它的最高準則是真實,反對一切虛幻的元素,強調回歸電影的原始性——
" 電影必須實景拍攝(隻使用在現場能自然找到的道具);攝影機必須手持;聲音必須實地錄制 " 等等,他們強調電影的純粹,回歸原始性而非著重於技術。
最具代表性的是馮提爾的《狗鎮》。
《狗鎮》
但有趣的是,在後期的實踐中,運動的發起人並沒有完全遵循所有 " 純潔的準則 "。
從第一部道格瑪影片開始,這些規則就有的被遵循有的被打破。
而借凱特之口說出這一宣言的電影《宣言》本身,更是與這 " 純潔的準則 " 相去萬裡,不得不令人琢磨回味一番。
在這一片段中,教師還說出瞭另一句著名的話,即電影導演吉姆 · 賈木許的著名宣言——
"Nothing is original"(沒有什麼是原創的)。
有趣的是這也正是羅斯菲德的創作方式。
他曾坦言,他的作品《宣言》也是他從各種宣言 " 偷 " 來觀點,加上自己的影像構建瞭這組文字拼貼畫。
這其實就是羅斯菲德自己的宣言。
這也正應瞭片中出現的戈達爾的那句話——
" 重要的不是你從哪裡拿來這些東西,而是你要把它們用到哪裡去。"
也真是有趣。
最後,如果你想擁有一場特別的觀影體驗,我推薦《宣言》給你。
沒準別人抓狂,你會很喜歡呢?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